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196中王雪红【学情及教学重点】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位朦胧诗代表女诗人。新时期最重要的现象就是朦胧诗人的崛起。随着“四人帮”被粉碎,随着思想解放潮流的涌动,这一群青年,带着“文革”中心上的伤痕累累,带着与黑暗动荡的过去毫不妥协的绝决情绪,带着刚刚复苏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被遏制多年的人道主义思潮,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使命感走上了诗坛。他们的诗一反过去的直白议论与抒情,着意将生活的秘密溶解在意象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寄寓在冷峻暗示和象征中,不再按现实的时空秩序,而是按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来重新安排世界。诗中的意象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射,而是经过诗人心灵世界的过滤与改造,有所模糊和变形。北岛、食指、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是知名度较高的朦胧诗人。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对社会的批判、怀疑,对存在的困惑、迷惘,对人生的失落、伤感,是朦胧诗的基本情绪,“做一个人”和“恢复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他们的理想。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关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力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心灵化、意象化、象征手法、意象间的“飞白”和蒙太奇手法。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学习本诗,重点在于通过学习本诗而了解朦胧诗的特征。1、对平等自由人性回归的美好呼唤,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2、朦胧诗的意象运用的主要特点。以比喻为主要手段,把人的感情倾注在客观的物象上,使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事物洋溢出盎然的诗意。以普遍的暗示替代过去的直接显现,注重通过意象的凝聚和组合给对象以分散或整体的象征效果。这首诗的新美源于三种美的结合:思想美、意象美和韵律美。平等互爱的美好思想、意象的朦胧和陌生化的组合,有情感构架意象而产生的内在韵律,这种韵律跌宕有致、腾挪跳跃,很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女性美。这三者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超越了传统爱情诗而有了突破和创新。【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找四首爱情诗,一首古代、一首现代、一首当代、一首外国,并从爱情观的角度做个对比。(二)过程设计1、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诗也称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在中国千百年来,爱情观已有着特定的框架,因此爱情诗也脱不了哀怨感伤、女子失落无尽的等待等消极因素在里面。而在朦胧诗诞生的时候,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爱情声音十分嘹亮的响彻诗歌的天空,它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爱情观和诗歌观念。张扬人性,呼唤女性意识的苏醒和独立,建立平等自由互爱互助的美好理想。这呼声不仅划破了压抑十年的阴霾长空,更划破了沉睡千年的人性枷锁,引领人们进入到一种全新的爱情世界和人性世界中。同时,朦胧诗的艺术特点也十分充分的融入到诗歌当中,给这首诗歌增加了无限的魅力。作者正是一位新的女性——舒婷。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2、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从中找出四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对比。春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国最早的诗歌就有爱情诗,但是是男性在一味的追求,女性的主体形象是被动的也是被关照的对象,本身并没有主动去追求什么而是处在等待的地位。汉·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以女子口吻写出,上邪!即天啊!发誓语。后三句列举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来表明誓语的坚决。虽然是在表达爱情的坚贞,但是一个“乃敢”又将女性的意识淹没了。爱情不是平等的自由的,而是一种无条件的对男性的服从和依赖。我愿意是急流(外国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巢,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慢闪现。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含蓄的爱,外国诗人表现出了他们热情奔放的毫不掩饰的热烈的执著的爱。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是一种男人给予女人,女人要依靠男人的感觉。现代诗歌中的爱情诗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该诗以形式完美著称。同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意象的结构和形式的完美使得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十分朦胧和复杂,甚至飘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也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失落的感情。3、范读朗诵《致橡树》,让学生认真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男生读描写男性的部分,女生读描写女性的部分,共同的部分齐读。4、找出诗中出现的所用意象并进行分类。