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集)教学目的: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及运用其它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教学内容分析: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教学对象分析: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教学时间安排: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一章:3课时第二章:8课时第三章:5课时第四章:9课时第五章:3课时计划上半期完成1至3章的学习,后半期完成4至5章学习教学要求:1、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精备细备每一堂课。2、教学过程悉心讲授,引导学生弄清重点,突破难点。3、精心设计作业,严格学生认真完成。4、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力图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2-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难点:使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启发法、1课时[教具准备]地图册、小黑板[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师生有感情的朗诵本章前言,引入(过渡)什么是地理?地理是研究什么内容的学科?(展示小黑板出示的若干问题)一、解开地理之谜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黑板上的若干问题,而后各派代表回答,教师略以点拨。(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感到疑惑的地理问题呢?2、学生提出若干地理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回答(小结)通过刚才的提问,不难看出,地理这门学科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二、地理与日常生活(总述)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创设情境:假设从常德出发,到内蒙古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旅行,你会考虑到哪些和地理有关的问题?(学生讨论回答)2、设问:你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需要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小结)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学好地理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导我们的生活,进一步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懂得确认方法,知道天气和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不但如此,在我们的生产建设中,也离不开地理。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展示小黑板上的问题,学生分组探究,各派代表发言。(小结)无论工农业生产布局也好,还是农业生产也好,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新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条件。四、地理与风土人情1、引导学生看图P4图1-3,揭示荷兰风车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看图P5图1-6,揭示阿拉伯人的服饰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学生齐读P4文字,了解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3-[课堂小结]派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作业布置]P5活动1、2[板书设计]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解开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与生产建设与风土人情[教学反思]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教学目的]1、学会看地图,并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2、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3、通过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地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难点:弄清比例尺大小与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地图册、常用图例符号[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拿出课前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抽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教师对此评价。(过渡)通过刚才的了解,同学们绘制的地图都很认真,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在本节课解决.1-17、设问:你的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2、引导学生阅读P6图1-7、图2-8,了解地图的绘制过程3、小结:用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就成为一副地图。4、设问:庞大的地图家族中,地图可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类型?(学生看书回答)(过渡)尽管地图种类繁多,但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三要素一、方向(过渡)阅读地图,一般要学会看方向,你知道在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1、教师板画一个“米”字行,由学生填注方向2、检测:A在B的什么方向?B在A的什么方向?阅读P7图1-10,回答:国际机场-4-在北大屿郊野的什么方向?(过渡)在地图上,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定方向的方法?各是怎样定方向的?(围绕教材最后一段文字自学)3、学生回答,教师举例具体讲解如何利用指向标确定方向。4、设问:在野外,如果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你有哪些定方向的方法呢?(学生讨论回答,而后教师结合P8活动系统讲述,重点突出太阳和手表定向)5、学生完成P10活动1题(过渡)在地图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的符号以及标在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这就是图例和注记二、图例和注记1、解释图例和注记的含义2、引导学生熟悉图1-17的各种图例,注意区分相似的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差别3、学生快速熟悉,而后抢答小黑板上的图例符号(过渡)我们熟悉了图例和注记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了4、引导学生阅读P9图1-16,查找运河、长城、首都等图例。(小结)学生小结重点,教师点拨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地图上有哪两种定方向的方法,各是怎样定方向的?野外有哪几种定方向的方法?三、比例尺(创设情境)假设给你一张长宽均为10厘米的纸,把我们教室的形状画在纸上(教室长9米。宽7米),你会怎样画?(学生回答)1、教师引入比例尺的含义及公式表示2、举例计算:在地图上量的甲、已两地相距5.4cm,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080千米,求该地图的比例尺3、设问:比例尺有哪几种表达方式呢?(学生阅读教材P9文字,思考)4、教师重点突出比例尺三种方式的相互转换5、举例:比较大小A1:300000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千米C(过渡)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要求内容详细,有的要求内容简单,在绘制地图时,如何选择比例尺的大小呢?6、学生认真阅读P9图1-15,图1-16,讨论完成小黑板上的表格7、设问:由此可见,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理事物范围大小之间有何关系?与地理事物的详简之间有什么关系?8、出题检测(见教材)(过渡)在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中,线段比例尺能很方便的量算两地的实际距离9、引导学生完成活动3(过渡)认识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后,我们基本上能够看懂地图。要学好-5-地理,仅会看地图不行,还得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四、学会收集地理信息1、设问:常生活中,你可以从哪些途径来获取地理信息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过渡)收集地理信息,仅仅是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粗浅的了解,还要学会思考地理问题。五、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结合教材讲述(过渡)学好地理,光靠坐在教室里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周边环境,走进大自然,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六、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设问:1、你曾经外出在哪些地方旅行?有什么收获/2、野外旅行前,做过哪些物品准备?3、采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旅行路线如何?(小结)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习的特点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留意我们就能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拓展思维)假设我们全班将去太阳山旅行,请设计一条旅行线路,内容包括:时间、旅行线路、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本节收获(作业布置)见基训(板书设计)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一、学会看地图1、地图的制作与分类2、方向(1)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倍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3、图例和注记4、比例尺(1)含义及公式(2)表达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二、学会收集地理信息三、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四、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教学反思]-6-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教具准备]地球仪、经纬网仪、经纬网图[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一、地球的形状1、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2、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3、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4、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5、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6、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P15材料,回答)(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二、地球的大小1、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2、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地球仪-7-1、活动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2、学生上台指出3、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4、(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一)经线和纬线1、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纬线经线概念形状指示方向长度2、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4、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纬度经度度数范围0度经纬线划分经纬度划分半球划分5、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6、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18活动1、2、3,理解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东西经,而后出题检测。四、经纬网(创设情境)如果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你作为该船的船长,你会如何向救援船队报告船所在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过渡)要确定该船的位置,就需要学到和经纬网有关的知识。如何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