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思考与练习答案第一单元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答:(1)反对兼并战争。(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3)注重教育。(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5)以民为本。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是本文说理的特点。抑扬兼施表现在先对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进行批评,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加多,这些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循循善诱表现在抓住惠王的心理,先易后难、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方面。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此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秋水》(节选)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思想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中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答: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例如:“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以“稊米之在大仓”比喻“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末之在于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答:本丈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在论证中又多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其中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其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已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五代史伶官传序》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企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事业奋斗,都必须勤勉、发奋。不可贪图安逸、意志消沉。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勤勉及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答:(1)文章第二段选用了事实论据,用庄宗先成功后失败、先强盛后衰微的历史事实恰当、准确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文章第三段的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论据有二:其一是理论论据,《尚书》上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得益”;其二是庄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围之,而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本段是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阐释和论证,强调“人事”因素对国家“盛衰”的决定作用。-.--《论毅力》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答:本文论述毅力对事业成败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并强调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其意图在于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忍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其思想认识及其所阐发的事理,对我们如何处置人生道路上的不同境遇,如何面对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可结合自身求学、工作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挫折来谈感受)。2.本文是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答:本文说理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文章的2、3、4三个自然段始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方法,说明事业的成与败、境况的顺与逆、毅力的强与弱、别人和自己的种种不同,总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答:运用层递的语句有:“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这一段中“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形成了层递,这样写层次清楚、语义轻重分明,逻辑性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你怎样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答:(1)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学习贵在自己探索,老师只起引导、指导作用,要坚持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2)做学问是为国家、民族的进步发展,而不是升官发财。要勇于探索真理,为社会服务。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答:本文说理特点有二:(1)说理简要明白,情理并重。(2)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在讲述“三事”时总是与当下社会或北京大学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对比着论述,这样论述,观点鲜明突出,说理有力。《容忍与自由》-.--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答: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容忍,每个人的行为、言论才不受限制,才会有自由。自由是需要以容忍为前提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自由比容忍更重要。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赞同胡适的观点。原因有二:(1)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总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有“绝对之是”。(2)不存在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真理也会变化。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答:第一例证:少年时自己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封神榜》。当时自己是一种不容忍的做法。自己是无神论者,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他们容忍了我这个无神论者四十多年的言论,说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容忍的。没有他们的容忍,就没有我的言论的自由。这一例证恰当地论证了“有容忍才有自由”这一分论点。第二例证: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深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有了“自己不会错”的心理,就容忍不下“异己”的人和事,这样就不会有自由可谈,就只有专制。从而论证了“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一论点。第三例证: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陈独秀“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的态度是不宽容的,其实这种态度最易引起别人的恶感,引起别人的反对。说明在社会问题、政治思想上也应提倡宽容的胸襟和度量。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咬文嚼字》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答:中心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第一,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第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主要采用了归纳论证法。-.--3.本文有些自然段的开头是这样的:“这是炼字的好例”,“这番话不免噜嗦”,“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试问,这些话在文章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答: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使行文流畅而又紧密关联的作用。《吃饭》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这里实际涉及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人类所有的活动不外这两个方面,“穷则思变”,物质生活不满足时会催人生发变革、创新,去开创新的生活。“肠胃空虚”才能“精神充实”,我同意这种观点。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时说的:“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答:比喻句有:(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这是一个明喻,本体与喻体看似不名边际,但经钱钟书一生发,“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就直奔主题,让人恍然大悟,新奇而巧妙。(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这是一个明喻,好菜与乐曲看似没有可比性,但作者抓住“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做可分不可离的综合”这一共同特征,就使这一比喻显得合情合理,又妥帖得当。(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这是明喻。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统治者与民众,虽有不同,但又都相成相济,像厨房一样,把各种菜品搭配成美味佳肴。阐发了作者“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把深奥的道理演绎得浅显易懂。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答: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其中,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与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直接相关,也是他任性挥洒的个性的体现。《我的世界观》-.--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答:因为这在作者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并不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由于其他的人的付出和劳动,他常常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那么作者也就自然地得出了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答:这里的“客观世界”是指艺术和科学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永远探索不尽的,永远发展着的,所以作者说是“永远达不到的对象”。这里的“宗教感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献身科学研究探索科学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那种执着、坚毅,犹如宗教徒的信仰一般。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答:这篇演讲词思想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特而态度谦虚、坦率自然而又真情涌动,这同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深邃见识、朴素的生活作风、谦虚的态度、坦荡的胸襟、高尚的人格息息相关,是他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1.概括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答:要避免愚蠢的见识,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愚蠢的原因。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由于文章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