XXXX纪录片发展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编者按:《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经过北师大张同道教授、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等众多学术精英,无数日夜的苦战,终于定稿了。经张同道教授首肯,良友纪录网将每日首发连载《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的全文,敬请广大纪录人和纪录片爱好者关注。今日良友纪录网刊发《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内容摘要2010年世界纪录片继承了2001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继续呈现繁荣局面:纪录电影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力巨大的社会问题影片,如关注美国天然气输送中水污染问题的《天然气之地》等。纪录电影票房继续走高,美国纪录电影《蠢蛋搞怪秀3D》以1.17亿美元成为票房冠军,法国纪录电影《海洋》和《宝贝》分别以1944.2万美元和732万美元占据了2010年北美院线纪录片票房的第二和第三名。继《牛铃之声》后,2010年韩国KBS制作的《东吉别为我哭泣》和MBC制作的《亚马逊的眼泪》等片都在电视台取得很好的收视,再进入影院获得票房佳绩。电视纪录片持续增长,美国探索频道2010年增长9%,总收入达到37亿美元。英国纪录片保持了公共服务意念,英国广播公司(BBC)、独立电视(ITV1)和四频道(Channel4)三家大广播公司的纪录片精品不断,如《人类星球》等。日本NHK也是公共频道,2010年推出了大型海洋纪录片《生命的力量》。法国政府支持纪录片生产,平均每年生产2000小时的纪录片,每年投资约为四亿欧元。德国同样资助纪录片生产,与法国共同开办的ARTE频道和ZDF电视台大量播出纪录片,每年制作经费约为五亿欧元。政府对纪录片的支持上至政策鼓励,下至资金辅助,越来越明显。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都通过税收、金融和政府基金对于影视制作尤其纪录片进行资助,纪录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网络纪录片和3D技术为纪录片开辟了新空间。2011年2月13日,探索与索尼、IMAX公司合资企业3net在DIRECTV107频道启播,这是美国第一个播出的3D频道。中国纪录片的2010年虽非轰轰烈烈,却是重要的转折点,预示了一个新时期的到来:2010年10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味着从2011年开始,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获得政策保障。与此同时,面向海内外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始筹建,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建构了高端平台,改变了中国纪录片制作与传播格局。1、纪录片频道、栏目与作品纪录片频道2010年上半年,全国纪录片频道基本维持2009年的运行机制和栏目配置。但从年中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新的变化开始酝酿,转机逐渐显现。第一,中央电视台实行频道制改革,纪录频道的开播改变了央视纪录片格局,也改变了中国纪录片制播的总体格局。新科影合并为中央新影集团,形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制作基地,与中央电视台从内部栏目转换为制片方与播出方的关系。第二,地面纪录片频道积极进行频道改版,定位逐步清晰,整体感更强,尤以上海纪实频道和金鹰纪实频道表现突出。第三,2010年初新的地面纪实频道辽宁北方频道开播,通过外购纪录片栏目的方式降低成本,实现盈利,显示了地面纪录片频道的另一种发展思路。第四,地面纪录频道之间的关系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10上海纪实频道将《档案》全栏目输入到辽宁北方频道,标志着上海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内容供应商定位的强化和发展,是一次实质性飞跃,地面纪录片频道逐步开始分化。这两个地面纪录频道突破行政划分的思维模式,一个为播出平台兼内容供应商,另一个则是播出平台,两者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从制播模式看:中央电视台平台优势突出,制作实力强大,但在制播分离方面则刚刚起步,多数节目还是自制自播;地面纪录片频道在制播分离方面已经开始进行了各种尝试,并已逐步摸索出适应市场、开发市场的不同方法,如委托制作、联合制作,并有大量节目属于版权购买。