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意义及实践操作作者:范维胜来源:《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年第02期摘要:读整本书其实是在重拾传统的读书方法,其教学意义在于发现经典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历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适应新的教考评价。具体的操作过程因学生的不同而各异,或引入易懂的文艺理论,让学生在整体中把握人物形象,或引入时尚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思想价值、审美诉求上思辨,或创设多维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完成整本书阅读,或精心设计一至两节导读课,开启学生“整本书阅读之旅”。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意义;实践操作作者简介:范维胜,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大讲坛客座讲师,生本语文教育的倡导者。(浙江宁波315200)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4-0008-03窦桂梅老师曾经倡导语文老师必须做七件事:第一件事,认识语文的本质;第二件事,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第三件事,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第四件事,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第五件事,公开课,生命试练的地方;第六件事,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第七件事,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其中第三件事就是: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老师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因为老师要引领孩子读名著、读经典、读整本书。老师不读书,怎么可能引领学生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何在?那就是完完整整地读书,读完完整整的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涵养、精神境界。读整本书其实是在重拾传统的读书方法。传统的基于科举的读经式传统语文教育被基于普及的現代语文教育代替,文选式教材成为主流,“整本书阅读”就一步步退到边缘,短小的、精美的(其实不一定能做到)“课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态,这个状态已经延续近一个世纪。1923年,叶圣陶、胡适负责制定《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所设想的语文学习活动也有读整本书,并明确要求“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有四项,其中第一条为“精读和略读,都要从指定的名著中选八种以上”。可见,传统的国文教学就是读完完整整的一本书。本文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意义及实践操作进行探究。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意义1.发现经典的审美价值。阅读,在许多学生看来其实就是阅读教材。“二期课改”依然没有改变“教材中心”现象。许多老师依然追求短平快、高效益。离开作品的全息性和生命整体性,经典的价值将荡然无存。“整本书阅读”的“整”,强调的是精神产品的生命独特性、精神独立性与文化逻辑的贯穿性。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具有更多的对话性质与建构意义,它所呈现的生龙源期刊网存方式、生命形式与人生内容,应该成为学生体悟生命、省察人生的“镜子”与“标本”。其结撰(情节)之美、人物之美、情意之美、思想之美、语言之美、生命之美都是建立在整本书的阅读基础之上的。2.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大量的阅读体验、言语经验、表达实践,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提升。读《三国演义》,那“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就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读《西游记》,那诙谐奇幻、戏谑调侃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尽显险山恶水,折射人情百态。读《水浒传》,那明快洗练的白话口语较好地呈现了小说忠义遮蔽下的“水浒气”(权谋气、江湖气、游民气、流氓气);读《红楼梦》,那含蓄典雅、情致幽远的语言态势,曲折地道尽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生命情态。3.历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的思辨能力必须从整本书阅读中获取。余党绪老师曾举例:《三国演义》是“群英谱”,但每个人心中的英雄会有不同。有学生告诉我,或许刘璋才算真英雄……因为刘璋被刘备包围了,败局已定。谋士们劝“主公”和刘备拼个鱼死网破。当时的成都,其实粮草、人力还可支撑一阵子,负隅顽抗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刘璋却认为刘家人在成都待了那么多年,四川的老百姓对其有恩,如今大势已去,不能只考虑自己。一旦开战,成都的老百姓会遭殃。刘璋因此选择了投降。站在野心家的角度看,刘璋是个懦夫;但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把人的生命,把人民的安居乐业,作为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4.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从人性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传统文本,激活传统文化独有的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从倡导读一本好书开始。学生阅读要学会做读书笔记。学生就会重新梳理人物关系,男主角、女主角做过什么事,故事的进入方式是什么,它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进入故事,重新再过一遍,甚至重新读。三到五年,学生的阅读轨迹跟生命轨迹的关系就会愈发明朗。如果学生准备一个漂亮的笔记本,看一本书就记下笔记,归纳作者、内容简介,或做一句话评点,摘抄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这样一直坚持下来,笔记本就成了学生个人的秘密花园,成了学生精神的一个独有的保障。5.适应新的教考评价。浙江省多地中考试题都出现了用检索阅读、分析阅读的阅读方法带动整本书阅读。宁波市2018年中考命题说明中说得更为清晰:如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整本书?这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并不断探索的话题。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中,题目要求学生尝试着用“检索阅读”“分析阅读”的方法,以必读名著《西游记》为考试内容,通过检索目录梳理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并按照先后顺序填空;结合名著选段,抓住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并和整部名著关联,联系孙悟空离开取经团队的表现分析孙悟空的成长。