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策略的研究所在单位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摘要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语文预习习惯则是在语文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预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预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严格训练、长期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随着语文预习习惯的逐渐形成,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身受益,这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本课题研究总结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活动正是落实这一思路的主要途径。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受到强烈的冲击,新课程课堂教学已成为真正体现时代要求,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教师成功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应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家校同向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县教研室组织的系列小专题研究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教学创新;为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策略的研究》非常适合当前的语文教学形式,它能够让小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主动复习的习惯等等一系列好习惯。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立项号负责人结题报告关键词培养语文预习习惯提高课前预习效率结题报告五、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了以下四个具体内容:1、预习方法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2、预习内容研究:新课改以后的教材编排都是按单元来组织教材内容的,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每单元的单元导读对学生预习课文有很大帮助。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关注这些内容就成为了研究重点。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学生课前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4、预习方法指导研究:因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通过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实践经验,分析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把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前预习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课前预习效率,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研究的过程,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效率,而且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现代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底子,打好学生进取的基础。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突破口和重要组成部分。2、认知建构主义有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预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还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设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四、研究目标(任务)(一)、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预习,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从而提高预习的效率。(二)、通过研究,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就学生预习内容、预习方法、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总结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三)、通过研究,了解并揭示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整理、筛选出适应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方法,总结出关于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并进行推广。结题报告六、研究的方法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课前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七、研究的步骤(一)启动、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7年4月)1、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分析。2、进行深入理论学习,结合观察、调查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二)研究、推进阶段(2017年5月—2017年10月)1、遵照课题研究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推进,确定好研究内容。2、在班里积极行动,反复指导、实践,侧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效率。3、利用积极的评价激励策略,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效率。4、确定好个案研究对象,作研究的追踪调查。(三)总结、分享阶段(2017年11月—2018年1月)1、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2、汇编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以及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八、研究过程(一)加强理论学习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有关理论,研读了《陶行知文集》《语文学习习惯及其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二)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前,课题组成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有关课前预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的起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并不是作业,不用管,反正老师到时候会讲的。或者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再了解一下生字的偏旁、部首就行了。(三)培养“习惯意识”意识是先导,只有学生意识到课前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此,我们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结题报告参考文献九、研究的成效一、学生方面:1、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进一步掌握课文的常规预习方法,能积极、主动地预习课文,预习效率得到了显著地提高。2、通过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主动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教师发展方面:1、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就提高小学生语文预习效率的方法、途径等研究总结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2、通过研究,了解并揭示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形成的轨迹;整理、筛选出适应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方法,总结出关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3、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将促进我校语文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从而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1】方向成.《语文学习习惯及其培养》[J].《语文学刊》.2004【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四)利用“课堂阵地”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预习态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五)开展“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写字、识字、倾听、朗读、背诵、阅读等语文学习习惯。(六)重视适度评价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经过一年的研究,此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形成与否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预习习惯只是教学的初步目标和一些可视化的内容,关键是培养一种意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发展和进行知识“再创造”的可能性,为其今后走上社会作好准备。二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为此,除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外,我们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