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遗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伴性遗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3节的内容,以色盲为实例讲述伴性遗传的现象和规律。揭示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拓展。同时本节内容也为第5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可以在形成生命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第一章学习过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同时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也较为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学生主体理论,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1、知识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树立生命观念;(2)描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特点、规律。2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资料、研究遗传家系图,养成观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故事,养成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品质,承担社会责任;(1)通过学习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教学重难点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学生主体理论,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将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难点:依据遗传家系图推断遗传规律五、教法学法为了科学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将教法和学法设置如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问答法、直观演示法学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六、教学过程3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学案预习教师分发学案。学生填答学案。以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果蝇眼色杂交试验分析图解”的复习,及“人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的预习。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根据填答的学案思考回答PPT展示的问题:1.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2.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前面所学的其他性状的遗传有什么不同之根据课前填答的学案,回答教师问题。1.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2.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导入伴性遗传的概念,形成生命观念。4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导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板书课题:第5章第3节伴性遗传相关联。认真倾听,学习伴性遗传的概念。盲图体验激发兴趣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教具辨认红绿色盲检查图上的数字。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倾听故事学习实例简单介绍教材33页道尔顿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过程。板书:伴性遗传实例及其特点学习科学家尊重科学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态度。通过道尔顿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生物核心素养,具有社会责任。同时引导学生从兴奋状态回归到理性思考状态。5讲授新知合作探究PPT展示性染色体X、Y的形态结构,讲述决定性别的两条性染色体由于结构不同所携带的基因也不同,这种特异性导致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遗传的性状与性别有关。PPT展示教材34页的红绿色盲家系图,介绍家系图中相关数字和符号的含义。图例:以罗马数字(如Ⅰ、Ⅱ等)表示“代”,以阿拉伯数字(如1、2等表示个体)引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阅读教材34页资料,观察红绿色盲症的家族遗传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性染色体结构及其携带基因的差异,明确位于性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传递与性别有关系。学会辨析遗传家系图图例直观展示性染色体结构的不同,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形成生命观念。6系谱图,阅读结束后组织交流,回答问题。(1)判断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2)通过家系图的分析,这个家系中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有哪些?(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4)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5)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请学生总结红绿色盲症遗传方式是什么?板书:伴X隐形遗传——红绿色盲症PPT展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阅读教材34页红绿色盲症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回答问题。(1)根据第一章学习豌豆杂交实验时总结的“无中生有为隐性”的遗传规律,答出红绿色盲为隐性基因。(2)结合教材34页资料分析,答出:这个家系只有男性患者,且男性患者的子女都正常;男性患者的女儿与正常人结婚后,生下的儿子却有一半是患者。(3)没有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4)传给Ⅱ代中3号和5号。(5)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阅读教材,分析红绿色盲家系图,带着问题逐步思考,锻炼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7表现型表格,请学生在学案中填表。提问:从表中分析,红绿色盲症男性发病率高还是女性发病率高?板书红色色盲症的第一个遗传规律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得出结论:红绿色盲症为伴X隐形遗传病。学生在学案中填表并据表回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因为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红绿色盲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必须两条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现为红绿色盲患者。图表形式总结人类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加深学生对红绿色盲的学习印象,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模仿教师超越自我根据以上基因型及表现型,教师提出问题,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请同学们在学案中写出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根据上述的表现型及基因型进行组合,小组讨论,在学案中写出可能的婚配方式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出婚配方式的几种可能,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8由教师在PPT上完成并展示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将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小组为单位在学案中每组书写一中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认真倾听,观察学习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书写方法。小组讨论在学案中仿写其余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小组讨论,加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仿照教师书写红绿色盲婚配遗传图解,既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又向学生传递优生优育的观念,加强学生社会责任。9归纳总结迁移运用教师利用PPT展示教材35页图2-12和图2-13。要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图2-13是图2-12的延续,即图2-12中子代的女性携带者与另一个正常男性婚配就构成了图2-13。将这两个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有哪些规律?根据学生总结的规结合教材35页图2-12和图2-13进行分析总结图解中的遗传规律:1、男性患者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他的女儿,再由浅入深分析红绿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加强学生对于红绿色盲遗传规律的认识。完成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素养的升华,总结得出红绿色盲(即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10律,讲述伴X隐形遗传病更多的遗传特点——交叉遗传、隔代遗传以及女病父子病板书伴X隐形遗传病的遗传特点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了他的外孙2、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提炼升华余音绕梁教师设疑:X染色体的致病基因可以是隐性基因,也可是显性基因,即伴X显性遗传,其遗传规律如何?引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规律的探索。学生小组讨论,仿照红绿色盲遗传方式写出抗维生素D佝偻病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总结出其遗传特点,即伴X染色体的显形遗传规律: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2.一般世代遗传;3.男病母女病对知识迁移运用,总结升华,进一步完成对伴X显性遗传病的探究学习,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得以提升。回归实践学有所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7页相应内容,自主学习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阅读教材37页,学习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养殖芦花鸡。回归生活实践,学生明确伴性遗传学习的意义,承担社会责任。七、板书设计第3节伴性遗传11一、伴性遗传二、伴性遗传实例及其特点1、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症2、伴X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遗传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交叉遗传世代遗传隔代遗传男病母女病女病父子病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八、教学反思教材中关于人性染色体——X、Y染色体结构以及所携带基因的区别这部分内容处于红绿色盲遗传家系图分析之后,我在教学设计时将该部分内容调整到红绿色盲遗传家系图分析的前面,旨在帮助学生在接触了性染色体结构的区别后能更自然地在随后的家系图分析中将红绿色盲症致病基因与性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在一起。同时,在分析红绿色盲,即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时,我故意将遗传图解中的某个基因写错,试图观察学生的反应,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学情,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急于快速得出正确答案,没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对错误知识点的辩析纠正过程。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吸取经验教训,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讨论以及发现问题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