既然整本书阅读有其教学意义,教师就应该杜绝平时教学中的以下不良现象:以片段阅读代替整本书阅读;以快餐读本或图画读本代替经典阅读;以观看影视剧作品代替经典阅读;以刷考试试题代替整本书阅读。而应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完整地读一本书,读一本与作者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和气质的著作。龙源期刊网二、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操作现行的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每一册推荐名著6部,其中2部为“名著导读”,4部为“自主阅读”。例如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为《朝花夕拾》和《西游记》,“自主阅读”为《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和《猎人笔记》《镜花缘》。教材的编写者给出了有益的阅读指引。专家将“名著导读”阅读的类型、导读的方法在标题中做了明晰的说明。如分类型的,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学习“纪实性作品的阅读”,通过《昆虫记》学习“科普性作品的阅读”,通过《水浒传》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等。再如方法型的,通过《西游记》学习“精读与跳读”的方法,通过《骆驼祥子》学习“圈点与批注”的方法,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平时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借鉴的,具体的操作实践如下。1.引入易懂的文艺理论,让学生在整体中把握人物形象。例如刘再复《性格组合论》理论,他认为人物性格具有二重组合原理,因为人性是极为丰富的内在世界,性格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系统。而性格运动则是一种双向逆反运动,它既是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文学作品中小说人物性格具有二重性与多重性,这样学生分析人物就具有辩证性。《草房子》中的陆鹤就是如此。六年级的“陆鹤”感觉到自己由于秃顶而成为学生“戏弄”的对象,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虽然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当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并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也是如此。严监生临终之际,为了灯盏里的两根灯草,担心浪费灯油而伸出两根手指头,直到赵氏挑断一根灯草,他才咽了气。即便如此,他为了帮助兄长严贡生平息官司,花费了许多银子;妻子王氏生病时,他不惜重金,延请名医,为其煎服人参;他操办妻子的丧事,花费四五千两银子;妻子死后,他把妻子积攒的银子送给两位舅爷各一百兩。2.引入时尚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思想价值、审美诉求上展开思辨。在熊芳芳老师导读的《西游记》中,她引入了动画大片《大圣归来》帮助学生思辨。学生明白,即使讲述同一个故事,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在这一脉络中所呈现出来的视角和思想也是不同的,这正是文学艺术最具魅力之处——它折射出一个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的世界。《大圣归来》这部电影的出现,与其说是“大圣归来”,不如说是“唐僧归来”……因为《西游记》里把唐僧塑造得太过软弱无能,而实际上玄奘在前面大部分路途中都是一个人面对困难的,他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不应该被塑造成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大圣归来》的二度创作更受孩子们喜欢。笔者在导读《西游记》时引入2018贺岁大片《西游记女儿国》,目的是解构电影和原著的主题:《西游记女儿国》第一条线是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感情纠葛,第二条线是那河神跟国师之间的感情纠葛,最后一条线是女儿国先祖的爱情故事。导演叙述这个故事,目的在于展现一边是炙热多情的少女君王舍弃一切王权富贵的义无反顾,一边是心怀苍生的青年圣僧秉持心中戒律清规的隐忍决绝。在对作品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审美诉求上展开思辨。龙源期刊网创设多维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完成整本书阅读。阅读《朝花夕拾》,教师可以举办《朝花夕拾》手抄报比赛。在阅读比赛前,明确要求手抄报第一页:人物画廊。请学生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画肖像画并配上文字说明,画像要符合人物主要特征,文字说明里可包含人物描写及相关事件。人物不少于四个,每个人物说明不少于100字。手抄报第二页:鲁迅的QQ空间。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鲁迅,设计出属于鲁迅的空间。以鲁迅的口吻写一篇日志,日志下要有《朝花夕拾》中的相关人物的跟帖评论,注意日志和评论内容要扣紧原著,语言上可以模仿原著人物话语,日志字数不少于200,评论不少于5条。4.精心设计一至两节导读课,开启学生整本书阅读之旅。教师设计“那些花儿——《朝花夕拾》导读”,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第一步,导入、解题。播放歌曲视频《那些花儿》,借歌曲解题。第二步,捡拾“那些花儿”并进行内容梳理。其一,那些稚嫩的花儿——童年时期的快乐:七彩的生活、可爱的隐鼠、心爱的宝书。其二,那些活跃的花儿——少年时期的思考:害人的庸医、强制的教育、可怕的愚孝、虚伪的人性。其三,那些深沉的花儿——青年时期的探索:真实的朋友、难忘的恩师、同行的挚友。第三步,审视“那些花儿”,帮助学生读写思辨。再如《西游记》导读,教师在设置专题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引领学生阅读:其一,风云雷电任叱咤——谈西游奇思,你想拥有哪种神物或神力?(随心谈谈看)其二,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谈结构特色,西游记诸多故事,你知道下面这些故事,还有它们之间的联系吗?(情节连连看)其三,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谈角色设置,西游记中诸多人物,你能辨清他们的个性吗?(人物辨辨看)其四,敢问路在何方——谈神魔乱世,《西游记》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神魔世界?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一个世界?(净土寻寻看)整本书的阅读在今天依然很难。当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整本书阅读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当一切都沾上了功利的色彩,整本书阅读便不再是一种享受。教师在此背景下,更要固守教育的本质,帮助学生养成经典阅读的好习惯。参考文献:[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或可成语文教改的发动机[J].语文学习,2017,(10).责任编辑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