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古镇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苏州周庄为例姓名:袁麟专业:09工程学号:0901034001422012年6月古镇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苏州周庄为例袁麟(09工程090103400142)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乡村景观遗产旅游备受青睐。而中国古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保留了原生态的景观,这使得古镇休闲旅游业近年来迅猛发展。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引发了古镇过度商业化、超负荷接待等问题,威胁到古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周庄古镇为例,通过分析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提出建议及措施,希望能够实现古镇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古镇;休闲旅游;保护;周庄;可持续发展0.引言古镇在休闲旅游领域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地也把古镇开发作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如“丽江”、“周庄”、“西塘”等已成为古镇开发的典范。但古镇保护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许多问题,应该尽快建立起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保障机制,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古镇文化、建筑、生态、民俗等资源的现状保护,是狭义的可持续发展;使保护与建设在高标准的基础上和谐起来,文化有传承,民俗有继承,建筑在原来的肌理和特质的基础上有创新,是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中的可持续,是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1.古镇休闲旅游现状1.1国内古镇休闲旅游现状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源于2O世纪80年代。1984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继周庄之后,苏州同里古镇于1986年开展旅游事业。2O世纪90年代以来,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浙江乌镇于1999年开始旅游的开发工作,由于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又较好地保护了历史,故被喻为“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与此同时,西部的丽江大研古镇因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逐渐为游客所关注,1997年“申遗”的成功更使其名声大噪,并迅速跻身古镇旅游开发的前列。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古镇休闲旅游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2001年,江南六镇(苏州周庄、同里、甪直及浙江乌镇、南浔、西塘)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水乡古镇的品牌效应日趋成熟。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和2005年,相继公布了两批共44个历史文化名镇。在这股古镇旅游热潮的带动下,我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古镇旅游,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等都在打造各自的品牌,目前较为出名的有江西婺源古镇、湖南凤凰古镇等。1.2周庄古镇休闲旅游现状周庄是江苏省昆山市的一个水乡古镇,处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的怀抱之中,与江苏省的吴江市和上海市的青浦县交界,东距淀山湖的大观园风景区仅6公里,西离古城苏州30公里。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被誉为“梦里水乡”,古称贞丰里,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古镇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古镇内保留有46%的公元15~20世纪初的传统建筑,现有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0个市级文物控制单位。富有水乡特色的传统建筑过街骑楼、河埠廊坊、临河水阁、穿竹石栏、走马堂楼比比皆是,几乎每一座建筑就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1989年4月1日,古镇周庄第一个景点沈厅开门迎宾,当年游客仅5.5万人次,营业收入刚到20万元。2007年,周庄古镇景区实现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50万人次,营业额超过1.2亿元。2.周庄古镇休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古镇旅游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致使不少建筑遗产被拆毁或者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本末倒置,对文化遗产带来严重损害。大量的水乡古镇已经丧失了原先的特色,风味的水乡小镇已为数不多。2.1“空心化”导致古镇韵味的缺失很多古镇以保护为名,认为保住了建筑就是保住了古镇的全部,把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居民迁出,再将对古镇、古店、古街进行修缮、管理、讲解的人员入住,导致古镇的“空心化”。与很多建筑保护区相比,古镇的建筑主体一般没有特别高的保护价值,它的价值是与传统的图1.1周庄历年旅游人数统计0501001502002503003504001989199519982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风俗连在一起的,古镇失去了居民的生活依据,空城的古镇也没有了它的风俗民情。只有与当时当地的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满足并适应人们生活要求的民居,才具有经久不衰的感染力。而“空心化”的古镇则丧失了原住民能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成为空城的古镇也失去了特有的风俗民情,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2.2旅游污染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旅游环境保持稳定的条件下能容纳的游客最大量的水平。当游客数量超过这个最大值时,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旅游环境就会受到影响乃至破坏。