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5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期末考试复习大纲一、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国家的产生,这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二、国境和关境的关系:一般来说,关境和国境是一致的,有时候关境小于国境。如有国家在国境内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经济特区,这些地区不属于关境范围之内,关境小于国境。有时关境大于国境。如有些国家之间缔结关税同盟,因而参加关税同盟国家的领土即成为统一的关境,这时候关境大于国境。三、国际贸易额、国际货物贸易量:1、国际贸易额:在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能够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用美元表示。2、国际货物贸易量:一定时间内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价格指数国际贸易额四、顺差、逆差;出超、入超:1、顺差:出口总额>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出超——中国2、逆差:出口总额<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逆差——入超——美国五、贸易条件:P11一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最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得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好处。一国宏观上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如何,可以用该国的贸易条件来考察。国际贸易条件又称国际交换比价,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交换多少单位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国际贸易条件=进口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表示在这段时期内该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好处的变化状况。由于商品价格指数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加权平均数,因此贸易条件的变动并不表示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绝对好处,而表示一段时期内该国贸易利益的变化情况:①贸易条件>1(出口品价格>进口品价格),表明相对于基期,该国贸易条件好转,通过对外贸易获得的福利增加;②贸易条件=1,表明相对于基期,该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的福利不变;③贸易条件<1,表明相对于基期,该国贸易条件恶化,从对外贸易获得的福利减少(贸易条件的恶化甚至可以减少国民收入)。三十八、贸易条件的形式:1、商品贸易条件(又称净贸易条件N):指出品商品价格指数(Px)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m)之比。N=PxPm×1002、收入贸易条件(I):以出口量指数(Qx)与商品贸易条件相乘来表示总贸易量的变化指数。I=PxPm×Qx3、单因素贸易条件(S):在商品贸易条件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x)的作用所得到的贸易条件。S=PxPm×Zx4、双因素贸易条件(D):在商品贸易条件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进口商品带动生产率(Zm)变化后的贸易条件的变化。D=PxPm×ZxZm×100六、绝对配额、关税配额:P151~P1531、绝对配额:绝对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规定一个最高的进口数量或金额。一旦达到这个最高数额就不准进口。包含三种方式:①全球配额:又称为总配额,是指对某种商品的进口规定一个总的限额,对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2/15由于全球配额不限定进口国别或地区,因而进口商取得配额后可从任何国家或地区进口。这样邻近国家或地区因地理位置接近、交通便捷、到货迅速、处于有利地位。这种情况使进口国家在限额分配和利用上难以贯彻国别政策,因而不少国家转而采用国别配额。②国别配额:在总配额内按国别或地区分配给固定的配额,超过规定的配额便不准进口。实行国别配额,进口国可以根据它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分别给予不同的额度,这样可以贯彻国别地区政策;为了区分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进口时进口商必须提交原产地证书。国别配额可以进一步分为:a.自主配额,又称单方面配额,是由进口国自主地、单方面强制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从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的配额,而不需征求输出国家的同意;b.协议配额:又称双边配额,是由进口和出口两国政府或民间团体之间通过协议来确定配额:{通过双边政府达成协议:将配额在进口商或出口商中进行分配通过双边民间团体达成协议:应事先获得政府许可,方可执行。③进口商配额:一国把某些商品的进口配额直接分配给本国进口商,由他们按所获额度组织进口,超额不得进入的一种进口配额制。采用这种配额的国家,往往将配额优先给大的垄断商行,而中小商人很难得到。2、关税配额:是指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的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甚至罚款。有以下几种分类:①按征收关税的优惠性质分类:{优惠性关税配额:对配额内商品给予较大幅度的关税减让或免税,超额部分征收最惠国税率。比如欧共体国家非优惠性关税配额:对配额内商品征收正常最惠国税率,超额部分征收较高的进口附加税或罚款。②按商品进口的来源分类:{全球性关税配额国别关税配额3、关税配额与绝对配额的差异:①共同点:都是以配额的形式出现,可以通过提供、扩大或缩小配额向贸易对方施加压力,使之成为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②不同点:绝对配额规定一定最高进口额度,超过就不准进口;关税配额在商品进口超过规定的最高额度后,仍允许进口,只是超过部分被课以较高关税。可见关税配额是一种将征收关税同进口配额结合在一起的限制进口的措施。七、歧视性政府采购、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贸易壁垒:P161~P1641、歧视性政府采购:是指国家通过法令和政策明文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商品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货。这种政策,实际上是歧视外国产品,起到了限制进口的作用。2、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以维护国家或区域案例、保障人民健康、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理由,制定一些复杂、苛刻且经济变化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措施,从而提高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的难度,最终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入,保护市场的目的。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将其分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不同,其关键的区别是前者具有强制性,后者是非强制性的。合格评定程序包括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①产品认证主要指产品符合技术规定或标准的规定;②体系认证是指确认生产或管理体系符合相应规定。技术性壁垒主要有几个方面:①严格繁杂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②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③严格的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3、环境贸易壁垒:又称为“绿色贸易壁垒”,广义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设置贸易障碍的措施;狭义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供给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贸易障碍的措施。