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与未来十年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党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十八大”与未来十年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一、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解十八大之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是十一大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十一大:文革结束,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60年一个甲子,30年划线。•现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是新的30年的开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形成具有建设意义的超越性思维,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的发展优势已经用完,未来最大的红利是制度变革,尤其是在社会层面。–一些社会问题到了临界点的程度,传统的解决方式已经失效。–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社会需要进入常态化。•根本性的转变:从经济发展到社会进步。•传统的发展优势已经用完,未来最大的红利是制度变革,尤其是在社会层面。•中国:低成本时代的结束与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低成本时代:–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大量廉价劳动力–冷战结束的和平红利和全球化红利–“处女环境”–体制改革对发展的促进效应•高成本时代的到来–能源与原材料的紧张与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和平红利和全球化红利基本用光–环境污染的代价越来越大–体制改革的促进效应衰减•李克强: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现阶段推进改革不仅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如果利益格局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活力。调整利益格局,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作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改革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当然,有些改革可能会有局部的、短期的阵痛,但从全局看、长远看,受益会更大、更持久,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推进改革要依法行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成熟的改革经验可按程序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改革要有灵活度,鼓励先行先试,在法律框架内的要大胆推进,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可给试验区更多授权。这样的改革试验虽然是渐进推进的,但步子会更坚实,可以避免大的波折。•孙立平:【改革最大的红利是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任何变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的福祉,使人民过一个更好的生活。其途径无非是两个,一是经济发展(在今天中国情况下当然也离不开改革),二是社会状况的改变。而实际上,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通过社会变革提高人民福祉的空间更大。比如,社会有起码的公平正义,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能得到遏制,人们对公共事务有更多参与,无底线的社会道德状况能有所扭转,社会治安能有所改善。。。。。所有这些,不用花钱,中国人的生活就能上一个台阶。就此来说,真要实现全面小康,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上多做文章可能更有意义。•陈志武:今天的中国,靠经济改革带来新增长和新社会福利增值,空间已经很小。如果其他领域的制度建设没有进一步变化,经济改革所能推动的事情并不多了。•一些社会问题到了临界点的程度,传统的解决方式已经失效。•吴敬琏: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如果不能靠稳健有序的改革主动消弭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各种极端的解决方案就会赢得愈来愈多人的支持。•裴敏欣:体制未改,生态已变。–从体制上看,过去这十年是改革停滞的十年。但在过去十年中,一个同样重要但是被忽视的变化是中国的政治生态里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老百姓越来越难管,”“维稳成本越来越高”。他将这种生态的变化概括为三个特点:一是独立公共道德权威的出现,二是政府诚信的全面破产,三是组织集体行动的成本大大下降。他认为,中国静悄悄的政治革命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今后会释放出更大能量的相互作用。•“我不管飞到哪儿,反正我要坐飞机”。•革命成为公开谈论的话题。•在2012年12月4日纪念中国现行宪法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在第四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表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重申“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坚持司法为民”,“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加大司法公开度”等。•依法治国将成为未来的基本思路。•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社会需要进入常态化。•问题:你愿意做中国人吗?–2006年9月4日,网易文化发布了一项调查:如果有来生,你愿不愿意再做中国人?截至9月10日晚上11点,共有10234人次参与了调查,其中有64%的选票表示“来生不愿再做中国人”。–调查共给出了十个选项,“不愿意”和“愿意”各五个。–其中,“因为做一个中国人缺乏人的尊严”,成为网友首选的选项,占了总票数的37.5%;另有17.6%的选票,投给了“不愿意,因为在中国买不起房子,幸福离我很遥远”•《印度时报》进行的一项民意显示,将近90%的受访者选择“假如有来生,还做印度人。”我们活好了吗?•重要的转折点•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各地十二五规划将居民幸福指数作为施政导向–北京:“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不少省份纷纷放缓了生产总值增速,同时不约而同地调高了城乡居民收入预期目标。•这种转变将会对政府行为、经济走向、市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环保部数据表明:–我国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57%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较差甚至极差;2011年上半年,七大水系除长江、珠江水质状况良好外,海河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超过40%,为重度污染,其余河流均为中度或轻度污染;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近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马云:10年后三大癌症将会困扰中国每一个家庭–2月22日马云称,肝癌可能是因为水;肺癌是因为我们的空气;胃癌是我们的食物。