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1.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P121-P122循环是指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自然界物质形态和物质运动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运动。它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在发展变化中出现的前进性、阶段性、曲折性和复归性的表现,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普遍形式之一。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循环的现象。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周期性,是自然界循环演进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多样性P121-P123首先,循环在质上的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内部的矛盾运动和运动规律不同,因而它们的循环在质上各不相同。其次,循环阶段和周期长短的多样性。循环阶段的多样性造成了循环周期的差异性,它们是事物内部与外部事物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结果。再次,循环所需的特定条件的多样性。由于事物本身质的差异性和循环的多样性,使得它们的循环条件是不同的。循环是物质系统在整体上得以发展的前提,循环也是物质系统得以相对稳定的条件。循环既体现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也体现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多变性和发展性。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28-P134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即“对象性”关系。一、主体和客体的分化主体和客体的分化是人与自然界分化的结果,人对物质世界的把握就是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同主体活动有功能联系的具体指向的东西,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主体和客体是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中生产的,它们有自身特定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实践是人类(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首先,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实践。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成为自然界制约的对象。同时,人通过实践又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其次,人通过实践才逐渐了解了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作用于人类,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三、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关系人和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两者不可割裂,不可偏废。首先,人具有受动性,即主体的人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才能生存。人与自然的分化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肉体的机能和属性必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其次,人具有能动性,即主体对自然客体有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人的活动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活动。3.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人工自然P135人工自然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控制、加工、改造创建的属人的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P139-P141从主体的价值角度看,人类实践活动一般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积极的后果,如荒原变良田等,人工自然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种是消极的结果,如乱砍滥伐等、温室效应等,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环境系统都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迅速恶化,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系统,是在结构和功能上统一有序的超循环系统,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反馈机制。人工自然的出现改变了纯“自然平衡”的现状,成为引发自然系统涨落不可忽视的力量。人类手中所能掌握和控制的自然力量,已经对整个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界在提供人类生存的各种条件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人类无法控制的现象和力量,出现各种灾难。一方面是自然界自发地、按照自身固有规律运动和发展,并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干扰自然界而导致的灾难性的后果。人工自然的每一步扩大,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向自然索取的领域和力度的扩大。现代科技对自然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再生能力,甚至濒临自然界自我再生的极限。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全球生态环境问题P142-P145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P145-P147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自然环境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自然、人、社会割裂开来的弊端。他主张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树立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生死相依的生态意识,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其根源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协调。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先解决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道德意义正是根源于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体化,根源于人类的根本利益关系。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P148-P150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含“满足需要”和“限制危害”两个重要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的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是:1)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首要条件。2)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认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们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3)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的机会。4)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多利用,少排放。5)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P150-P151首先,必须确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前提。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其次,通过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的途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全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相关,与人工自然扩展过程中导致环境破坏、生态失调相关。另一方面,科技也有调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再次,通过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改变才有可能。【科技技术方法论】1怎样理解科学问题?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科学问题P176-P178所谓科学问题,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的科学背景知识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中遇到的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具体可表现为现实与目标、客观与主观、已知与未知等一系列科学研究中的矛盾。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的区别在于科学问题是正确问题、真实问题、待解问题的合取,非科学问题是虚假问题、无知问题和错误问题的析取。科学问题在科研中的作用P184-P188一、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这是由科学发现和科学问题各自的特点决定的。能成为科学发现起点的东西,必须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又是能推动科学研究作为目标去解决或寻找的东西。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问题引导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问题不但是科学发现的起点,而且正是问题推动着科学研究,把研究工作引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在科研过程中,问题引导着发现,而新的发现又会激发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探索前景。问题和发现的相互引发机制是导致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重要原因。三、问题起着评价理论的作用一个理论能够解决问题无疑是一个理论成功的标志,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一个理论的优劣,不但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矛盾,而且正体现了实践标准的内核和精髓。一个准确反映事物普遍规律的理论必然是能够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力量,而决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碌碌无为、软弱无能,甚至是脱离实践、与实践无关的理论。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P191-P196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本身发展的需要。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的需要。二、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方面的根据,应该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中进行具体分析,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所选择的课题首先必须是待解问题、真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三、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创造性就没有科研的价值。四、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时应该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应该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定课题。客观条件包括技术、资料、仪器、设备、资金等。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科学事实(F3)与客观事实(F0)、经验事实(F1、F2)的概念P197-P200科学事实是科学实践的结果,是指人们对科学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真实的描述(F3)。科学事实的基本特点是可靠性和基础性。客观事实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现象、事件和过程。只是存在而已,不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与哲学上的客观实在概念同义(F0)。经验事实是指用某种语言或文字对观察的客观事实所做出的陈述和判断。首先,经验事实是人们通过感官或者仪器对客观事实的数字、图像等的反映和记录,它是客观实在和人的感官或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果人的感官没有收到干扰或仪器没有出现误差,那么其记录的事物现象就是客观的,可以与客观事实同义,属于认识论范畴(F1)。其次,人们必须对观察记录到的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陈述(F2)。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与联系P198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客观基础,是科学劳动者的认识对象。从认识论上看,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它只是存在而已。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客观基础,是科学劳动者的认识对象,科学事实是从客观事实转化而来的。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正确的判断,它是第二性的。没有客观事实,没有认识的对象,就不可能有科学事实。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的过程,也就是科技工作者获取科学事实的过程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P199首先,科学事实属于经验事实。这不仅指其内容应该与经验有关,而且是指它的获取方式应该与经验、实践有关。科学事实应该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而不仅仅是通过逻辑推论或大胆猜测。其次,科学事实不同于其他的经验事实(如生产事实、生活事实等),不仅带有经验的性质,而且通过科学归纳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科学事实的表述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应该可以复核、可重现。再次,科学事实不仅仅是经验的,而且与理论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2.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科学观察P201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对象进行考察和感知,以获取科学事实为目的的一种感性活动。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原则P202-203为了提高科学观察效率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