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体裁新闻的体裁有两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我们这里讲的新闻体裁,主要是新闻报道的体裁,不包括新闻评论。新闻报道的体裁主要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和新闻述评。这就是新闻写作的十八般武艺,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文体。一、消息消息,历来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然而一直到中国近代报刊诞生半个世纪以后,它才从中国古典文学的母腹中脱胎而出,正式成为一种独立于文学样式的报道体裁。1.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1815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日统计转》在马六甲问世,这是一份来华传教士办的刊物,基本上不属于新闻信息的传递,写作方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表达方式之一的散文式文章。撰稿人梁兴,是一个排字工。随着商业报刊的创办,新闻信息开始受到重视,如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开始“招延访事”,聘任专职或特约记者,写作模式也开有所突破。新闻的内容多是有关战争、商情、灾害等的报道。2.新闻六要素的出现1862年9月6日,《上海新报》有一条关于太平天国的消息:克复嘉定前一日,已经官兵攻打一仗。次日西兵攻城约有二点一刻,其城即破。英华众兵同时进城,城内发贼无多,杀伤者不过二百余名。英军受伤十六名,阵亡一名,法兵受伤四名,常胜军死亡受伤十二名。这则消息新闻要素齐全,可谓已具消息写作的雏形。3.我国消息渐趋成熟1881年12月,天津到上海的有线电报线路铺设竣工,交付使用。时隔不到一个月,《申报》就刊出了该报驻京记者经由天津拍来的一份电报,内容是关于清廷查办一名渎职官员的专电。此后,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新闻专电逐渐多了起来。4.一事一报的新闻特点由于电报费用昂贵,记者对电讯的内容字斟句酌,尽可能删去一切的空话和议论,简洁朴实地直陈其事。这对后来的新闻写作影响很大,各地报纸在新闻专电逐渐增加的同时,叙述加议论的消息逐步下降。议论和新闻分离日趋明显,符合现代新闻写作要求的消息逐步上升。可以说,新闻专电的出现,是我国消息这一体裁渐趋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随后的半个世纪里,消息基本上都是采用一事一报的方式。而且是只讲“何事”不讲“为何”。一条消息三言两语而已。5.导语引入我国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新闻写作方法被介绍到我国,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商报》、《新闻报》北京的《晨报》等开始运用导语,30年代导语已被各地报纸普遍运用。并且随着新闻信息的增加,出现了一些综合性消息。6.综合新闻的出现30年代后期,随着新闻信息的增加,出现了一些综合性消息。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报纸大量运用综合性消息,并使其成为消息写作的主要形式。以此来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指导当时的实际工作。一事一报的新闻,适合于快速传递新闻信息,适合于报道突发事件。但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就不如综合新闻来得顺手。综合新闻,可以把许多有关事实综合起来加以报道,便于用事实说话,有利于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概貌和真相。但时效性较一事一报的新闻要差一些。鉴于上述情况,人们便让这两种报道形式各取所长:一事一报的消息用于快速报道的动态新闻(以突发事件为主)。综合新闻,则用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反映客观事物的概貌。彼此相得益彰。7.消息的特点一事一报时效性强只讲何事不讲为何客观叙述直陈其事倒金字塔结构8.消息种类动态消息(新闻):以迅速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的动态为基本特征的新闻。一事一报,内容集中单一,简明扼要,时效性强。动态消息一般三五百字,具备新闻六要素。其中的简讯几十个字,一般只交代新闻事件的概况,不交代事情发生的过程和背景情况。综合消息:指的是对同一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归纳综合的报道。主要用于反映动向、成就、问题等。写作要求: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情况的概括叙述,又要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描述。综合要有明确的意图。尽可能“用事实说话”,避免空泛的议论。二、通讯通讯是中国的土特产,它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新闻形式,西方类似的新闻一般叫特稿。1.最早的通讯叫“通信”在我们还没有电讯事业之前,记者或通讯员要向报社传递外埠新闻,一般都是采用书信传递的方式,因此这一类报道最初被称之为“某地通信”或“某国通信”。有了电讯事业之后,由于电报费用昂贵,电讯稿件一般都是三言两语,往往是语焉不详,因此外地的记者或通讯员在拍完电报之后,再写信详细叙述事件的始末。通过邮政寄达报社,报社就冠以“通信”之名。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了。20世纪20年代通信被正名为通讯,沿用至今。2.近代的通讯作品及其地位的确立据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考证,1870年,王韬在国外游历时写下的《普法观战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通讯。辛亥革命后,以黄远生的“北京通信”为代表的政治通迅影响很大,正式奠定了通讯这一文体的地位。3.对通讯这一文体的理论研究20世纪30年代,已经有人开始对通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第八卷第四十期(1933年10月7日)上发表了《怎样采写地方通讯》一文,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通讯写作的具体要求。这篇文章提出:“可以用作通讯材料的,第一必须这事是某地特殊的。第二必须是对一般人有兴味的,完全干枯的公文式的报告,不能算作通讯。第三必须是描写现状的,凡是叙述过去的事实,除非是为了说明现状的起源,都不需要的。”这篇文章还指出:“最重要的是深入社会底层,和各种人物接触,实际体验生活,方能采取有价值的通讯材料。”“文体必须力求简短,通常每篇以二三千字为宜。”这种写作方法的提出,对我们今天的通讯写作,仍不无借鉴作用。4.人物通讯的出现我国早期的通讯,以纪实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偶尔也有一点人物通讯。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人物通讯和故事式通讯。因为解放区的报刊读者是农村的干部群众和来自农村的部队指战员,他们喜欢通俗而有人物、有情节的报道形式。5.工作通讯的出现50年代,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建设迅速展开,工作通讯这一特殊的报道形式应运而生,并逐渐的发展和繁荣起来。与此同时,过去的旅游考察通讯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风貌通讯。6.采访札记和人物通讯的创新之举70年代末,许多记者不受旧框框的束缚,开始用新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采访札记”、记者见闻之类,突破了原来工作通讯四平八稳的模式,显出生动活泼的诱人活力。人物专访的异军突起,突破了人物通讯的固有模式,创新之作不断的涌现。7.