特权阶级有特权的水,这次没有特供的空气了。我担心我们这么辛苦,最后所有挣的钱最后都是医药费。不管你挣多少,享受不到沐浴阳光,其实是很大的悲哀。–公益人士邓飞微博爆料称,在山东潍坊,化工厂、造纸厂将致命性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逃避监管,而地下排污法已在很多地方悄悄进行多年。–一位网友:原来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十分不满,我现在才意识到中国的污染可能导致断子绝孙,其后果比腐败不公更加可怕。当然,不治腐败,难治污染,自然污染部分是政治腐败的结果。•未来十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艰难的十年–过去20年中,原有的体制资源被迅速消耗,民心官心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找到并有效形成新的体制资源?这个资源的核心是合法性基础。–目前这个社会格局严重依赖高速的经济增长,即增量依赖症,但过去支撑高速发展的条件在不断丧失,资源状况也不允许这种模式长期维持。在此背景下,能否寻找到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第一点尚可学习,这一点几乎完全要靠创新。–能否走向收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贫富悬殊和公平分配,都能造就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动力,但这两种动力是截然不同的。用前一种动力推进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中国能否成功实现两种动力的转换?–在社会向心力急剧流失,社会溃败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能否形成真正能为社会认同的主流价值观中国四种可能选择与思路基本主张社会基础意识形态可能后果标签在一定意义上向旧体制的复归强政府、举国体制、国有企业、重分配下层民众、左翼知识分子、小白领?社会主义中的平等价值,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民众某些合理诉求、历史上口碑不佳、不会为社会主流接受政左经左延续过去30年的改革模式“深化改革”或“改革攻关”、法治与民主经济精英、经济学家与边缘性政治精英社会达尔文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自由大量弊端,民众不认同政左经右定型现有体制原地不动、中国模式、维稳既得利益集团党的领导、中国特色最多的反对,内部由于利益分割导致的矛盾无法解决左右混合选择新的改革方向将公平正义与普世价值融合起来民众中的大部分,相当一部分自由主义者,体制内开明者等公平正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民主最为合理的选择,最容易凝聚共识政右经左二、走出转型陷阱,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为什么要将公平正义作为我们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能够切中体制弊端–可以有利于凝聚民众变革要求,并有利于超越左右分歧。•在实践中,以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改革,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1)对权力的有效制约。(2)对既得利益集团的约束。(3)建设社会的法治基础。(4)落实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力量的发育,逐步推进民主制度的建设。•促进权利平等的改革要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社会平等:包括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社会保障中的双轨制甚至多轨制等;–经济平等:破除垄断,建立平等的准入制度,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等;–政治平等:包括破除领导干部的特权,实现人大代表的合理构成等。转型陷阱指的是,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形成最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中国的改革究竟卡在了哪里?•转变过去严重依赖增量的发展模式,追求发展的质量•如何改革中国经济?–中国应调整政府投资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让消费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应从改变大型国企垄断的局面下手,逐步改变国进民退的状况•既得利益格局的维护与增量依赖•任何改革措施都无可避免地要触及中国经济体制内势力最强大的即得利益集团。改革将面临重重阻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步履沉重并日益畸形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经济上将要面临的问题,最现实的不是停滞而是亢奋而畸形的发展。这种畸形的发展,以片面、不惜代价追求发展速度为特征,甚至由此形成一种折腾经济的发展模式。程序合法性公平与正义绩效合法性意识形态合法性政权的合法性及其转型•特殊利益集团----通过发展与稳定----绑架国家与社会•合法性基础的脆弱性:意识形态----绩效----公平正义----程序•脆弱的合法性基础产生强烈不安全感•既得利益集团的绑架逻辑摆脱过去的维稳模式,在法治基础上重建公正的社会秩序•近些年来,有关方面对这些社会矛盾产生了严重的误判,形成了一种我们称之为的“不稳定幻象”。–在这种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大维稳”的模式,即将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与社会稳定问题联系起来,动员整个社会的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维稳工作,将维稳渗透于政府工作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维稳作为权衡利弊的基本标准和基本政策取向,将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常规化体制化。•其结果是使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很不正常的状态。在这种思路下形成的一些维稳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的措施,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缓和社会矛盾,而是加剧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甚至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演变为对体制的怀疑和怨恨。•稳定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症结,与转型陷阱是分不开的,或者说是来自利益格局的不均衡以及由此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不安全感。•遏制社会溃败的趋势•这种社会溃败现象与转型陷阱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一个社会用体制固化了一种不合理的利益结构,如果一个社会在面对这种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