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一、概述•二、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三、心理异常的防治1、相关定义•心理:心理过程(知情意)和人格。•心理健康: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的范围定义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心理异常: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人的心理心理正常心理异常神经症心境障碍癔症精神分裂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一般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重性精神病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自知力时间程度泛化常形冲突变形冲突•正常心理活动能够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心理异常活动,就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正常人的心理从健康到不健康,从正常到异常,从心理问题到心理障碍以至心理疾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连续的变化可以根据一定标准,划分为正常心理与心理异常。在正常心理的范畴,可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在心理异常的范畴,可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心理障碍与重性精神病。•心理异常与心理正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有程度的不同。••心理异常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没有统一的和简单的标准。2、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区分正态分布示意图示意图临临床床心心理理学学范范畴畴精精神神病病学学范范畴畴健健康康人人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障碍NN神症神症精神病精神病发展咨询发展咨询健康咨询健康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心理++药物治疗药物治疗1)区分的原则我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郭念锋教授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C.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即非专业人员对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假如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为心理异常:A.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B.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C.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时;D.影响他人的社会生活时。2)常识性的区分A.内省经验标准B.统计学标准C.社会适应标准D.医学诊断标准根据原则,心理异常需要有如下判别标准:3)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心理异常提出如下判别标准:•A.内省经验标准: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B.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其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心理测验,白痴和天才•C.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存在文化差异D.医学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病因为脑功能失调。三大分类系统ICD-10: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中的精神与行为分类,第十版;DSM-V: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写的《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CCMD-3:中华精神科学会制定的《中华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统计手册》,第三版。3、起因•心理异常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心理学派都提出过一些理论观点,主要有生物学模式、心理动力学模式、行为模式、社会学模式和整体模式等。1)生物学模式•A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如左半球受损,会影响人的言语机能;右半球受损,会影响人的时间知觉和定向。•B心理异常的遗传:•精神疾病的遗传学机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患同类神疾病精的机率,比正常人口普查所得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而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即发病率在一级、二级与三级亲属中有明显差别。•C神经生化与内分泌因素:抑郁症是由于脑内茶酚胺机能不足所致•D其他生物因素:某些药物和成瘾物质能导致精神障碍,如毒品、酒精和烟草2)心理动力学模式•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冲突是导致心理异常的主要动力体系。•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本我-自我-超我3)行为模式•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faultylearning)的结果。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固定下来。•认知理论认为为:不合理信念、歪曲的认知是引起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A.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B.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C.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5)整体模式•全面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即使是某种因素直接导致心理异常,也很难排除其他因素在这种心理异常发病过程中“助纣为虐”的作用。二、常见心理异常的鉴别•这里所说的心理异常,是指确诊为神经症以上的精神障碍,含人格障碍,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其具体如下:必须是在经过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主要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人的心理(病与非病三原则)心理正常心理异常神经症心境障碍癔症精神分裂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一般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重性精神病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自知力时间程度常形冲突变形冲突1、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常见的类型有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等。•1).恐怖症分为三种类型: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2).焦虑症分为两种类型:•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3).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临床上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等等;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和强迫性计数等等。•4).疑病症:以担心或相信罹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各种体验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消除对疾病的疑虑。•5).神经衰弱•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难以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2、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其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CCMD-3)1)、概念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患者自己感到痛苦,但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正确的判断。A功能性而非器质性障碍B智力正常,认识能力完整,但认知、情绪、行为、交往出现障碍C稳定不易改变D儿童开始,持续,中老年时可减弱F危害社会不能免除责任2)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3)常见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忘,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3心境障碍•心境障碍(mood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effectivedisorder),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期间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1.躁狂发作(manicepisode)其特点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2.抑郁发作(depressiveepisode)其特点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3.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4.持续性心境障碍(persistentmooddisorder)其特点为: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4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A.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临床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A1偏执型(妄想型):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以妄想、幻觉为主。以妄想症状为主,并有与妄想内容相应的幻觉。在青少年期开始,起病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常怀疑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或不信任自己,逐渐发展成妄想,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情感和行为常受幻觉或妄想支配,表现出疑惧或惶恐不安及行为异常,出现自伤和他伤行为。病程发展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A2青春型(错乱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轻浮为多见。多在青春期发病,起病后,患者逐渐表现孤僻,情绪不稳定,随病情发展,情感障碍更明显,精神错乱,行为举止幼稚、愚蠢、荒谬、怪诞,零乱、不系统的妄想和幻觉等。患者的行为无意义,饮食起居都不能自理。••A3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多发于中青年,早期表现为萎靡无力、食欲不振、怠惰少动,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情绪低落。随着病情的发展,表现出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两者可单独或交替出现。•A4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青少年时期发病,发展缓慢,表现为动机和活动减少,生活懒散,行为退缩,情感淡漠,妄想幻觉不明显。早期表现出神经衰弱的症状,如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涣散、全身不适、精神萎靡。后期性格逐渐改变,表现为孤僻、懒散、情感淡漠、不与人来往、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下降,且患者并不为此而焦虑,也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补救,得过且过,对别人的批评和规劝毫不介意,精神衰退也日益明显。•B.偏执性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paranoidmentaldisorders)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本病病因不明,起病一般在30岁以后,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病前人格多具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本病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妄想常有系统化的倾向,内容有一定现实性,并不荒谬,个别可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