男性: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女性:木棉、红硕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我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我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5、找出动词。我们要:站在一起、紧握、相触、分担、共享、分离、相依、爱。不要:攀援、炫耀、慰藉、衬托。6、这些动词和意象的组合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爱情观?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在诗中,抒情主人公庄严宣布:她决不赞同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她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依附于橡树的高枝“炫耀自己”;不愿学“痴情的鸟儿”,为点缀他的生活而吟唱“重复单调的歌曲”;她也不认为爱情只是单纯的奉献,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随时为他送去“清凉的慰藉”。这些都还是不够的,她所追求的是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爱的前提是要把“我”看成“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双方要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这个前提意味着相爱的双方要有完整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意味着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意味着灵魂上的相互依存:“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自我的价值。虽然全诗的情调温柔委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这也正是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的原因。7、联系现实探讨这种爱情观的深层内涵和时代意义。请学生们来谈,建议联系现实,然后总结。首先,这种爱情观中还有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它不仅是一种对爱情的平等宣言,同时也是对女性主体独立平等的一个响亮的宣言。女人不是只能衬托和依附的,女人完全可以独立的存在和伸展。这在当时社会具有很进步的意义,在现在也是如此。其次,这种平等自由的爱情观,对于现代的青年一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国外的新的观念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在这种冲击之下产生了很多怪异的过犹不及的现象。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去获得真正的爱又重新成为一个难解的问题。那么《致橡树》中提出的建立在对人的彼此尊重、对人个体意识承认的基础上的平等的自由的爱,就又有了新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诗人对于爱和人性的深层呼唤不仅批评了过去而且指向了未来。这种完全意义上的对平等自由的追求,对人尤其是女人的主体意识的建立和张扬,都需要在现实中通过实践不断的来丰满和完成。这是一种超越了狭义爱情的广义的人性美好的呼唤。8、小结:舒婷的《致橡树》呼唤的不仅是一种平等自由的爱情观,更是在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追求心灵的自由,由以往的对于现实或观念的直接解释和说明转向写意,凸现诗人的主体意识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看到在繁密意象的背后是真情的流露,是全新的热烈的情感召唤。(三)作业选一首爱情诗和《致橡树》进行对比阅读,主要是对爱情观的对比。包括爱情诗中主体形象的对比。古今中外都可以,字数不限。(四)个性化学习的引导朦胧诗呼唤人的个性和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舒婷的这首爱情诗不过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它本身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要超越爱情的。朦胧诗还有其他的优秀诗人,比如: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可举办一次朦胧诗的朗诵会,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朦胧诗人并说明理由,高声朗诵自己喜爱的朦胧诗。最后一起探讨朦胧诗中的人性光辉和理想。设计示例二(基于信息化条件)【学情及教学重点】朦胧诗在思想内容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人性的一种回归,而在艺术特点上也是一种回归——对意象运用的回归。对意象运用的回归主要原因之一是时代所致。文革十年地下诗歌创作不可避免的运用了意象的形式,而情感的压抑和扭曲,也要求必须用复杂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才能够诠释。二、朦胧诗人们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靠阅读大量的地下文学而成就自己。这些文学以外国诗歌和中国现代诗歌为主,因此意象成为朦胧诗人们成长的主要源泉。三、也是诗歌发展规律的一种回归。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规律,呈一种螺旋上升的规律,基本就在意象——直白——意象之间上下求索,而经过了文革样板文学的束缚,对于意象诗歌的回归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因为情感和社会背景不同,朦胧诗意象的运用已经和现代诗歌的有很大的不同,呈现了朦胧诗独特的崭新的特点。是什么决定这一点的呢,当然是朦胧诗人们在独特年代所形成的独特思想和独特情感。所以在这一节中我们要学生了解朦胧诗中意象的运用。意象的结构其根本的内在动力和规则在于思想和情感。舒婷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以普遍的暗示替代过去的直接显现,注重通过意象的凝聚和组合给对象以分散或整体的象征效果,注重以新奇的意象和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象征、印象、变形等方法,使作品扑朔迷离,显示出鲜明的抽象性和超脱性,强化诗歌的暗示意味儿和思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