主要有:绿色关税制度、环境保护法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检疫制度。八、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代表国家、主要贸易品:P26~P37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主要贸易国家有: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中国、腓尼基等。主要贸易品是:奢侈品和奴隶2、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主要贸易国家有: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中国等。主要贸易品是:奢侈品以及呢绒、酒等。而中国(汉代)已开通丝绸之路将茶叶、丝绸、瓷器等输往地中海沿岸各国3/15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16~18世纪主要贸易国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主要贸易品是:工业原料和城市消费品②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主要贸易国家有:英国、美国。主要贸易品是:纺织品、工业制成品、农业原料、运输材料等③帝国主义时期前期的国际贸易: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贸易国家有:a.1870~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德国。主要贸易品:食品、农业原料、纺织品下降,矿产品、金属制品、化学品增加。b.1814~193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国家处于贸易控制地位,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不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也有所上升。主要贸易品: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所占比重持平,但资本货物及半制成品比重增加。4、当代国际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贸易国家有:美国经济地位逐步下降,而西欧与日本迅速上升,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纷纷抢占市场。这个时期,生产力水平增长、世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出现显著变化产生新兴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工业迅速发展、通讯业迅猛发展。主要贸易品:工业制成品、服务贸易。九、绝对优势理论的创始人、历史背景、主要内容:P49~P51创始人:亚当·斯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历史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资产阶段经济学家越来越发现资本在生产领域的支配作用,因而抛弃了重商主义只局限于研究商业、流通与国际贸易的理论模式,而把流通作为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在亚当·斯密所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占据着统治地位,极端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大,使新兴资产阶级从海外获得生产所需的廉价原料、并为其产品寻找更大的海外市场的愿望难以实现。亚当·斯密站在资产阶段的立场上,于177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方面,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或绝对利益理论)。主要内容:一国应生产具有自身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出品,放弃自身绝对劣势的产品并进口。从而使各国获得贸易利益。十、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历史背景、主要内容:P51~P55创始人:大卫·李嘉图,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在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历史背景:他所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其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同地主贵族阶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谷物法》存废的问题上。英国政府的《谷物法》规定:必须在国内人物价格上涨到限额以上时,才准进口,而且这个价格限额在不断提高。这一做法不但限制了英国对谷物的进口,也使国内粮价和地租长期保持在很高水平上。而《谷物法》的实施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大大伤害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贸易自由化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假设两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相比较而言,两种产品只要存在着比较成本差异,两国仍可进行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也就是所谓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十一、重商主义的创始人、历史背景、主要内容:P46~P48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重商主义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后来流行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代表人:斯塔福德。主要内容:限制进口,鼓励出口。2、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代表人:托马斯·孟。主要内容:主要出口额要大于进口额,尽可能获得贸易顺差。(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资源的静态观,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获利是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之上,出口国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国通过贸易则减少财富。这种思想的根源是他们只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没有把通过分工和贸易获得的财富包括在内,从而把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看作是一种财富交换的“零和游戏”。十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创始人、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P55~P61代表人物:赫克歇尔和俄林。4/15历史背景:赫-俄定理继承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流向;俄林还进一步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到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上。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更接近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实际,对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国家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应当生产并出口其相对丰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希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密集型国家应该进口资本密集型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