江南各古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其高速发展期,此问题尤为突出。1995年周庄的游客接待量仅有40万人次,到了2007年就达350万人次,游客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2003年因“非典”影响除外)。高速增长的游客数量,大大超过了古镇有限的旅游环境容量,在对古建筑和文物古迹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带来了水污染、垃圾污染等一系列恶性问题。2.3商业化严重快速发展期旅游地的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无疑商业活动在旅游地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单方面强调经济效益,本来有益于旅游地经济发展的商业活动就会变利为弊。快速发展期旅游地的商业发展往往呈现出量的迅速膨胀和质的低下,其主要表现为旅游地商业区范围的扩大和商业点数量的增多。截止到2009年底,周庄全镇旅游饭店已经超过了150家,旅游商店超过了1800多家,现在的周庄古镇仿佛已经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淹没,几乎很难体验到淳朴的民风和优雅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就是旅游商品雷同,缺乏地方特色。3.周庄古镇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1政府是开发与保护的主导者20世纪80年代的资本市场还是较为单一的,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除了政府出资之外很难有社会资本愿意投资。周庄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开拓者,政府主导保护与旅游开发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在该模式下,政府是周庄古镇的主要保护者,也是主要项目的开发者,主要收益为国有。随着周庄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包括富贵山庄、画家村、太史淀生态休闲创意产业区、古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区及一些高等级旅游接待设施的兴建主要依靠外来资本,但周庄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主导者仍为周庄镇政府。这样,在政府的统一统筹规划之下,可以避免商家过多过乱,导致古镇商业化严重,失去原有文化特色的情况发生。3.2注重居民利益首倡古镇旅游的周庄,曾将近一半的原住居民迁出古城区,换成了外来经商人员,这就造成了当地居民参与不足,利益分配不均。长此以往,大部分居民只会觉得旅游开发给自己带来诸多不便,必然会引起对游客的反感和对旅游的厌恶情绪。周庄古镇首先应该是一个生活的镇,然后才是一个旅游的镇,要想延长周庄古镇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应该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古镇内部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矛盾,关注他们的利益。一是改善江南古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上,满足古镇居民的生活便利,缩小古镇与现代生活的差距。二是鼓励江南古镇居民参与到江南古镇旅游发展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保障其得到切切实实的实惠,使居民认识到文物古迹及传统民俗的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江南古镇的风貌和资源,为江南古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3.3提高古镇文化品位江南古镇要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旅游特色,摆脱景观替代效应的影响,必须打破传统,开放思维,通过对历史文化和人文活动进行深层的认识,把握江南古镇的特点,创建出富有特色的江南新古镇。有些古镇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周庄古镇作为吴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首倡者,其开发最早,作为水乡古镇的知名度也要高于其他水乡。食有万三蹄、三味圆、白蚬汤等,游有小桥流水,观有沈厅、张厅,玩可以参加传统的民间节庆活动如舞龙灯、快摇船、划灯船等,这都无不体现着江南水乡的特色。4、结束语周庄是一个具有900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而中国这样的古镇还有许多。在我们开发古镇休闲旅游,享受古镇带来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正确处理古镇休闲旅游与保护的关系,保证古镇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古镇经济发展,为古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还保证了这些文化不会随着开发的进行而渐渐流失。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建立起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保障机制,可以为正确处理古镇保护和开发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路径,使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在制度化、规范化的状况下进行,使古镇各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梅振华.商业古镇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索[J].《商业时代》,2010,(24).2杨景春.对古镇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12,(29).3谭宏.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保障机制[J].《城市问题》,2010,(10).4徐致云,陆林.周庄旅游保护与开发研究[J].《旅游之源》.2006,(22).5马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6周彬,董杰.可持续旅游在快速发展期旅游地的实现途径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7陈来生.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J].《苏南科技开发》.2007,10期.8宋建成吴银玲.浅议历史古村镇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战略[J].《农村发展》.2010,(4).9张满生.朱承强.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地方经济》.2009(8).10张婧,马艳秋.江南古镇形象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规划纵横》,2009.511鲍蕊.关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四川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