各地面纪实频道主要采用频道化的运营模式,如上海纪实频道、金鹰纪实频道、重庆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实频道等,频道的运营主体比较明确,并都成立了相应的运营公司。不过,目前公司的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市场活力还未能充分释放。2010年,纪录片频道在赢利模式上开始突破,各频道依然主要以广告收入为主,但上海纪实频道的节目销售大为提升。据央视-索福瑞31中心城市收视数据显示,2010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实频道收视表现与往年基本持平,但节目品质稳定,45岁以上、男性、管理人员集中度高于平均水平。重庆科教频道和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提升幅度较大,竞争力明显增强。辽宁北方频道当年开播、当年赢利,成为纪实频道运营的成功案例。打造频道品牌是各纪录片频道的共同目标,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发展过程。纪录片栏目2010年中国纪录片栏目的格局开始重新调整:以收视率为导向的消费型纪录栏目形成了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以文化品质为导向的审美型节目开始逐渐淡出电视屏幕,其核心制作力量转战于纪录大片,采用完全不同于栏目的运行方式生产纪录片的高端产品;以纪录现实为主要职责的调查类和现实题材纪录片则日趋黯淡和边缘化。据课题组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开路播出的主要纪录片栏目总计98档(包括不同地面纪录片频道重复播出的纪录片栏目),首播时长总计13219小时。其中以自拍自编为主的栏目43档(44%),以外购素材加后期编辑为主的栏目14档(14%),完全外购的栏目41档(42%)。中央电视台以自拍自编为主的栏目共计26档,占此类栏目的59%,依旧是中国纪录片栏目最强大的创作力量;省级卫视以自拍自编为主的栏目和以外购素材加后期编辑为主的栏目各占7档,这说明省级卫视已经开始逐步改变对纪录片栏目功能的看法,越来越倾向于核算纪录片的投入和产出比;地面纪录片频道则是完全外购栏目的最大买家,外购栏目占到频道栏目总量的74.5%。在2010年播出的98档纪录片栏目中,除去地面频道重复播出的20档栏目,共有78档不同内容的栏目,其中历史人文类栏目38档(49%),社会现实类栏目22档(28%),自然地理类栏目18档(23%)。这些纪录片栏目在内容上的总体特点是:历史文化类栏目进入调整期,社会现实类栏目偏向于新闻性和故事性,自然地理类栏目加大创新力度。原有的栏目管理和传播模式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应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需求,从管理体制、制作力量、栏目类型到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稳中求变。在体制上,制播分离是发展的趋势。在栏目类型上,消费型纪录片栏目成为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高品质的审美型纪录栏目和严肃沉重的社会现实类纪录栏目则日趋边缘化。纪录片节目与建国60年的2009年相比,2010年纪录片作品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但市场动力明显增强,历史文化题材大片不仅数量增多,影响力提升,美学探索更进一步,戏剧化和娱乐性更为凸显。同时,关注当下、记录现实的纪录片作品数量剧减,影响力也局限于边缘空间。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态势下,意识形态话语依然强健,市场的力量渐渐呈现,美学贴近市场幻变出万千风情。2010年纪录片作品主要呈现为宣教型、审美型、消费型三种类型。2010的宣教型纪录片不仅承担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参与了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成为宣教型作品的一种新趋势。《城市之光》、《2010世博记忆》、《上海2010》、《冲刺世博》等作品为世博会加油借助2009年国庆60周年的余波,由中央新影拍摄制作的电影版《复兴之路》,在全国36条院线的2300块数字银幕上映,获得了较高的票房。作为地方旅游文化产业的形象传播工程,由地方政府、旅游文化机构与传媒机构联合制作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异常活跃。《大秦岭》《太极武当》《庐山:人文圣山》《说吴》等作品陆续播出。审美型作品表现突出的是历史人文纪录片。