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思想的评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解构主义建筑思想的评析摘要:解构主义通过反对现代建筑一贯的形式传达自我的思考,提出对现代社会思想价值的异议,解构主义的最大特色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今天,虽然“解构主义”作为一个概念已经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但是秉承这种独特研究视角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们却依然活跃在整个世界的建筑舞台上。在中国,也慢慢成为了这些建筑师进行建筑实践的重要基地。特殊的观察视角,广博的理论研究背景,是他们屡屡在国内各大国际竞赛中博得头筹的重要原因。于是很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青年建筑师们开始对此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关键词:解构;解构主义;建筑20世纪是各种风格与主义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一时期产生的比以往任何世纪都多,从构成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功能主义、国际风格到新的粗野注意、后现代和解构主义;这集中地反映了各种流派思潮对建筑观念的挑战和探索,如芝加哥学派、维也纳学派、未来学派、风格派、包豪斯学派等;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的天才建筑师。1、解构主义的形成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对现代主义理性功能的反思,传统观念的冲击,孕育了解构主义的产生。解构主义的直接来源则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从语言学研究中提出的。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建筑思潮,以解构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消解传统的秩序体系,具有貌似零乱(冲破理性教条的局限性,引入随机、偶然等被理性排斥的因素),实则做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解构主义建筑能带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形象。2、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解构主义在建筑上最先开始、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扎哈·哈迪特,丹尼·雷柏斯金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弗兰克·盖里,他被认为是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盖里惊世骇俗的建筑是1998年设计和建造过盛的西班牙华堡市的所罗门·古根汉姆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集中了他后期的解构主义的思想,整个建筑在河边,采用了弯曲、扭曲、变形、有机状、各材料混合拼用等等手法,体积庞大,形体古怪。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修斯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建筑之一”。而部分建筑理论家开始感到解构主义走向过于强调形式的道路而影响了建筑的功能。但是,舆论界对他还基本是持赞赏态度的,他也被视为国际最重要的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将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这一理论解放了设计者被传统的结构主义完整性的约束,设计手法越来越让人耳目一新。原来理论认为各个建筑要素要完整、有机,现在解构主义者却利用异质的要素并置,创造了新的美学观点。解构是文化的重构者,建筑元素的交叉、叠置和碰撞成为设计的整合过程和结果,虽然形态表面似乎呈现某种无序状态,但是其内部的逻辑及思辨过程却是清晰统一的。解构主义建筑实践过程追寻彻底打破了均衡、稳定、和谐等造型原则,借助穿插、错置、叠合等手法,创造出同经典建筑模式完全相反的充满矛盾、冲突、变异乃至怪诞的建筑形态。虽然表现手法以及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建筑理论家们将这些建筑师们统称为解构主义建筑师,而这支流派则被命名为“解构主义”流派。今天,虽然“解构主义”作为一个概念已经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但是秉承这种独特研究视角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们却依然活跃在整个世界的建筑舞台上。在中国,也慢慢成为了这些建筑师进行建筑实践的重要基地。3、解构主义建筑风格演绎3.1解构主义建筑创作手法什么是解构主义建筑?用公开标榜解构主义的法国建筑师屈米的话来说,“今天的文化环境提醒我们有必要抛弃已经确立的意义和文脉史的规则”。他提出三项创作原则: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拒绝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改向两者的叠合或交错;强调破碎、叠合组合,使分解的力量能炸毁建筑系统的界线。解构主义建设的创作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把建筑分解为功能和非功能部分,(2)把建筑物破碎后重新组合,(3)在理性格局中陈列出非理性的建筑,(4)用分解组合的方式呈现时间的非延续性。