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局长在市局事业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材料(二○○八年十月二十九日)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在我局全面展开。按照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现在进行的是学习调研阶段的第一个环节学习培训,这个环节很重要,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市局给大家发了一些辅导参阅资料,供大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更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各支部要组织好学习和培训,10月24日市局党组织理论中心组搞了一次集中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的一些论述,今天我和同志们一起学习探讨怎样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和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的问题。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分析、正确判断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我们党始终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2国情为依据,必须准确把握初级阶段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要求,决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在新世纪新阶段,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3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进一步来讲,我们还必须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国际上常讲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或4000美元这个发展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作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要看到,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4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进一步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又好又快的轨道上来。科学发展观正是对现实需求的高度提升和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其实质就是要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认真总结我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全面吸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5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十七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辩证统一,体现了发展本质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的统一、发展要求与发展方法的统一,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十七大报告的这个概括高屋建瓴、简明扼要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是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党的十七大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6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深刻理解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要把较快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着综合国力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这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回避的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中,无论哪一个国家,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二)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现实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8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9人翁作用,营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三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产生的实践根据。从国内实践来说,一方面我们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很多,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这是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理念的最主要的实践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如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大的数量,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形势严峻,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由于违反法规政策而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本着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切实加以解决。但是,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却存在种种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例如,有的为了追求个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忽视发展的实效;有的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有的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的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不顾生产安全,造成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10失;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第一,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保证人民的经济利益。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还要满足他们在安全、享受和发展方面的需要。第二,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