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1.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①先秦时期【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大体上是汇集老子的语录。【孔子】其言行语录和思想由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下来,做成《论语》。【墨子】《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学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孟子】《孟子》七篇为其晚年和学生共作。【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一书,内篇基本出于庄子本人,外、杂篇则基本出于庄子的后学。【屈原】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诗经》】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②两汉、魏晋时期【司马迁】其作《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其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曹操】“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工于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③隋唐五代时期【孟浩然】其诗风格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多反映隐逸生活。【王昌龄】其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精神。【高适】其诗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语言洗练苍劲。【王维】其诗意境高远,诗情和画意完全融为一体。【李白】其诗讴歌理想、追求自由、蔑视权贵、抨击时政,诗风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流转自然。【崔颢】其边塞诗歌颂戍边将士报国赴难,慷慨豪迈的情操,诗风雄浑奔放。【杜甫】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寓深切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人民的愿望。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岑参】其擅长用歌行体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宏伟,情辞慷慨。【孟郊】其诗多叙写困顿失意的境地及赶伤遭遇。【白居易】其诗风浅近平易。【李贺】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一生穷苦潦倒。其诗刻意锤炼词句,想象丰富奇特,善用神话传说,意境新奇瑰丽。④两宋时期【林逋】孤高自好,恬然好古,终生不求仕进,隐居西湖之孤山。其诗多些自然风景和隐逸情趣。【柳永】词作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晏殊】其词多表现悠闲情致,语言婉丽。【王安石】其诗歌遒劲清新。【李清照】其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陆游】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热情。【杨万里】其诗幽默诙谐,构思精巧,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辛弃疾】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述壮志难酬的悲愤,善化用前人典故,风格沉雄豪迈。【姜夔】精通音律,词多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情调多感伤低沉。⑤元明时期【高启】元末隐居吴淞青丘,对民生疾苦有较多的同情。【归有光】抒情真切感人,细节刻画生动;短小精巧,言简意赅。⑥清朝时期【袁牧】论诗主张抒写性灵,表达真性情、真感情。⑦作家合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作品合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四史】指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人称姓名名和号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字通常是在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后和女子15岁举行笄礼后起的。名和字通常是由长辈取的,号则是自己取的。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还有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非官方所加叫私谥,另有恶谥。自称一般称名或号。用于介绍他人或替人作传时也称名。用于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则直呼其名。出于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通常称人字、号、谥号、斋号等。还可以用籍贯、郡望、官地、官名、爵名等称呼别人。兼称:将籍贯、姓名、字等同时举出。2.谦称敬称①谦称自谦词:愚(不聪明)、鄙(学识浅薄)、卑(身份低微)、窃(私下、私自,有表示冒失、唐突的含义)、仆(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敝(自己或自己所有的事物不好)、臣(自己不如对方低位高)。王侯自称孤、寡人、不榖;官吏自称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一般人自称不才、不佞、不肖;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等;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②敬称对臣官敬称麾下、左右、执事;对老师长者敬称夫子、高堂、丈人、泰山。对朋友、同辈之间的敬称先生、子、公、卿、吾子。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贤郎。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③其他称谓对百姓的称谓: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金兰之交指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莫逆之交指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君子之交指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神交指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年龄的称谓:垂髫、总角指幼年;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束发指男子十五岁束发为髫;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花甲、耳顺之年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职官常识1.九卿三公九卿之说始于秦汉,秦汉通常指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三公:周时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一说指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空。2.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掌官吏的任免与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等)、兵部(掌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刑部(掌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工部(掌各项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游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3.官职变化①表授予、晋升官职的词语拜: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选拔、提升。授:授给、给予官职。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仕宦:做官,任官职。仕进:进身为官。陟:进用。迁:一般指提升。②表罢免、降低官职的词语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和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窜:放逐,贬官。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③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评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徙:一般的调动官职。调:变换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补:补充空缺官职。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告老:官员年老。解官:辞去官职。④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行:代理官职。署:代理、暂任。权:暂代官职。判:高位兼低职。假:临时的,代理的。摄:暂代官职。守:代理官职。4.官职名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宰,主持,相,辅佐。太师:①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②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职。少保:①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②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已经不同。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职而无实职。明清两代在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两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院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朝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被称为枢臣。军机章京: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俗称小军机。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代枢密院使官吏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改为大臣担任,权力与宰相相当。左徒:战国时楚国设立的职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外国使节。太尉:秦汉设置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元代以后废除。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指一般任官职者之称,也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指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时的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长史:秦代丞相的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或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后等级超过侍郎。魏晋时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的宫廷侍卫,汉代以后,权责渐有变化。自唐到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管尚书六部的各司职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后可用作地方官员的通称。都尉:职位仅次于将军的武官。司马:战国时是掌管军政、军赋的长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节度使:唐代总揽一州或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多设立,世称藩镇。后也用作荣衔。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齐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刺史:原为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遂也称为太守,又称郡守。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称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高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抚臣。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缉捕盗贼等事务。从事:汉代以后的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聘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宋代废除。知府:宋代地方行政单位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明清相沿。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宋代以后称知县。里正:里是古代乡以下的编户单位,也称里长。里胥:胥是古代官府的小吏,管理乡里事务。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其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教育科举1.庠、序、学、国子监等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书院:唐宋到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或同时设立。2.贡举、察举贡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察举:汉代由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科,叫察举。征辟:汉武帝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指朝廷或三公以下招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3.科举隋唐以后各王朝都有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