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正确把握和认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与问题,研究提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一)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十一五”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应该主要以参与国际竞争为主线,促进工业化尽快完成向后期阶段的过渡,继续带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率先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率先基本实现全面的现代化。1、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在制定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产业发展和企业联合等方面形成战略联盟,逐步形成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继续深化创新长江三角洲地区协作机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研发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江河湖泊、近海岸线的联合保护与治理。2、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域范围可以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江门、东莞七市以及惠州市市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的端州、鼎湖和高要、四会等县市(区)。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以内地与港澳地区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为契机,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加强产业的结构性合作;发挥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和壮大可持续增长的新型产业和产品;合理规划和调整现有工业企业和产业布局,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总量。3、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和天津,河北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廊坊、沧州和张家口。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加快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率先发展,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立京津冀合作机制,推动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分工;培育汽车、通信、电子计算机、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旅游会展、科研教育、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和改善近海生态环境,统筹解决淡水供给,有效防治沙尘暴,治理保护渤海海域生态。4、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包括福建的全省、浙江的温州和广东的汕头。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推动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跨地区经济合作,着力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台湾地区的产业对接和市场对接;加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空间屏障,扩大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重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通往内陆经济腹地的信道建设和对台信道建设。5、辽中南地区辽中南地区包括辽东省沈阳、大连、鞍山、营口、丹东、盘锦、锦州、辽阳、本溪、抚顺、葫芦岛11个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逐步实现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加快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进一步提高冶金、煤炭、化工、机械、造船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技术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创汇农业、传统工业改组和高新技术领域。6、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共8个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明确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经济中心地位,形成地区产业联盟,着力发展家电制造、电子信息、石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海洋和旅游八大优势产业;把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作为打造半岛城市群的突破口,打造发展协调的都市连绵区,拓展面向华北、中原、西北的经济腹地;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等关键环节。(二)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薄弱环节得到实质性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着成效,投资环境基本适应对内对外开放需求,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重点发展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和以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推进沿边口岸城市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1、成渝地区成渝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内江、泸州、宜宾、自贡、德阳、绵阳市和重庆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发挥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加强重庆与成都职能分工与合作,建成以两大都市为中心的双核城市群,成为西部最具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的产业基地;密切与长江产业带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联系,建立便捷的对外联络信道;加强生态建设和三峡库区环境整治,把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区域发展、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2、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铜川5个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逐步建成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我国重要的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以西安为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与西南、华东地区的联系;发挥西安高新区、杨凌农业示范区等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IT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1、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主要包括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这些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快改革改制步伐,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装备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明显形成规模;促进就业和加快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发展劳务输出。2、资源型城市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包括煤炭、石油、森工等类型城市。这类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因下岗失业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要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为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培育新的接续和替代性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扩大非资源性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经济转型。(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走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道路。中部地区应主要抓好如下一些城市群(城市圈、经济带)。1、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主要包括在集中于武汉100公里半径内的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以武汉为中心,发挥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科技教育实力较强的优势,加强原材料基地和装备工业基地、全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构造长江中游地区经济整体优势。选择一批骨干企业进行产权改革,支持和鼓励企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专业协作;积极建设和完善区域市场体系,集中力量建设一些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等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2、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等9个城市。这一区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加强城市群内部及对外的交通联系,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群内联络线、干线公路、铁路和城市轻轨在内的高效、快速综合交通网络;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构筑中原城市群,力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3、长株潭地区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湘潭、株洲3个城市,其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加快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三市经济由局部优势向规模优势转变,由城市分割向城市联合转变,由资源粗放低效型向集约化、高科技、高效益、外向型转变;实现邮电通信、交通、流通和资金融通的一体化;尽快形成连接区内外、沟通全国、出入方便、贸易灵活、管理规范、能够调控的市场网络;加强产业布局的协调和开发区的统筹规划,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聚集。此外,中部地区还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建设(南)昌九(江)景(德镇)、合(肥)芜(湖)安(庆)、大(同)运(城)经济区(带)。二、我国功能区划及发展要点“十一五”时期,我国将逐步改变过于依赖行业政策进行经济管理和调控的模式,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按照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并实施因地制宜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一)保护区保护区的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根据其内部差异性,又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区、干旱荒漠脆弱生态保护区、林业生态保护区。1、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区包括西藏、青海省大部、甘肃甘南自治州、云南西北角、四川省西部,共168个县(市)。2002年人口为1200多万人。其发展要点是:调整畜群结构,合理轮牧;积极扩展生态保护林,加强林地更新和生态恢复;引导人口向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谷地集中,甚至向区外转移;全面推行生态补偿制度,不断改进补偿方式;适度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业。2、干旱荒漠脆弱生态保护区包括新疆南疆的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的西北部地区,共31个县(市、旗)。2002年人口为1100多万人。其发展要点是:加强退化草场的保护和恢复;合理轮牧,保护和改良天然草地,建立人工饲料基地和打草场;适度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牧民收入;突出绿洲灌溉农业特色,大力推广节水农业;进一步控制人口密度,引导牧民向区外迁移;实施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确保实现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草原风光旅游、沙漠探险旅游等旅游业。3、林业生态保护区包括湖北神农架林区、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地区、辽宁和吉林的长白山地区、陕西和四川的秦巴山区等,共67个县(市、旗),2002年人口为200多万人。其发展要点是:以营林和更新造林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林区的生态保护功能。制止对森林资源的掠夺性砍伐,合理开发和培育用材林;调整林业企业产品结构,减少原木调出比重,增加成材和木制品调出比重,提高林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适度发展森林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建立和实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补偿方式和标准,以便为林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控制区根据控制区内部的空间分异特征,又可将其划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区、半干旱绿洲草原控制区及山地河谷控制区三种类型。1、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陕西、甘肃、宁夏6省区的长城沿线及黄土高原地区,共216个县(区、市、旗)。2002年人口为6400多万人。其主要发展方向是:坚持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严格控制牧区开垦;适当控制载畜量,避免土地沙化;改良天然草原,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适合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快牧业产业一体化步伐;半农半牧区要积极推广林网粮草轮作制,以减少风沙危害,保持水土,提高土地肥力和土地生产率;稳定农区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精耕细作水平;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扩种木本粮油林;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合理引导人口向周边大中城市迁移、聚集;控制本区能源资源开采对周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做好土地复垦和整治、保护工作;积极发展旅游经济,不断改善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2、半干旱绿洲草原控制区包括新疆北疆、东疆地区及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共56个县(市、区),2002年人口为1600多万人。其发展要点是:加强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和绿洲外缘防风固沙林网建设及沙漠边缘自然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构造绿洲经济稳定发展的生态屏障;优化农、林、牧比例关系,积极发展农业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社会;优化绿洲经济结构,促进绿洲经济多元化及民营经济的发展。3、山地河谷控制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