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下载财政学陈共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关键词财政收入按财政财政收入形式分类:包括税收、政府收费、债务收入,还可以包括铸币收入(铸币税)和通货膨胀收入(通货膨胀税)。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边际倾向: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按世界银行有关文件的说法,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门搜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此外,政府收费还有少量的其他收费。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货代型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而未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复习与思考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答:(一)总体评估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势头良好,年均增速:“六五”时期为11.6%,“七五”时期为7.9%,“八五”时期为16.3%,“九五时期”为16.5%,“十五”期间为18.7%。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不算慢。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呈现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一样,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一比重也是很高的,1978年仍占31.2%。但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则逐年下降,至1995年下降为10.67%,17年间每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1996年回升为10.4%,到2005年上升为17.3%,10年间上升了6.9个百分点。(二)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这一时期的财政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2)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下载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公共投资,于是各部门另辟蹊径,纷纷出台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预算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政府资金被分散化了,国家预算的统一性被肢解了,各部门代替了财政职能,特别是代替了财政的配置资源职能。如1995年预算内投资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可以说基本上丧失了财政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的调控作用。(3)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达到中央集中财力的预期目标尚待时日,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如1995年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55倍。当时由于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拮据,而银行资金充裕,于是银行扩展业务领域,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这是财政职能弱化的一种表现。根据以上情况,从政策面来判断,这一时期尽管当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也曾提出过紧缩政策,但从整体上说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对企业减税让利,对居民提高收入水平,这种扩张政策带来了财政收支占GDP比重的下降,却推动和支持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可以认为是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付出的必要成本和代价,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从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则是实行分权政策,而且是横向与纵向同时并举的“双向”分权政策,表现为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的膨胀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似乎是“双松”政策,但财政的“松”是虚,是被动的,而货币政策的“松”是实,是主动的,可以说是货币政策独木撑天。把三种判断结合起来看,政策的结果是:财政对企业的减税让利,企业本身并没有得到实惠,其中一部分被主管部门通过收费和基金的形式拿走了,一部分则通过工资、福利以及各种不明不白的渠道转移到个人手里,而企业资金的缺口则要由银行发放无约束的贷款来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是一种缺乏明确整体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收支(特别是中央财政收支)规模过小,支出结构僵化,左支右绌,调节的空间或弹性很小,充其量主要是满足“吃饭”的需要,甚至连吃饭都满足不了,而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是让位给货币政策独家承担了。货币政策在增长与稳定之间倾斜于增长,实现了快速增长,却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年实行工商税改革和分税制改革,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了财政收支的大幅增长,并导向良性循环。国家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我们在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变化趋势时曾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多年呈逐年下降趋势,直到“九五”时期才崭露头角,开始回升,是走过一个类似“U”字形的途径。应当看到,这种增长形势是在经济增长率下滑、物价低迷的条件下实现的,可以说是我国财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突破。同过去多年财政收支增长缓慢时期对比而言,它的历史性意义在于,说明只有具备适度财政支出的规模,才能使国家财政解脱左支右绌的“困境”,提供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的较大空间,才能确立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应有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在市场经济下应有的职能,也才能在当前形势下拉动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并带来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进一步分析可见,近年财政支出的增长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二是来自靠增发国债为支撑的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首先还是来自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基本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商税收制度和分税制度,为税收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制度基础,而分税制改革则进一步规范了政府之间的税收收入分配体制,有效地调动了中央与地方共同积极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从而也为税收的快速增长奠定了组织基础。再者,增发国债对近年财政支出的增长起了加速作用,这种加速作用直接体现在增发国债本身直接增加了支出,带动了银行贷款和地方、部门资金用于生产性支出,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保持了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而且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了自主性增长动力,从而也为通过加强征管使税收快速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税收增长和增发国债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车轮,二者共同支撑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其中前3年增发国债在其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增长又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增发国债保证了公共投资支出的增长,税收增长则保证了重点公共支出的增长。因此,财政收入和国债的增长带来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支持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为财政收入增长和国债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形成良性循环。2.试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答:评估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高低如同评估财政支出规模一样,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取决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国情等多种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各国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所以没有一种统一的和绝对的标准,也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下载不可能有一种精确的模型来测算每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水平。一般的分析方法只能是采取同本国自身的纵向比较和同外国的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发展趋势,作为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参考值,最终仍然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通过政治程序来确定。首先,分析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规模目前已达到的水平。我国改革开放后预算内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一个逐年下降而又逐年回升的历程,从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5年的10.7%,而后回升到2002年的18.5%。其变化的背景在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最高年份曾达39.3%(1960年),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为31.2%,所以市场化改革以后有所下降是必然的,只不过是下降的速度过快了一些,下降的幅度过大了一些,目前已经回升到接近20%的水平。那么是否还要继续上升,或者说什么水平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合理水平,这是我国当前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而我国曾经达到的最高水平是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参考值。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1990年,这一比重美国为34%,法国为46.3%,英国为44.4%,泰国为21.3%,印度1987年为20.5%,韩国1992年为18.5%。我国仅就预算内财政收入的规模而言,目前仍然明显偏低,既低于发达国家,也还略低于发展中国家。当然,进行国际比较必须考虑统计口径的差异。主要是发达国家财政收入中社会保障类收入的比重较大,如美国1990年社会保障捐助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34.6%,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大体为20%左右,而我国的社会保障收入仍未纳入预算内统计。同发展中国家比较可以不考虑这一因素,因为这些国家的财政收入中或者没有这部分收入或者比重很小。其次,分析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外)规模水平。我国2000年全部政府收入已达18586.8亿元,占GDP的比重已达20.8%,其中预算内占15%,预算外收入占5.8%。如果再就企业亏损补贴调整为列收列支,则预算内占GDP的比重为16.7%,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达22.5%。此外,还要将没有统计数字的制度外收入这个因素考虑在内,因为制度外收入也归政府部门使用,并构成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如果根据我国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来判断,实际上已经接近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收入规模的水平,也接近财政收入规模比较低的发达国家美国的水平,已经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可以判断,我国财政收入规模虽然仍存在继续提高的余地,但结合全部政府收入规模来考察,则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思考和研究符合我国实际的合理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已经提到战略性安排的议事日程。3.试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答: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点: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下载(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需适当增大国家财力,健全国家财政。我国改革开放后经过20多年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活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工业化和现代化还需要较长的路程,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差距尚未扭转,人口总量较大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大,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日益加重,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建设以及全民素质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完成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主要任务,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