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发展思路探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发展思路探讨二○一○年一月十八日2主要内容“十一五”目标完成情况“十二五”发展面临环境“十二五”基本思路及目标“十二五”发展重点方向“十二五”发展战略措施3“十一五”目标完成情况“十一五”规划目标08年完成情况10年预期完成工业总产值25000-27000亿25639亿27500亿左右工业投资5000亿元左右5200亿左右6800亿左右增加值能耗1.05吨标准煤/万元1.035吨标煤/万元重点行业超1000亿行业6-8个超3000亿行业3-5个信息6163亿;都市3528亿石化2851亿;设备2799亿钢铁1673亿;汽车1740亿石化成套设备增加值7000亿元左右5785亿6200亿左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28.5%24.8%4问题1:素质性问题主要工业行业(如电子信息、钢铁、石化、汽车、装备等)素质不高,内生发展能力不强,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低。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2.5%,明显低于全国26.0%的平均水平。产业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抗击外界冲击的能力较弱。“十一五”存在问题:关注三大问题5存在问题2000年—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变化上海全国平均指标“九五末”“十五”末200620072008200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0.45196.19207.34219.4204.21总资产贡献率(%)9.4511.011.211.99.3113.96资本保值增值率(%)127.71114.6115.0109.7110.65资产负债率(%)50.2450.550.345.653.0957.7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69112150912166663185008181656149528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1.542.12.22.22.242.67成本费用利润率(%)6.186.16.06.13.846.61工业产品销售率(%)98.8498.999.098.698.797.56问题2: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呈现不同程度地减缓或下降,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5%左右,利润占比一直徘徊在12%左右。发展动力结构。“十一五”以来投资增长明显乏力,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由2006年、2007年的12.1%、15.8%降至2008年的1.6%。工业结构重型化、外向化等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存在问题7存在问题23.4026.5028.2028.6024.4025.6024.8020222426283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图22002年-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8问题3:体制性问题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不平等竞争,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投资、并购、创新等方面既难得到“体制内支持”,又难享受“超国民待遇”。在现行体制下,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偏向本地发展,对外投资扩张和“走出去”受到一定程度地制约。“条块分割、独立运行”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企业产学研合作进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化、多元化工业投融资机制问题。存在金融资本介入滞后,支持力度不足,融资方式单一,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不适应工业高端化发展新要求。存在问题9上海工业占全国比重44.555.56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图12000年-2008年上海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10国际背景:后危机时代的新格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趋势(缓慢复苏?强劲回升?持续萎缩?存在不确定性,强劲回升还需较长时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重振传统制造业?发展高技术产业?近期的贸易保护主义,较长时期的新兴产业发展)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趋势(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如美国《2009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ARRA))发展环境:后危机时代11国际背景:后危机时代的新格局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趋势(新一轮信息技术升级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如智能电网)低碳经济转型趋势(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为代表)产业边界模糊化趋势(产业与产业之间多元融合,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加速)发展环境:后危机时代12上海与全国工业化处于不同阶段(目前上海处于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阶段,“十二五”时期有可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与全国“十二五”时期仍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有较大不同)节能减排压力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规模、速度型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结构调整将加速(面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淘汰落后产能的双重任务)发展环境:后工业化时代13城市转型大局已定(外部环境变化、内部资源环境约束共同影响)经济转型不可逆转(“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转型与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的关系(工业转型是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的核心)发展环境:后世博时代14后世博经济机遇(“科技世博”、“绿色世博”新理念、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化)金融中心建设机遇(助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对接,改善产业金融生态环境)郊区产城融合发展新要求(新城建设提速,要求加快培育与新城功能相匹配的产业,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环境:后世博时代15“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攻坚期、阵痛期。“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将进入一个多重约束条件下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总体判断16发展阶段发生变化(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适度稳定增长,由“投资依赖”转向创新和服务驱动,由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发展)地位作用发生变化(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结构+效益型,在上海城市加速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由区位+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比较优势向人才+科技+金融+信息+品牌等高端要素为核心的新型比较优势转化)具体判断17转型即紧紧围绕上海城市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四个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全面提高高端产品、高端环节、高端领域在工业中的比重;发展路径转型:走资源集约、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空间布局转型: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工业布局;体制机制转型: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上海工业发展的活力。发展思路:转型提质18提质即全面提高上海工业的内涵式发展能力,提升“四个力”:提升效益竞争力:在质量、效益方面形成工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创新驱动力: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推动工业的新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产品和技术;提升辐射带动力:全面聚焦国家战略,提升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能力,在推进全国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展思路:转型提质19总体目标:实现“五个快于”: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长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长;二是工业利润增长快于工业增加值增长;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增长快于全市工业增长;四是中小和民营工业企业增长快于全市工业企业增长;五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快于工业增长。发展目标20具体目标:关注“六类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效益指标功能指标创新指标绿色指标发展目标21产业层面:5大类:1.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2.装备制造业(成套设备、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船舶、汽车、仪器仪表等)3.原材料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等)4.都市产业(食品、服装纺织、家用电器、日用化工、工艺旅游纪念品、文体用品、包装印刷等)5.生产性服务业(总集成总承包、物流服务、研发设计、专业售后服务、金融保险、维修检测、租赁等领域)发展重点:关注三个层面22行业或领域层面:2大类:1.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先进重大装备、民用航空等)2.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物联网,以及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发展重点23项目层面1.国资项目(如大飞机、发动机项目)2.外资项目3.民资项目发展重点:关注三个层面24创新发展高端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发展战略:关注七大发展25创新发展: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素支撑上,在注重技术支撑的同时,进一步向技术、资本、人才三大核心要素拓展载体建设上,在注重项目推进、基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向项目、基地和平台一体化支撑拓展推进领域上,在注重现有领域、现有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向注重现有领域和项目、开放引进高端项目、培育新兴领域拓展推进机制上,在注重项目立项的同时,进一步向注重项目立项、协调服务和市场应用拓展发展战略26高端发展: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升级更加注重提升工业设计、系统集成等能力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营销渠道建设更加注重打造自主品牌(品牌产品、企业、园区)发展战略27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聚焦漕泾化工基地、长兴岛船舶基地、临港装备基地、上海航空产业基地4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聚焦104个产业区块,推动工业向产业区块集聚清理闲置、空置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战略28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持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持续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打造低碳工业示范区发展战略29开放发展:构建多种所有制发展的新格局推进企业的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对外扩张鼓励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战略30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间相互渗透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用与民用产业融合发展战略31联动发展: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推进“总部+基地”的联动发展推进“总成+配套”的联动发展推进工业园区“品牌、资本、管理+土地、劳动力”的联动发展发展战略32谢谢,请指正!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