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专题1一、记叙文阅读指导记叙文知识点梳理:记叙文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全面感知:速读文章,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记叙文答题要点1、文本意识:问题答案要源于文本,充分利用文中已有的信息。2、文体意识:用文体知识解决问题。3、标题意识:注意标题,便于整体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4、问题意识: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5、多角度意识:多角度思考,选取主要的、需要的内容来回答。一、信息筛选: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记叙描写的人、事、物人+事+结果二、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方法: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角度分析,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三、指示代词的具体指代(此、此类、这、这些、这种、这一点等)方法:到前面找(也有在后面的),咀嚼上下文的含义。四、概括1.概括事件:方法:人+事(或:人+怎么样)五、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好处。方法:标题的含义:从浅层和深层含义来揭示,关注比喻义标题的作用: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章线索)揭示文章中心、深层意思(象征、联想、由物及人、由事寓理)六、品味修辞句的表达效果(考要求掌握7种。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重点是比喻、拟人)方法:用了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七、“句”“段”的作用、方法:开头的作用:1、点题(点话题、点主题)2、总领全文3、引出下文4、设悬念,引人入胜。5、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6、点明线索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作铺垫,照应前文。结尾的作用:1、篇末点题,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首尾呼应。2、回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思考,激发情感,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3、画龙点睛,点明或深化中心八、描写的作用1、人物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外貌描写: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神态描写:表露人物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①烘托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九、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先后来写——顺叙(脉络清晰、层层深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在叙述中心事件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插叙(补充交代,为下文做交代)十、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一、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二、阅读训练阅读下文,回答第13——17题(共14分)⑴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⑵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⑶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与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⑷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的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招呼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⑸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⑹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五十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优秀的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⑺“哦……这?”我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⑻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⑼“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⑽我点了点头。⑾“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死心眼!”⑿“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⒀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⒁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⒂“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⒃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⒄“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àndàn,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⒅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的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13.看拼音写汉字:àndàn(2分)14.第⑴段中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作用是(2分)15.第⒂段属于人物的描写,其作用是(3分)16.第⒅段加点字“回来”的含义是,这一段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5分)17.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2分)阅读下文,回答第18——24题(共18分)世界上最好的手⑴3年前,我和父亲一起旅游。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山间小镇,走进一个小吃店吃饭。⑵店里的人挺多。其中的一张桌旁坐着一个年轻的母亲,她打扮得很精神,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身边还有个包。我走过去,问:“我们可以坐这儿吗?”⑶她微笑着点点头。⑷她哄着孩子,一边笑,一边给孩子喂饭。孩子约有两三岁大,很可爱,张大嘴巴等着妈妈喂。⑸我在一旁,感觉到好像有点异样。对,是那个母亲的动作。⑹她把孩子放在右腿上,双手抱着,然后,用嘴咬着勺子的一端,正低头在她盘子里舀菜,再喂到孩子的嘴里。开始,我以为她在逗孩子玩,但她那麻利的动作,告诉我另有原因。我不好意思直接问,便低头吃饭,偶尔抬眼观察那母子俩。我发现,年轻母亲的双手好像没有问题。⑺父亲大概也发现了这个年轻母亲的奇怪举动,便和她攀谈起来。突然,我发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事:那孩子的两只袖管是空的。我偷偷拉一下父亲的衣角。她大概感觉到,继续那样喂孩子,也不看我们,只是看着孩子的脸,平静地说:“是几个月前的一场意外。”⑻她没说是什么原因,只是说孩子的爸爸已经离开家乡,去浙江打工,为的是赶快有点钱,为孩子装一双“世界上最好的假手”。⑼“要世界上最好的。”她又喃喃地重复了一遍。⑽我终于忍不住问道:“那么,你为什么要用嘴咬着勺子喂孩子吃饭呢?”⑾她解释道:“孩子失去双手时,还不记事。他还不知道将来的艰难。但是,他这一辈子注定了要用假肢,要用嘴和双脚来代替自己的双手。我是妈妈,不能让他现在就感到痛苦。我要让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开心。我要让他知道,妈妈也是用嘴做事的。开始时我也不熟练,慢慢地就会了。孩子天天跟我在一起,看着我就会模仿的。只要我在孩子面前,就尽量用嘴做事。现在,他可以用嘴做好多的事了。”⑿“我要好好保护他的牙齿。”她一面说,一面开始收拾。我看着她熟练地抱着孩子,轻轻地放进一个小车里,然后,用嘴收拾着桌子,把一些杂物放进一个开口的包里,用牙一拉带子,带子越过头顶,包挎在了肩上。⒀她跟孩子说:“跟爷爷和阿姨说‘拜拜’。”孩子摇晃着小脑袋,咿呀着说:“拜拜。”她继续和孩子说着话,转身出了店门。⒁看着母子俩快乐的背影,我一直在想,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母亲,竟会如此伟大!18.第7段“父亲大概也发现了这个年轻母亲的奇怪举动”一句中“这个年轻母亲的奇怪举动”是什么?(2分)19.第9段“她又喃喃地重复了一遍”一句中“喃喃”一词表达了母亲当时的心情。(2分)20.母亲用嘴咬着勺子喂孩子的原因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21.第12段“然后,用嘴收拾着桌子,把一些杂物放进一个开口的包里,用牙一拉带子,带子越过头顶,包挎在了肩上”一句与前文一词相照应。(1分)22.第14段说母亲看起来“很普通”,竟“如此伟大”,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23.文章题目“世界上最好的手”的含义是(3分)24.有人认为“看着母子俩快乐的背影”一句中对背影的修饰不恰当,因为背影是无法传递人的情绪的。你认为用快乐来形容背影是否恰当?并阐述理由。(5分)三、批改、讲解、订正。四、课后作业;歪儿冯骥才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tai,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zhui,不带他玩了呢!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chi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