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有感利用暑假时间我读了《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感触颇深,放佛是第一次感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如此巨大的享受和乐趣,中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在哪里,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投入”和“进入状态”吧。我感觉这本书的语言虽然浅显通俗,但是描绘的思想还是比较深的。有别于泛滥的成功学或者泛泛的所谓教做人道理的书,此书感觉具体好的例子比较多,而且虽然感觉不是很“集中”,但是散得谈到了几个不同的方面,思维方式上给人带来很大启发,前半部属于操作性较强,后面偏重于理念性的东西。1:它让我学会了制定时间支出记录和及时记录痛苦的感受。人是健忘得动物,尤其是对于经历得那些痛苦更是容易遗忘,原因在于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于是,我们忘记了那些失败的教训,和浪费时间带来的损失。所以坚持记录自己每天得时间消耗,在积累一段时间以后回顾,便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时间都集中消耗在那里了,培养起更强的时间观念。拥文字记录正在经历的痛苦,可以让日后“清晰重现”昨日的痛苦,于是让错误不再重现。2.最后一张关于时间于金钱关系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我们如果可以把每一分钟的价具体,形象化,变更能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比如算算自己多久之内如果抓紧时间投入某种工作会挣到多少钱,这样每分钟对自己来说就意味着多少钱。以后做一些无聊事情的时候还是想想失去了多少潜在的价值吧。3.关于兴趣和努力做好的关系问题。竟然验证了我前一段时间自己思考的结论。那就是,我们常常强调兴趣的重要性。经常人有学不好某专业,抱怨说是因为没有兴趣。这里我当然不完全否定兴趣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相对适合某种领域的可能性。可是,问题是,到底有没有下功夫去做,因为做的不好才导致没有兴趣?前两天和一个哥们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有时候兴趣和成就感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也许你开始做对一件事情并没有太大兴趣,真是有些厌烦,但是因为不得不做,结果,你钻进去,做出点成绩了,比别人做的好了,有了成就感,得到了别人的赞扬,于是你愈加喜欢做,这样兴趣就培养出来了,于是做的愈好。不要让没兴趣成了不愿意努力的接口,深刻东西要真钻都要付出一个艰苦和相对枯燥的过程的,感觉似乎对其他东西有兴趣也许是因为还没有接触很深,要是去,可能又认为对另外一个“其他”才感兴趣了。所以,首先要能吃苦钻进去,如果做的好了,还没有兴趣,才能开始思考是否真无兴趣。连一点苦都不想吃,估计什么也做不好。“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说,你已经完全摆脱了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你的大脑的真正主人了”“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会遇到他人的弱”会影响我们的“强”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地自证的“弱”。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而已,而感觉到的“自信”只不过是扭曲而严重的幻觉。所以,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认真观察,我们看到的结局总是:嘲弄他人带来的最终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往往还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就知道为什么我们对于时间如此迟钝了。我们作为动物,学习的一个最基本途径是通过反馈——就好像巴甫洛夫的那条狗那样。比如,用手碰一下刚刚煎过鸡蛋的铁锅,然后就被烫着了,于是以后就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是绝对不能碰那个铁锅的。可问题是,在时间方面,我们很难得到这样的反馈。在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是体会不到任何惩罚的——因为,错过了时间,或者错过了机会的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并不存在”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所谓的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有了文字能力才能通过阅读摆脱种种局限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后还要学会逻辑、通过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然后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意义上的人——当然一定有相当比例的、绝对超过半数的“人”其实在这条路上只进化到一半都不到的程度就自以为是去了。看穿本质的人们对教育稍微脆弱一点,就会无比失望,甚至绝望。因为,显而易见,有些人并没有进化完整,可竟然被筛选出来成了老师。无法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大猴子在卖力地“教”一群小猴子——要是一个大猩猩在教一群小猴子倒也强一点。可以想象的是那些最终进化成人的小猴子一路上要经历怎样残酷而难以想象的磨难?贾庄学校范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