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6/04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06/042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2006/043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2006/044本章包括三节: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2006/04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2006/046(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规律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显然,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2006/0471、世界观的形成。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此即世界观。当人们依据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来处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时,世界观就转化成了方法论。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006/0482、哲学的基本问题。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也就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2006/049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⑴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⑵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或现实世界能否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亦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第一方面俗称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亦称认识论问题。2006/0410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006/0411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则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所有唯物主义者和多数唯心主义者都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即主张可知论。仅少数唯心主义者坚持不可知论。2006/0412哲学的基本问题表现在社会历史观中,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决定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006/04134、其他重要哲学问题这里主要指世界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怎样存在,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对此类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2006/04141、哲学范畴与日常观念的区别恩格斯:“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006/0415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2006/04163、意识的起源及本质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大约有45亿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在3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经过进化发展,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300万年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2006/0417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无意识的自然界发展出人的意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二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三是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2006/0418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水滴石穿是物理反应岩石风化是化学反应2006/0419葵花向日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006/0420动物的感觉和心理2006/0421人类意识2006/0422无机物物理物质岩石风化空谷回音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细胞膜葵花向日食人草高等动物感觉、心理大脑警犬破案马做算术人意识人脑谈虎色变苹果与万有引力物质反应形式反应器官举例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2006/0423经典论述“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恩格斯2006/0424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恩格斯2006/0425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其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观念还是理论都是人的创造。2006/0426总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恩格斯曾这样问道:“总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和化学运动,但这样一来就把思维本质包括无遗了吗?”(《自然辩证法》)2006/042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⑵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⑷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006/0428(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2006/0429宇宙空间到处是物质世界,没有上帝居住的天堂。⑴宏观领域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证明2006/0430⑵微观领域2006/0431⑶生命世界2006/043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006/043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程中又存在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2006/0434常荒诞的事情。”所谓时间,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即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则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006/0435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证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其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2006/0436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虽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属于物质性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006/0437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1、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006/0438(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006/0439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2006/0440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恩格斯曾如此描绘世界图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逝。”联系与发展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状态,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006/0441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恩格斯指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对自然界的这种发展阶段来说,旧的形而上学就不再够了。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间,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2006/0442黑格尔认为:“把人的手割下来,使之脱离开人体,它就不再是现实的手。”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贝塔朗菲曾指出:“19世纪科学的唯一目的是分析,也就是把类再分解成孤立的、单个的因果系列。因此,物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