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第一节道德选择第二节道德评价第一节道德选择一、道德选择的前提二、道德冲突及选择三、道德代价及选择第二节道德评价一、道德价值二、道德评价有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没,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乘6人的救生艇。这12人是:72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天主教神父、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新近爆发的个体户、你自己。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对道德行为或观念呈现的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利与害等的各种冲突和可能性进行抉择和取舍的一种道德活动。•道德选择的案例人们在现实和在历史道德冲突和矛盾中是否有选择的自由,人类社会能否实现扬善祛恶,是道德选择的前提问题。一、道德选择的前提(一)道德选择的前提的争论1、道德决定论一切现象皆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而这些原因最终又是由某一终极或客观的原因所引起的。哲学决定论宗教预成论第一节道德选择绝对预成论儒家学说机械决定论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Augustinus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约翰·加尔文(法语:JeanChauvin,德语:JohannesCalvin,英语:JohnCalvin,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又译喀尔文、克尔文,是法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按照上帝的旨意,为了体现上帝的荣耀,一部分人与天使被赐予永恒的生命,另一部分则被注定了永恒的死亡”。——《基督教原理》“因此,一个自然人,完全与善背道而驰而且在罪孽中死去,便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或为这种善做任何准备。”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道金斯(RichardDawkins)英国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农业学家之一1976年出版了《自私的基因》(SelfishGene),声名因而大噪。在书中,他提出一项崭新的观念:基因是最自私的,所有生命的繁衍、演化,都是基因为求自身的生存和传衍而发生的结果;更严酷地说,我們只不过是机器人的化身,是基因在主宰我們这部机器!机械决定论:强调人的行为只受客观必然性的支配,人的行为都是由外界环境所预先决定的,人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由于否定自由而直接否定了责任。2、意志自由论所谓意志自由论,在哲学上是指一种与决定论相对立的关于自由的理论,它主张人的意志不受自然、社会或神的束缚,把人的行为选择看作是不受任何必然性制约的一种自主的活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逍遥游》“除自己之外,无所谓其他的立法者。由于他处在孤寂之中,他必凭自己决定。”——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绝对意志自由论:由于无限夸大人的选择自由,把人的选择说成是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任意选择,从而无限夸大了人的责任。(二)道德选择前提的论证1、人类实践创造了道德选择的前提首先,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道德选择的客观前提;其次,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道德选择的主观前提。2、道德选择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首先,道德选择要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次,主体的意志自由是道德选择的主观前提。有一部外国电影《丛林兄弟情》,通过讲述主人公如何完成一项艰难的救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道德冲突的场景。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小狗。这只小狗为一富豪所豢养,一天,当富豪在山野游玩时,小狗不慎与主人失散。在流落中,小狗目睹了一只生育不久的母狮被猎人打死的景象。猎人将母狮的尸体扛走了,但没有发现不远处还有六只嗷嗷待哺的幼狮。小狗萌发了为幼狮觅食的想法。它先试图抓捕兔子,但当它将一只兔子逼到绝路时,兔子绝望的眼神使它于心不忍,于是放弃了捕杀兔子。它只好去偷猎人挂在房外的烤肉。后来,它发现有一只母虎刚生下幼崽,奶水充足,于是它想方设法带领幼狮去母虎那儿。在此过程中,它受到一头狼的追杀,有几次被狼追逼到绝境,几乎丧命。最后它巧妙设计,使狼摔下悬崖。它还要时时提防老鹰的捕食。在与老鹰的搏斗中,出于无奈,它舍弃了一只幼狮的生命。它的主人好几次就在它的近旁急切地呼唤它,但考虑到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它狠下心来没有应答。历经艰难险阻,它终于成功地把幼狮交托给了母虎。当主人又一次寻找它时,它怀着欣慰的心情与主人相见。道德冲突是指在道德生活中伦理观、行为准则的相互矛盾而导致道德困惑的一种特殊的境遇。(一)道德冲突的表现从主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角度看,准则冲突可分为:由于社会或他人对同一角色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该角色内心的矛盾;由于个人改变角色而造成的新旧角色与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人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从而形成义务间的冲突。二、道德冲突从行为价值目标的角度看,准则冲突可分为:其一,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或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个人在价值目标选择上的困境。其二,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利益选择上的困境。其三,基本道德原则之间发生尖锐冲突。其四,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生命价值与自由、尊严以及其他信念之间发生尖锐冲突。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准则冲突分为两种情形:目的正当手段不正当;目的不正当手段正当。(二)道德冲突的合理选择1、思想史上的探索权威主义的方式孔子“吾从周”虚无主义立场“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如此,欲望,烦恼循序接踵而来,人生没有任何真正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所支使活动。这种运动一旦停止,生存的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出来。”——叔本华《生存空虚说》绝对自由论境遇论(弗莱彻、斯马特、杜威)(三)道德冲突的解决目的决定论者认为,只要目的是合乎道德的,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正当;目的决定一切,目的可以为任何手段辩护;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因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手段决定论者主张,手段就是一切,手段是因,目的是果,手段是脱离目的而独立存在的。所谓“道德妥协”,是指主体在选择中有意识地放弃某些道德规范和准则,牺牲某些道德价值,以保持其他道德原则和规范,维护更高的道德价值。一个道德价值的取舍,如果它是为了达到更高道德目的所必要的,而且本身又是道德的,那么就是合理的;如果当下的取舍迫不得已地带有不道德的性质,那么只要它与最高目的不矛盾,并且不改变目的的道德性,那么这种取舍也应被认为是合理的。三、道德代价及选择(一)道德代价及其合理性道德代价是指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对道德的牺牲和丧失,主要是指正向的、合乎道德的、善的价值的丧失和舍弃。道德代价主要有两个基本的层面,一是宏观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出现的道德价值的沦丧和背弃,二是微观的即一定主体在具体的道德选择中对一定善的价值的背离和舍弃。(二)道德代价的合理选择第二节道德评价一、道德判断的划分分类的标准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判断的性质是什么:即是“道德判断”还是“非道德判断”;第二,究竟在判断什么:是判断一个事实还是判断一种义务或价值;第三,判断的主体为谁:是特殊的个别的主体还是普遍的全称的主体。道德判断可分为事实判断和规范判断,而规范判断又可分为有关“正邪”的义务判断与有关“善恶”或“好坏”的价值判断。(义务判断是针对人的行为的;价值判断是针对人的品质、性格、理想、所珍惜和追求的事物的)在针对行为的时候,道德判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之前的,即事先的道德选择,这一般是指个人自我的选择;一类是行为之后的,即事后的道德评价,这一般是指对他人、社会舆论的评价。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一)休谟问题的提出“是”与“应当”的问题,是休谟最先提出来的,因此,关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也称做休谟问题。(二)休谟问题的不同解答“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经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不过作者们通常既然不是这样谨慎从事,所以我倒想向读者们建议要留神提防;而且我相信,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休谟《人性论》三、道德价值的层次(一)义务论与目的论之争(二)善与正当1、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善与正当的关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2、从具体要求来看,善与正当的具体内容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3、就善与正当的表现形式而言,两者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不同的层次和特点。四、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一)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二律背反”(二)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统一五、道德评价标准的确立(一)主体性原则(二)科学化原则(三)普遍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