其中,这一潮流的开创者周兵贡献格外引人注目。他导演的《敦煌》、他与徐欢联合制作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在本年度播出。六集纪录片《颐和园》由《故宫》团队年轻导演金明哲制作。十集纪录片《西湖》由刘郎、夏燕平任总导演制作,延续了《苏园六纪》唯美诗情、意境悠远的风格。与历史文化大片相比,表现现代史的纪录片也是近年纪录片的突出倾向。2010年,由崔永元领衔制作的32集大型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于搜狐视频全部独家播出,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具有世界眼光和思考意识的《公司的力量》和《华尔街》是2010年纪录片作品中的亮点,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相比之下,2010年关注社会、记录现实的纪录片比较稀少。苏哲贤导演的《街舞狂潮》,记录了34岁的阿伦从2007年到2008年前往法国巴黎参加世界街舞大赛的过程。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跟随在广州打工的四川农民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2010年消费型纪录片作品较少,而且主要以纪录片栏目的特别作品的方式存在,具有探索价值的是《探索·发现》栏目推出的国内首部七集纪录剧情片《迷徒》。2010年,13部进入主流院线上映的纪录电影,《复兴之路》承载了意识形态使命,而《海上传奇》和《外滩轶事》也与世博会密切相关。真正为市场而制作的纪录电影数量较小。2、文化与美学2010年,中国纪录片仍可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形态。主流文化纪录片继续着对新中国成立的宣传(如《复兴之路》等),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而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举行,潜在地宣扬着国力的强盛与民族的复兴。大众文化纪录片仍以栏目为依托,用稳定的主题、风格满足大众趣味,以故事性、趣味性、可视性迎合受众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猎奇心理,在娱乐中消费着自然和历史。《探索·发现》、《档案》以及相似的节目系列等组合拼贴成快节奏视听大餐,“档案”成为最时尚的词汇。精英文化纪录片则因为阵地的缩小,几乎溃不成军。严肃主题成为市场的软肋,以至于以文化为内容的纪录片栏目变成了娱乐的花边,仅仅是一种装饰性存在。只有《大师》、《回家》等少数栏目还负载着文化情怀,却很难说载得动市场的重量。以《见证》、《百姓故事》为代表的纪录片栏目停播,表明记录民生故事、思考社会问题、追问创伤性历史记忆的纪录片慢慢退出荧屏。民间文化纪录片仍然活跃,作品层出不穷,但水平参差不齐。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街舞狂潮》、《归途列车》等作品产生了一定反响。但资金、技术得不到保障,缺少播出平台,多数作品无法进入大众传播,只好参加国外电影节,或在小范围展映,以此相互取暖与慰藉。文化融合成为2010年度纪录片突出特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相互交融,以中华文明传播为宗旨的《敦煌》片头使用了摇滚歌手许巍的原创歌曲,片中音乐制作则由摇滚歌手张楚、何勇完成,精英文化品质与大众文化元素在影片中汇融。从美学特征看,戏剧美学开拓出全新的表达方式和表现空间。情景再现日趋普遍,从意象化、情绪化的再现演进到情节性、情感性的再现,强调视听效果的创新,并开始侧重人物形象塑造,这无疑大大增强了纪录片的戏剧化效果,融入了大量类型片的元素。《外滩轶事》和《迷途》是其代表。同时,三维技术、遥控飞行航拍、电脑特效大量使用,追求更加新颖、奇特的视觉效果。《敦煌》、《颐和园》都是如此。由于2010年度纪录片纪录时代的作用愈加降低,文化产业、形象宣传的作用愈加显现,历史文化题材作品大量增加,现实题材作品更为稀少,随之而来的是纪实美学的整体弱化以及戏剧美学的全面凸显。3、纪录片市场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中国纪录片总投资大约在5亿元左右,总收入在7亿元左右,比2009年有所上升。2010年中国纪录片通过电视传播或院线放映的节目总时长约9500小时。其中电视栏目首播总时长约为9343小时(总数实长为13219小时,扣除不同电视台重复播出的栏目);作为特别节目播出的电视系列纪录片28部,约137小时;纪录电影13部,约20小时。以上电视纪录片数据是指纪录片专业频道和卫视频道纪录片栏目播出的纪录片以及电影作品,其余纪录片节目不在统计之列。2010年中国地面纪录片频道自制和外购加包装的纪录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