通讯的平民化发展在过去的人物通讯中,多是以英雄人物和高、大、全类的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与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无缘的。80年代中期,通讯的描写对象开始向平民化方向转移。开始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90年代,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为契机,一个是“东方之子”的高端访问,一个是“生活空间”的关注社会与人生。至此,新闻才真正的走上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道路。8.通讯的特点详尽、完整地描述事物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地描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强调新闻性(真实、时效、价值、趣味)各种表达方式都可以运用9.通讯的种类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事件通讯新闻小故事采访札记(记者来信,记者目击)人物通讯:以报道人物为主,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往往是通过描写、记叙人物的若干活动和事迹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境界。事件通讯:是用来较为详细而全面地报道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工作通讯:主要用通讯的形式来分析实际工作中创造的经验,或揭露带有普遍倾向性的一些问题,从而揭示或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工作实际的新闻。风貌通讯:反映某一地域风土人情的通讯。在写法上有点像游记,它与游记的主要区别是注重新闻性和时效性。力求抓住一个“变”字,集中描写某地的新变化,新风尚。缘物寄情,各种表达方式并重,以此打动读者。新闻小故事:是以故事的形式反映新人新事的小型通讯。它篇幅短小,内容集中,一篇报道仅叙及一两件事,但却刻画细腻,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它要求有一定的新闻性,又要有一定的感染力,讲究情趣与细节。采访札记:是一种借鉴散文中“札记”、“散记”的写作方法,灵活自如地反映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突破了过去工作通讯的惯有模式。活泼、多变、不拘一格,多以第一人称出现,可以直抒胸臆,受到新闻界的普遍欢迎。访问记:就某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或大众所关注的问题访问有关人士,然后以谈话纪实的方式加以报道的新闻形式。访问记专题性强,内容集中,注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可读性较强。近年来,访问记中的人物专访独树一帜,受到各方重视。三、深度报道1.深度报道产生的背景深度报道来源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经济危机,使美国人十分茫然,他们对把客观叙述奉为金科玉律的新闻界极为不满,认为他们没有尽到新闻的责任。由于新闻的客观报道,只讲何事不讲为何,使美国人面对现实中的经济危机,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新闻在美国人的心目中陷于低谷。他们认为:新闻应该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及如何应对的具体措施。于是美国新闻在30年代的中后期,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记者不仅要交代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要对该事情发生的背景加以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回答受众应知而未知的问题。因此,这种关于新闻的新闻和新闻背后的新闻便应运而生。这类新闻在美国最初被称之为“深度报道。2.美国深度报道的两种类型深度报道在美国以解释性新闻为主要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关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另一种则是寓议论于叙事之中的新闻。这种新闻夹叙夹议,以叙为主,被我们称之为述评新闻。是一种关于新闻的新闻。3.深度报道传入我国深度报道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当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新闻也面临着一种从思维模式到写作方式的脱胎换骨的变革。因此,这种焕然一新的报道方式一经传入,便深受我国新闻记者的欢迎,他们结合我国的实情,对深度报道进行创新和发展。创立了我国独有的深度报道新模式。4.深度报道在我国深度报道传入我国,正当我们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扑面而来,进入新闻的视野,记者纷纷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报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单篇的解释性新闻和述评新闻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于是就把它组合起来,集纳起来,连续起来,形成一种复合型深度报道,就像重磅炸弹一样,收到了强烈的社会效果。5.深度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深度报道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使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反腐斗争中,在经济建设中,在科学发展中,在政治活动中,甚至在重大的灾难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08年中央电视台的连续报道《复兴之路》,从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洋务运动”、“禁烟运动”,一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进行一种俯瞰式的回顾。既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又让人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之艰辛,中国人民对改革的执着与坚韧,以及改革进程中前途的光明与困难。08年中央电视台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连续报道,使中国人民的凝聚力空前的集聚与爆发。形成一股巨大社会力量,鼓舞着我们去战胜灾难。6.深度报道的类型组合型复合型连续型深度报道集纳型述评新闻单一型解释性新闻我们在这里讲的主要是单一型的深度报道,即述评新闻和解释性新闻。述评新闻:是一种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要任务,分析评说新闻事件中所隐含的性质、意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述评新闻和新闻述评是不同的两种新闻体裁。述评新闻是报道,新闻述评是评论。述评新闻以叙事为主,辅以议论。新闻述评以议论为主,是论说文。述评新闻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分析叙述引导读者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新闻述评则是以事实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述评新闻的特点是:夹叙夹议,以叙为主。客观分析,引导读者。篇幅短小,时效性强。目前报纸上的新闻综述、新闻展望、新闻分析;电视上的新闻观察、新闻分析等都是述评新闻的不同形式。解释性新闻实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