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上虞青瓷:层累中国的文化作者:韩笙来源:《文化交流》2015年第04期初次知道越窑瓷器,是在杭州的一家茶馆里。一套豆青色的茶具,泡了上好的香茶,茶色特别翠绿好看。《茶经》说:“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这套茶具,就是绍兴上虞产的越瓷。事隔多年后,我来到了上虞,在黍离深深的古窑址上,在朱墨重重的古籍中,也在如火如荼的现代手艺家身边,重新感受这片越窑发源地的魅力。岁月不语,深埋故事绍兴籍作家郑休白说:“东山、娥江、越窑,是上虞三个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标志。东山在中国历史政治坐标上独树一帜,青瓷在中国历史文化坐标上独占鳌头,娥江呢,则是承载东山和青瓷的母亲河。”东山,即是成语“东山再起”的出典地,东晋名士谢安的隐居地。而越窑青瓷重要的窑址—上浦窑正位于此地。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刚告诉我,越窑是以上林湖(今属慈溪)为中心的中国早期窑系,代表了浙江成熟青瓷的起源,“而越窑之中,又以上虞的年代较早。”李刚说,考古调查资料显示,上虞有商至宋历代窑址近400处,构成了完整而庞大的青瓷烧造体系,是全国遗存古窑数量最多的县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汉、三国两晋、东晋南朝期间,其规模庞大、产品质量高、种类丰富,可以肯定是当时制瓷业的中心”。龙源期刊网在上虞越窑遗址中,上浦一地占有60%以上,包括著名的小仙坛窑址、夏家埠帐子山窑址、窑寺前窑址、大园坪窑址等,由此印证了其在中国青瓷制造史上的重要地位。千年江流婉转无言,千年东山寂静不语,只有那散落在山坡林间的千年青瓷碎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上虞越窑青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伟带我来到了上浦。早春料峭中,古窑址荒草萋萋,看不见当年窑工日夜艰辛的劳作场景,但这些年挖掘保护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在一个个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在一座座有形无形的越窑里,浅褐色的泥土趸拥着半埋半裸的瓷片。在阳光下,那瓷片闪烁着翠绿色的荧光。杜伟告诉我,青瓷以自身独特的“泥”的精神、“玉”的品质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从上虞发掘出的唐代青瓷,就已经做到胎骨轻薄、施釉均匀、釉色莹润、光彩照人,是不折不扣的精品。这些,是上虞的宝贵文化遗产,但又不仅仅是遗产而已,“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它们是传承的基石。”传承有序,演绎传奇岁月悠悠。在上虞,人们搜寻文明印迹的梦没有凋零,挖掘东山文化和青瓷文化的步伐也从未停止。55岁的董文海是致力于越窑青瓷挖掘传承的工艺人。他曾是原上虞陶瓷厂的副厂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参与组建了厂里的越窑青瓷研究所,并实施过科研项目。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越窑青瓷重现千年翠色,他仿制的越瓷已经可以与六朝作品相媲美。早些年他在去东山景区的必经之路上浦闸口开了家东山越窑青瓷坊。东山越窑青瓷坊不是很大,但琳琅满目的越窑青瓷仿成品和半成品给人视觉和心灵以强烈的冲击,那晶莹鲜润的釉彩闪发着夺目的光芒。“越窑青瓷靠我一个人发扬光大很难,但我愿意起个头,为越窑青瓷开发和文化传承出一份力。”董文海说。董文海让从事证券业的儿子董晖从西安回到上虞东山越窑青瓷坊,又让自己的妹妹和外甥也一起学习烧造制作。董文海手把手地教。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董晖放弃事业回家学制瓷不是明智的选择。但董晖却说:“青瓷有诸多工艺,每一道工艺,都是生活之美。”东山越窑青瓷坊样品陈列室里有上百件纯手工仿制的越窑青瓷作品,每一件都形神逼真、美轮美奂。如果不是董晖介绍,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只是仿品。龙源期刊网董晖的表弟顾少波做青瓷之前,是五星级酒店的大厨,他学做青瓷,一半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另一半则是受舅舅董文海的影响和对家乡文化的向往。在上虞宾馆一隅的顾氏越窑青瓷工作室,顾少波向我讲述了他跟随舅舅学艺,一直到“自立门户”的经过。顾少波回忆,当他看到真正的古瓷片时,就深深地被吸引了,“好像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从此以后,他一有空闲就跑去古窑,寻觅并仔细研究古瓷片上的花纹和工艺。顾少波对青瓷的痴迷一天天加深,有时候一片瓷片都可以看上大半天。随着积累,顾氏越窑青瓷工作室里的展品越来越像样,顾少波将各种瓷片和瓷器细细分类,并在瓷片背部贴上标签,写清品类。为了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青瓷发展史,他还特意制作了几个玻璃柜,按照历史变迁,将有代表性的瓷片整齐陈列。这些在外人看来残破不堪的青瓷碎片,却是他的宝贝。“你瞧这花纹,真是精细。”在采访中,这是顾少波最常说的一句话。他不厌其烦地向我展示一块块瓷片,讲解上面的花纹。“成立研究室就是试图还原继承这项珍贵的传统制瓷工艺。”现在,顾少波时刻念想的是如何让青瓷艺术长久地传承并且融入当代生活。更为可贵的是,他已经开始运用某些商品的创制理念和艺术风格,比如日本的“无印良品”。他的尝试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同。就在我准备起身告辞的时候,工作室又有一位访客上门—这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制瓷爱好者。层累推进,尽展文化发掘青瓷、创制青瓷,这是如今上虞这片土地上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事业,但这些,绝不是全部。事实上,一场更大规模的青瓷文化复兴正在开始。保护是基础。2014年,上虞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签订编制《上虞越窑青瓷遗址保护规划纲要》以及小仙坛、凤凰山、窑寺前诸越窑窑址等4个规划。规划已完成初稿工作,将由浙江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再次修改后经国家文物局审核公布。同时,发掘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14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帮助下,上虞有关部门完成了对禁山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又在凤凰山、小仙坛周边区域新发现一批东汉窑址:徐湾6处、渔家渡小岙3处、王家汇上大园1处、花坎两美山1处,还在梁湖镇洪山湖村新发现2处东汉窑址。上虞“瓷之源”的文化地位,正在越来越被认可。而就在不久前,上虞区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力共建“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5至10年内力争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陶艺基地。当地的媒体指出:“这标志着上虞在传承发展青瓷文化、加快‘人文上虞’建设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上虞还加大了对青瓷产业的支持,对青瓷企业优秀员工赴高校深造、青瓷作品参赛评优、参评工艺美术大师、引进国家级与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并建立工作室,进行补助或奖励,龙源期刊网鼓励青瓷文化产业发展。“明后两年,我们争取把上虞越窑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杜伟表示,今年在职教中心将开设青瓷文化班、以青瓷文化为主题的上虞博物馆新馆要动工建设,虽然要开展的工作很多,但是目的只有一个—让青瓷文化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有文化学者说,相比于世界各地的文化遗址,中国的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我想,上虞这种深挖历史遗存、拓展制作技艺以及打造青瓷文化的态度,正是这种文化层累性的本质体现。(本文图片由袁伟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