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普利兹克奖---文人、学者、建筑师why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个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解开了很多中国建筑师的心结。但是他为什么会获奖,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包括我在内。因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尝试着去解开这个困惑我们的问题。Significance王澍获奖的意义有哪些?1、对于中国建筑师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采取的建筑形式王澍的普利兹克奖普利茨克奖中国(背景)王澍简介获奖原则概述评价地位评委建筑师建筑作品城市化经济发展‘中国崛起’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师的探索对世界的影响简介及经历理论(观点)建筑作品风格价值普利兹克奖概述:普利兹克奖(PritzkeArchitecturePrize)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一年一度由凯悦基金会颁发,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评价:A、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B、它似乎自成体系,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开始,到凯文·罗奇、丹下健三、雷姆·库哈斯,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C、它能打破地域偏见,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同时,它也具有高超的前瞻和远见。在短短的几十年(始于1979)时间里,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38位得奖者如群星闪耀,风光无限。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地位普利兹克建筑奖独立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评委人数为五至九人。评委会的成员被委任评选出每年的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桂冠的人,他们均任职若干年以确保委员会的新成员和老成员的数量的平衡。普利兹克家族的成员和外界的观察家均不出席,通常于每年最初几个月举行的委员会评审。评委会的成员均是各自所在领域公认的专业人士,这些领域包括建筑,商业,教育,出版业和文化。评委会成员1、在世建筑师2、建筑师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展现出的天赋、远见与奉献等特质的交融,并透过建筑艺术,立下对人道与建筑环境延续且意义重大的贡献。”1、建筑师的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建筑师自身的才智与洞察力;2、建筑作品所表现出的建筑艺术对人类或当代社会来说体现出的意义。评奖原则获奖条件王澍简介1985年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学位1988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工作1988年—1995年自由职业者(“隐居”式生活)1995年--2000年同济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的经历与他的建筑观学生时代——年少轻狂学生时代的王澍留着长发,言行激烈。大二时,声称已无课可上,没有老师能教的了他;王澍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整个中国建筑学界。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一个是我,齐康算半个。”(一个是杨延保,半个是齐康)职业生涯——忘记、回归王澍硕士毕业的以后,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着。王澍说他读书的时候非常讨厌中国的园林,他觉得每个园子都一样,和现代建筑没关系。王澍隐居这几年意识到这种讨厌是受学校建筑教育的影响。王澍称隐居是一个忘却的过程,忘记过去所学的,重新开始做。学生时期的王澍,年少轻狂,很直接的表达自己对于建筑的批判。王澍的这些作为注定了他要走一条异于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建筑道路;学生时代结束以后,在杭州隐居的日子,王澍与工匠一同在工地干活,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王澍的建筑观1、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在王澍的文章里,总是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也影响了他的为人气质与做事方法)这个观点表现出王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知那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2、业余的建筑:王澍说他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业余建筑就是只做建筑所能做的事情的建筑。自由、反象征、反系统(自发性)这个观点体现了王澍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3、他重视中国“古典园林”,他认为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用古代工匠的手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他着眼于园林建筑中的空间序列,强调能与观者主体行为发生联系与共鸣的多种进入的可能性,从运动形式上唤醒历史的意识----某种逝去的仪式感,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材料这种显现的批判的地域主义的表达方式上。4、“我有个基本的建筑观念,就是所有的建筑类型都是从‘家’开始出现的。家园不光是指住宅,其他建筑也是一样。”王澍表示,“当建筑和基本的生活失去了联系,而只是按照一些专业的常规再给别人安排生活的时候,那这个专业就会非常狭隘。”王澍一直致力于服务大众,关注人的生活,将人文关怀与心理感受赋予到建筑中去。王澍的建筑作品——实验性建筑王澍的主要贡献不在其理论,而在于其独到的建筑作品从设计观念、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等诸多方面对传统建筑设计观念及意识造成冲击,推动建筑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其价值主要在其实验性而非理论性,称其为实验性建筑。基于王澍丰富并带有深刻逻辑性的建筑理念。他是一名具有浓重传统色彩和文人气息的建筑师,所以他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亲和性,朴素文雅,敏锐感性。然而王澍又是一个激进分子,他不愿意遵循既定的条条框框,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他的建筑又是非常新鲜多变的。衰变的穹顶(2010)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获得特别荣誉奖。许多微小的木条搭建而成,“穹楼”状的空间正暗示着一种相聚的可能,人们可以在这里与建筑相遇“我觉得未来的中国乃至亚洲的建筑,都需要从自己的根源出来,延出原创性的努力。”王澍说,“我们的建筑业需要的是批判的创造,建筑传统需要的是进取的保护。”实例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与‘水’之间的建筑中,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王澍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9)中国美术学院校区(2002-2007)这是王澍迄今为止最大的项目,也是最能体现他设计思想的。他自己认为这个项目对他获得普利兹克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项目足以说明他曾经被建筑界认为只能设计艺术家工作室、茶室等小型建筑的艺术探索,也能适应如此大面积的项目。宁波博物馆(2003-2008)王澍通过国际竞标获得这个项目,把他作为“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探索和实践。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认为,这是最代表王澍的思想和工作特质的作品。垂直住宅(2002-2007)这是王澍在住宅中的实验建筑活动,他认为:“中国的实验建筑活动如果不在城市中最大的建设活动—住宅中展开实践,那么它将是自恋和苍白的。”实验一种能容纳自发性的城市居住方式,显示一种对土地的眷恋,验证一种生活世界的理想。王澍获奖外因(背景)——中国1、中国崛起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影响也越大。中国吸引了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许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国际奖项也开始颁给中国人。如诺贝尔、普利兹克……2、中国城市化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第二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未来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都将是意义重大。中国城市化对世界发展是一个机遇同时也带来一种危机感。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普利兹克委员会用这个奖,提醒我们:中国既要保持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世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Significance1、对中国本土建筑师来说,是一种激励。对于很多像王澍这种探索中国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实验建筑师,给他们走下去的勇气。同时,对中国建筑界从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全新的视角。2、王澍的获奖意味着他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中国建筑师已登上世界建筑的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主角的地位。3、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世界来说是一种机遇,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一种危机感。王澍获奖,说明普利兹克委员会认可王澍的建筑能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采用的建筑形式。小结(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原因)1、王澍在中国建筑界的独树一帜,他有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而且他的建筑实践能支持他的理论。2、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普利兹克委员会认可王澍的实验建筑能够对此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颁奖词中,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3、王澍的实验性建筑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建筑师的方向,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创造以及进取的保护,对于传承不断遭受破坏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Thankyouforyour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