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课题,于2011年7月接到立项通知单后,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实施、边修改、边发展。通过接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已逐步将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之中,挖掘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景,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去体验、去感悟,用学生的“生活世界”支撑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高效起来.生活化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我校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特色。在市、县教研部门及学校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我校课堂教学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1.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秉承新课改的理念,力主通过“构建生活化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实现课堂形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对我校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当前我校初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低效。基于此我们提出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要实现这一理念,教师要将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旨在结合我校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负效、无效、低效问题,继而使我校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生活化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是开放、自主的探究学习课堂;是利于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生活化的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课堂,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3.课题研究的目标3.1.探讨有效课堂教学基本途径,促进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形成有个性风格的生活化课堂模式,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3.2.形成个性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开发并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3.3.开发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符合学困生实际的课程资源。3.4.在有效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2课题中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课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4.1.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4.2.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研究。4.3.农村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4.4.科学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研究。4.5.学生学习、生活体验与健全人格培养研究5.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5.1研究思路5.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协调发展。5.1.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5.1.3.坚持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原则,广泛吸纳传统教学成果,发掘学校教育科研资源,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5.1.4.坚持合作的原则,鼓励集体反思,发挥团队精神,相互促进共同提高。5.1.5.坚持行动研究的原则,关注教学原生态,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基本任务,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为基本价值取向。5.1.6.坚持多样化评价的原则,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导向和发展功能。5.2研究方法5.2.1.跟踪调查法:我校凡参与本课题实验的教师在各自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反馈信息,调整新的方法,尽可能多的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力提升。5.2.2.行动研究法:认真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研究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显著成效。5.2.3.资料积累法: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和班级学生,尽可能多地将自己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进步的经验积累下来,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5.2.4.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要求,每一学期,都要定期总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研究论文和总结报告。5.2.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科学生活化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5.2.6.对比法:实验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6.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6.1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6.1.1.制定课题方案,根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要求,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确定《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为研究课题,2011年5月申报,于2011年7月接到立项通知单。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试验教师,并进行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分工:张晓东:负责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统筹安排,研究经费的管理。刘凤歧:负责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查找,后勤保障。3蒋少卿:负责过程性资料、案例的征集等。苟月红:负责组织汇报课、公开课等。董永同:课题组各种会议记录。翟小刚:数据统计,资料打印,归类存档。张晓东、蒋少卿、刘晖、翟小刚、田国鹏、马康峰承担物理学科实践与研究。刘凤岐、陈钰霞、路治强、李权智承担化学学科实践与研究。董永同、苟月红、李永唐、张帆、苟治红承担生物学科实践与研究。6.1.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6.1.2.1.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课题组各小组成员对各自承担的学科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3篇,认真分析,细致研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试验实施方案,以课题组为龙头,拓展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试验。6.1.2.2.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各年级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学情、教情,发现问题,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6.2.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3年3月)6.2.1.定期集中学习坚持每周四的教研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率先尝试课题专题试验,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探索实践模式;课题组还定期组织就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进行专题座谈交流,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经验;同时还组织组员观看名师讲座,观摩、研讨、学习课堂试验经验,印发课题实验学习材料。经过培训,提高认识,增强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提供保证。6.2.2.开展教学比武活动,激励组员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研究6.2.2.1.组织了6节示范课、15节汇报课、10节研讨课等展示活动。6.2.2.2.组织撰写研究论文52篇,开展教学反思评比活动。6.2.2.3.举办了“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教学比武。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促使课题组教师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题研究工作中去。6.2.3.阶段性研究反思按照课题方案进行实践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载,存档,组内各成员定期交流;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成效;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比较;每学期课题组成员撰写与课题相关的心得、论文、案例,整理成册,课题组再结合期终考试试卷分析撰写阶段性总结3篇,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6.3.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概括;整理收集课题研究经验,汇总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全面展示课题研究成果,为按时结题做好充分准备。7.课题研究的成果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构建起了生活化的充满活力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这是新课标对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的要求。根据学生心理,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体会出发,激发对科学(物理、化学、生物)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习能力,了解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从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现象出发,把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活用到生活事例中,让学生通过形式各样的练习和讨论养成观察、分析、概括、4表达的能力。生活化素材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源泉,抓住了生活化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来。7.1.挖掘课程生活化素材,让文本亲近生活。“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能拓展和丰富课程的时空内涵和生活底蕴,让文本亲近生活,使课堂教学变得血肉丰满。7.1.1.根据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标准,在教材中竭力寻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传授知识。例如:刘凤岐在讲授“碳和碳的氧化物”内容时,结合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导入:为什么古代的千年字画至今保存完好?自然界的溶洞奇形怪状,你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吗?舞台上的云雾散开后为什么不会留下水呢?建筑工人用石灰浆刷墙,为什么墙壁越来越白还会“发汗”呢?葡萄上经常有一层蓝色的东西附在上面,你知道那是什么吗?超市里出售的活性炭可以用于冰箱除味,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7.1.2.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应用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体验,真正实现课堂知识生活化。例如路治强在讲完“中和反应”内容后,他问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甲说:我明白了皮蛋为什么可以治疗胃酸过多。他追问“为什么”?生答:制皮蛋的主要原料是生石灰、纯碱、食盐、红茶叶、水和植物灰(含有氧化钙、氧化钾),把原料按一定比例溶于水制成料液(或料泥)时,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钙,并电离出氢氧根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和钙离子,皮蛋显碱性与胃中的盐酸发生反应。7.1.3.用生活用具代替实验仪器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并不神秘,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例如苟月红在讲《鸟的生殖和发育》时引导学生观察鸡卵的结构,让学生四人一组准备一个熟鸡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外到内观察鸡卵的结构,进而了解各部分的功能,通过实物的观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7.1.4.把生活实例编进习题,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巧。如苟治红在讲《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时,课前两周让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时,课前一周让学生在家中用鸡或小猫或小狗尝试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讲“植物的生殖”时,课前一周让学生请教农民伯伯果树嫁接的方法等等。学生通过做生活化作业,学以致用,解决了生活问题。7.2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