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入世”前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案例分析分析框架背景介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1985到2000年)“入世”前后的我国文化产业“入世”对我国文化产业影响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总结2009年8月12日,世贸争端解决机构正式向WTO成员散发超过400页的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专家组报告。报告大体支持美方主张,认为中国在图书、音像进口以及外商分销等领域存在限制,违反了中国入世承诺与WTO有关规则。中国商务部迅速作出反应,该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13日指出,中国目前正在准备正式文件,将对世界贸易组织上周就美国图书、音乐及电影产品在华发行问题所作的裁决提起上诉。从2004年文化体制改革开始,中国就已经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框架和改革路线图,有相关专家指出,改革的框架和路线不会因为此次WTO的裁定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入世后面临的机遇挑战有哪些?外国文化产业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对于此类纠纷我们该如何应对?下面我组将展开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市场。音像市场最早脱颖而出,初具规模;演出市场(以至商业体育比赛)渐趋成熟;图书市场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工艺美术品市场沟通海内外,机制健全;而文物市场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则从无到有,起点不凡;电影电视市场交易热烈;娱乐、旅游市场遍及全国,迅速壮大;文化广告传播市场,异军突起势头凶猛,特别是与网络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游戏、手机增值业务等一系列文化市场的建立健全,开拓了文化发展的现实途径,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准备了现实条件。其次,与文化市场的逐步建立相适应,我国一大批文化产业也逐步建立起来。他们要突破改革初期以文补文,以多业助文作为文化“谋生”的权宜之计的思维框架,而开始全方位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产业的经济实体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网游业、广告业、音像业、图书业、高档娱乐业、电影业、电视业、信息内容业等率先走上产业化道路。1985年到1991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准备阶段。期间我国文化产品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服务、消费场所。如唱片公司、歌舞厅等。这一阶段以文化流通领域的发展为标志,特别是由港台歌曲的进入带动的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着我们既有的文化观念。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2000年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酝酿探索的起步阶段。1992年,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起用了“文化产业”的说法,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其后,以国有大型文化单位的转轨或转型为标志。1996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先后成立的南方报业、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深圳特区报4家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化的浪潮从多种所有制企业向国有骨干企业延伸,从较小规模的事业单位向大的文化企业集团扩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都在增强。在这一阶段中,我国文化产业界逐步转变了观念,初步探索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道路。2000年以来,中国以入世为契机,以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为标志,不断加深和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新时期。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令人瞩目地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要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有关文化产业的说法达六处之多。2001年3月,这一建议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所采纳,并正式被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于是,文化产业这个频频出现于报端的概念,才第一次正式进入了党和国家政策性、法规性文件,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下一个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世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全国共有电影发行放映机构3000多家,放映单位12万个,从业人员36万人,全年放映电影3429万场,观众4.6亿人次,票房总收入8.5亿元,发行总收入3.5亿元。全国图书发行网点10万多个,从业人员39万多人,全国累计图书总销售158亿多册,销售额近700亿元。由此看出,文化市场的规模大,范围遍及城乡。从经济结构上看,从1993年起,文化市场经营主体既有国有经济,也有民营经济,既有股份制经济,也有外资的大量介入,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格局。1999年全国文化系统的2632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共新排上演剧目4579个其中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2153个。戏曲剧团新排上演2724个剧目,有1058个是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其中话剧、儿童剧、滑稽剧团新排上演129个剧目,有117个是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艺术表演团体的国内演出场次共42.3万场,平均每团演161场。到农村演出26万场,占总演出场次61%。国内观众达到4.69亿人次。演出收入49亿元,占事业收入87.2%比上年增加6.6个百分点。1999年全国文化部门共有艺术表演场所1902个,艺术表演场所全年共演出170.6万场,国内观众达1.18亿人次,全年艺术演出收入1.14亿元艺术事业、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1999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业机构45837个,其中群众艺术馆389个,文化馆2901个,文化站42543个(含乡镇文化站39719个)。由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举办的展览为9.4万个;组织文艺活动28.0万次;举办训练班13.8万班次,共结业464万人次;放映录像351万场,有10.6亿人次观看。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负责指导的农村集镇文化中心23066个,文化俱乐部(室)112643个,图书室60820个,文化户193551户,群众业余演出团(队)31672个。