3.2解构主义建筑形象特征1988年纽约的大都会现代美术馆举办了解构主义建筑七人展览,观众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那些模型都像是在搬运途中被损坏的东西”,那些“建筑画画得好像从空中观看出事火车的残骸”。正如人们把解构主义建筑评价成“在搬运过程中损坏,从空中观看破碎的火车站的画面”那样,解构派建筑的形象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如:(1)散乱:解构建筑在总体形象上一般都做到支离破碎,疏松零散,边缘上纷纷扬扬,变化多端。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序和次序,避开古典的建筑轴线和体块组合,让人找不出头绪。(2)残缺:力避完整,不求齐全,有的地方故意做出残损状,缺落状,不了了之状,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有残缺的美感。(3)突变:解构建筑中的种种元素和各个部分的连接常常很突然,没有预示,没有过度,生硬牵强,风马牛不相及。它们好像是碰巧偶然的撞到一起的。(4)动势:大量采用颠倒、扭转、弯曲、波浪等富有动态的体形,造出失稳、失重,好像即将滑动、滚动、错移、翻倾、坠落,以至于视乎要倒塌的不安架势。有的也能令人产生轻盈、活泼、灵巧、飞升的印象,同古典建筑稳重、端庄、肃立的态势完全相反。(5)奇绝:建筑师在创作中总是努力标新立异,这是正常的,倾心解构的建筑则变本加厉,几乎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不仅不重复别人做过的样式,还极力超越常理,常规、常法以至常情。处理建筑形象如亮绝活,大有形不惊人死不休之气概,务求让人惊诧叫绝,叹为观止。在解构建筑师那里,反常才是正常。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即: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的(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连完整的工程图都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没有次序,没有固定形态,流动的、自然表现的;没有正确与否的二元对抗标准,随心所欲;多元的、非统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其中最主要的表象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样式”。4、解构主义建筑——央视大楼解析雷姆·库哈斯设计的新央视大楼成就了解构主义建筑简洁设计的榜样,没有过多元素的干扰形成了其独特视觉语言。库哈斯认为,在摩天楼的创作中,“大多数只是按照预先的方式进行布置,在其中进行的只是惯常的活动。”他洞察到,摩天楼创作中“裙楼----中部韵律布置----顶部”这种模式已成为定式,应该有新的创作逻辑与思路。同时,在对摩天楼高度的认识上,他认为不必“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竞争”,而应建造“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群”。央视大楼位于北京最繁华的地段,单体建筑面积为47万平米,主楼屋顶最高处标高234m。主楼由两栋反“Z”字塔楼交叉缠绕构成,塔楼由悬臂结构连接,离地面160m——塔楼连接部分的结构借鉴了桥梁建筑技术,不同的是这个“桥”的某些部分足有14层楼高,桥上包括一段伸出75m的悬臂,前端没有任何支持。地上52层、地下3层,设10层裙楼,主楼的两座塔楼双向内倾斜达到令人惊异的6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比萨斜塔的5.5度倾斜。建筑外部由约3万块的菱形玻璃窗与疏密相见的菱形钢网格结合而成,从而会让人们失去视觉平衡的坐标系,造成一种错觉,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央视大楼都是倾斜的。而事实上它却以中心对称的形式达到了力的平衡,是很安全的。作为大楼主体架构,这些钢网格没有像大多数建筑那样深藏其中,而是直接地暴露在建筑最外面,突显解构主义建筑崇尚突变、动势的审美趣味。结语图1:央视新大楼解构主义建筑在挖掘建筑的表现性潜力方面可以说比历史上一切表现主义建筑走得更远。在这里,建筑更多的成为建筑师表达思想、哲学和美学的一种工具,甚至成为影射当代西方社会异化的精神和病态的体制的寓象。它实际上是一种前卫的,实验性的建筑,它必须依靠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后盾,在一定程度上剥离和淡化了社会对建筑活动的物质性约束及文化性约束。建筑是具有社会基础的造型艺术,严格地说,社会对建筑的约束作用是不可超越的。也许,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财富的日益丰厚,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这种约束作用相对以前会逐渐减弱。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之时,解构主义建筑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和财力。解构主义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它给当代建筑留下的众多启示和经验却是不可抹煞的。首先,解构主义建筑理论为研究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并且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其次,解构主义积极的开拓和探索精神,为当代建筑师建构自已的建筑理论树立了榜样。当解构主义建筑以一种反文化、反建筑、反造型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它也就以逆反的形式展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这样一来,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和作为一种美学策略,就以一种双重呈示的形式相互融为一体了。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