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甲午中日战争(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义和团运动2018课标Ⅰ,28,4分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为背景材料,考查清政府外交局限历史解释★★☆2018课标Ⅰ,41(2),9分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家国情怀2017课标Ⅰ,29,4分清末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折射的本质问题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变迁(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冯如;办报刊;电影2017课标Ⅲ,28,4分以甲午战后的经济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历史解释★☆☆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2018课标Ⅲ,28,4分运用新史料考查维新思想家国情怀★★★2016课标Ⅲ,28,4分运用新史料考查诗界革命的社会价值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015课标Ⅱ,29,4分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遭到清政府禁毁的原因所在历史解释2014课标Ⅰ,29,4分以近万名举人对梁启超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为背景材料,考查维新变法的局限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分析解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本单元知识在课标全国卷中基本上年年考查,且时考时新。命题点主要集中在甲午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考点上。试题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一特色预计还将延续。从备考的角度,有如下建议:(1)本单元最重要的事件是甲午战争,在其影响下,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复习时应以甲午战争为切入点,把本单元知识点联系起来。(2)注意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真题典例】【破考点】【单元概览】一、时空定位二、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斗争。《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治方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经济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近代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思想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考点集训】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2018安徽皖南八校一联,7)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这反映出日本()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答案D2.(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15)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答案C3.(2018湖北荆州一检,7)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4.(2017云南昆明二模,28)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抗击日本海军时,南洋水师保持中立。材料说明此时期()A.部分洋务官员视水师为个人私产B.清政府已经丧失军事指挥的权力C.地方自强势力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新兴汉族地方割据集团逐步形成答案A5.(2017河南八市二检,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D.中国军事领导者的妥协退让答案C考点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变迁1.(2018江苏单科,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2.(2018河南八市一测,10)下表所示为中国茶叶出口额占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比重变化情况,导致这一时期贸易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1873年1883年1893年比重92%88%49%A.传统茶业竞争力减弱B.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C.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D.民族工业的缓慢发展答案A3.(2017湖南衡阳一联,26)在鸦片战争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其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许多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之交往。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B.买办在中外贸易中作用逐步增强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经济发展改变了百姓的传统观念答案A4.(2017山东济宁3月,28)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初写的《盛世危言·商战》中,历数当时常见的日用洋货。以洋手帕为例,1859年由上海口岸进口约9万打,1869年时增为10万打,1879年更猛增至35万打,十年内增加了2.5倍,到1889年又增至40万打。这客观上反映出近代中国()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上海已经成为商业中心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D.民众消费观念有所变化答案D5.(2017安徽合肥二模,29)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中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B.近代中国对女性的束缚加强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答案D6.(2017山东泰安期中,13)民国《乌青镇志》载:“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红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民众生活习俗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答案C7.(2017湖北武汉四调,28)近代某学者在揭示民族工业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该学者()A.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B.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C.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D.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工业发展答案D考点三维新思想1.(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2.(2018河南安阳一调,10)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答案A3.(2018河南八市二测,7)1980年,史学界经过对光绪脉案等清宫档案的仔细研究,普遍认为光绪是由于体虚病久而自然死亡,并非死于谋杀;2008年,史学家运用中子活化等实验方法对光绪头发进行检验,证明光绪系中毒死亡。据此可推知()A.科技推动历史认知变化B.档案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C.历史事实因时代而改变D.史学家决定史学观点变迁答案A4.(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29)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在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有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答案C5.(2017山东烟台3月,28)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国人不断启蒙的过程。时代不同,各个时期的启蒙主题各异。某时期的启蒙主题是“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己(个人)”。这是要告诉中国人: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生存竞技场,中国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再不觉醒,就要灭亡了。这一启蒙思想或运动最有可能是()A.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B.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C.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D.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答案C6.(2017安徽江南十校3月,29)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道,“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由此可见()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答案D探史料探究一瓜分中国的“群魔盛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史料呈现史料119世纪中叶,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②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史料2李鸿章想③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④“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袁村平《觉醒的国殇:甲午战争120年祭》史料3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⑤让中国从此开始近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新华网:某学者的评论读史指导史料主旨史料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准备充分史料2: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不积极备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贻误战机史料3:列强侵华间接上使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史料解读时空定位根据史料1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中叶”“80年代中期”“1887年”和空间信息“日本”“中国、朝鲜”,史料3中的空间信息“八国联军”等,可判断此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侵华加剧史料解读重点阐释史料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①②从日本国力、战前准备等角度分析了日本的优势。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提高,确立了大陆政策,战争准备充分史料2: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不做积极防御。③④表明清政府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