数值指数数值指数数值指数数值指数数值指数中国521005010021001210022100美国4348344078142713454436639179丹麦1204231512042408NA6654956256瑞典1890363576815371122561066957553239日本1983821893789474383141881德国109821125961193502250834234743194英国868166978415698341715344340181法国680130859811978240904235438171意大利8541642656131219898853529539178西班牙6771301416831261130493831539176印度917918NA973835比较2001年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国家分类分组政府文化支出比例国际文化公约人类发展指数综合现代化指数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文化竞争力指数文化影响力指数发达9NA130.949452443583.4130.9388484631中等发达73.3150.90743226226NA140.8461221617初等发达5NA140.78511813144NA140.73429811欠发达3NA120.65306692NA120.51264371NA120.4419224中国NA120.7232102029高收入国NA140.9310038NANA中收入国NA120.744211NANA低收入国NANA0.56234NANA世界平均NA120.725116NANA图3-112001年中国文化政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从以上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入世前我国在文化领域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入世后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来自西方主要高收入国家。入世后我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从贸易额及贸易结构来看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明确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确立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使我国文化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受政策引导,全国已有约2/3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的目标,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重心。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仅入世5年间,我国文化产品就已实现出口188.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4%。自加入WTO以来,我国文化产品贸易格局较为平稳,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规模基本上平分秋色。从两种主要贸易方式对文化产品整体出口贡献率来看,仅入世5年平均来看,一般贸易出口贡献率相对较高,达到51.3%;加工贸易出口贡献率41.1%。2007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继续增长,出口额更是突破了60亿美元,达到61.7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31.5%,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以加工贸易出口文化产品29.1亿美元,增长39.9%,占当年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47.2%,一般贸易出口文化产品29.3亿美元,增长21.5%。从贸易地区来看2002年以来,美国、欧盟、香港和日本市场始终占据着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前4位的位置。2007年,我国对上述4国文化产品出口均已跨过亿美元关口。其中美国市场继续保持着我国文化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对其出口21.1亿美元,增长21.1%,占当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34.3%;对欧盟、香港分别出口15.6亿美元和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U.3%。此外,我国对拉丁美洲、非洲及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文化产品的出口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增速远高于同期我国文化产品对主要出口市场增幅。2007年,我国对拉丁美洲、非洲及俄罗斯分别出口文化产品0.8亿美元,0.3亿美元和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1%、50.2%和1.1倍。从企业结构上分析外资企业较本土企业更容易把握国际市场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导向,更加了解海外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心理,这是外资企业产品出口长期处于领头地位的重要原因。而近几年国家在外贸领域对民营企业的日益开放,并不断推出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众多利好政策,是民营企业发展活跃的根本所在。2006年我国民营企业实现文化产品出口13.7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攀升2.7倍;在文化产品整体出口中所占比重由12.8%上升至29.1%,对出口增长贡献率为50.7%。2007年,此类企业出口文化产品17.8亿美元。可以预见,我国民营文化企业依托中国文化历史这一丰富资源,在熟悉把握了国际文化市场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逐步成为拉动我国文化产品自主出口的主力。重要的进步体现在中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体现在与国际文化产业“同台论剑”时地位的悄然变化。“入世”前夕舆论忧虑最重的中国电影,五年中其产值增长超过全国GDP的增速;国产电影数量连年攀升,从100多部,到200多部(2004年262部),再到300多部(2006年330部);票房从不足10亿元,到2006年的26.2亿元;从国产电影的票房2002年以前不敌“进口大片”票房,到2003年后连续四年超越进口电影,而且国产片常居年度票房冠亚军;从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基本空白,到连年增长20%以上,2006年创下73部影片在44个国家地区播映,国产影片海外销售19.1亿元人民币的佳绩。电视剧不仅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有上千制作企业、年度生产上万部(集)的庞大行业,而且国产电视剧始终为国内电视频道的主流、主体。中国广播在细分市尝瞄准消费之后,以各地“交通台”领衔,广播行业迎来发展的新春天。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之一的现代科技革命,同样成就中国文化产业可以雄视世界的规模力量:中国网民数量自2000年1月的890万,2002年1月的3370万,2004年1月的7950万,到2007年1月的1.37亿,首次超过国民总数10%,位列美国之后总规模的第二位。巨大的需求市场拉动巨大的产业: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十年间从数十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4000亿元,从“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