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运分离”应当是中国铁路改革的发展方向姓名:郝国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赵坚20070401“网运分离”应当是中国铁路改革的发展方向作者:郝国强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相似文献(3条)1.学位论文陈利兵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改革研究:以铁路为个案2006传统管制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等特征,政府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管制。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管制失效理论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制理论提出了挑战,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扩张,自然垄断边界发生了变化,自然垄断性趋于弱化,这就要求政府管制的方法和手段作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导致国外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放松管制和引入竞争机制,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进行改革,管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自然垄断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高了社会的福利水平。从发达国家的政府管制改革经验来看,主要是对非自然垄断性业务进行放松管制、产权民营化、引入竞争机制等改革;对自然垄断性业务进行激励性管制、价格上限管制等改革。对于我国的自然垄断产业来说,其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大部分自然垄断企业存在机构臃肿、运营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现象,致使潜在的规模经济效益未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性垄断,导致自然垄断企业政企不分、缺乏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自然垄断产业仍处于政府管制下的低效率运营中。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的形势下,我国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然垄断产业面临国内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受到的挑战也将更加激烈。与竞争性行业相比,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改革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管制机构、管制原则和管制方法等方面。我国自然垄断企业要在此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政府管制改革。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的实际情况,构建政府管制改革的模式,来推进我国的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来说,铁路业的管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电信、电力、民航等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政企分开和企业重组的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作为四大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铁路业的改革步伐却严重滞后、改革方案迟迟未定。从铁路的技术经济特征来看,我的铁路具有公共性与企业性、公益性与商业性等特征,在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趋势下,铁路的企业性和商业性更加突出,这需要我们重新来认识铁路的社会经济属性。本文认为,铁路是具有自然垄断性与竞争性并存的行业,路网设施部分是符合自然垄断成立的条件的,而运输业务在管制失效、替代竞争的条件下,不再具有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了。从我国铁路业的改革历程来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让权放利阶段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阶段;从打破铁路业的行政垄断、明确企业的资产经营责任阶段到管理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阶段,并且撤销了铁路分局,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改革。但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我国铁路业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政企不分、经济效益低下、服务质量差等。在铁路业的自然垄断性弱化的趋势下,怎样对铁路业的管制进行改革,既能提高铁路运输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又能增加社会福利,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最后认为,铁路业的政府管制改革方向应该是:以“网运分离”为主线,放松管制,引入竞争。同时,我们还应建立起同铁路业改革步伐相一致的管制体系,组建独立于铁道部的管制机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2.期刊论文尹懋宁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1,(9)20多年来,我国的铁路体制与整个经济体制一样,处在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之中.由于铁路属于自然垄断产业,与其它自然垄断产业一样,改革和调整的难度很大,任务更艰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我国铁路的改革也明确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2000年4月4日,朱镕基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再次听取铁道部关于铁路体制改革的思路,基本肯定了实业界、政府主管部门和理论界经过长期探索、讨论、筛选,提出来的网运分离的改革思路,同时强调铁路改革当前要抓紧推进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继续完善、细化网运分离方案,并先在铁路局内部进行探索.这意味着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已构成,走向已经明确,将进入一个在总体部署下系统推进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的新阶段.本文拟在总结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学思考,并进一步分析自然垄断行业引入有效竞争机制的问题.3.学位论文闫恩晓我国铁路产业引入竞争机制法律问题研究2007在我国,继电信、电力等产业之后,铁路成为改革的又一大焦点。铁路行业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且缺乏投资风险约束的投资体制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价格管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铁路运输增长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形成制约经济增长的“门槛”。因此,铁路体制改革刻不容缓。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写成。首先,本文研究了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基础理论。从垄断的词义辨析入手,再用范围经济理论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分析,该种理论认为在自然垄断行业实行垄断经营能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社会福利,为下文论述铁路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而具有垄断的天然性作好理论铺垫。同时对自然垄断企业的特征进行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如固定的网络系统性;资本投资的巨额性和沉淀性;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共性等等。但是此分析的重点是自然垄断行业内部业务的可竞争性环节与自然垄断性环节的并存状态,基于该特征,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我国铁路产业改革的思路,即铁路行业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桥梁、通信信号系统和调度指挥系统等具有很强的自然垄断性环节和运营部门,包括客运、货运、车辆等具有可竞争产品性质的环节应该分开规制,即“网运分离”的改革模式。在第二章中,为了证实中国铁路体制亟需改革,先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弊端进行阐述,提出了三大弊端:即自然垄断企业经营目标双重性导致利益难以协调,经营者常为自身的利益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由于外部竞争压力缺乏导致了此类垄断企业的内部竞争力不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分工的细化,自然垄断企业内部自然垄断环节和竞争性环节的分野日益明显。铁路产业作为天然的自然垄断行业必然也具有类似弊端并在此形势下其内部业务也出现垄断性环节和可竞争性环节并存的局面。所以文章进一步对铁路行业的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铁路产业的混合型调整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着重强调了铁路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准入壁垒高、独家经营、效率低下的诟病。并以铁路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为佐证。指出铁路作为自然垄断行业是自然垄断性与可竞争性并存的,铁路行业作为企业兼有公共性与企业性。通过本章的细致分析,为过渡到中国铁路体制改革设想模式的提出提供事实和理论的支撑。第三章,在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铁路的改革历程后对这些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进行分析,并以此对中国铁路的改革提供指示灯和警示的借鉴作用:其中政企分开是铁路改革内容的重中之重,此措施是针对我国现行的“政企合一”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提出来的,因为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使铁路运输企业难以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遏制;同时应该在放松铁路管制、引入竞争,运用价格杠杆调节铁路运输的供求系统和通过市场化融资建设发展铁路产业的基础上对铁路行业管制机构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划分,具体地说就是下一章节提出的铁路产业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和公共政策职能分别由铁道部、国资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承担的设想。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此部分对中国铁路体制改革的各个措施在法律层面上进行分析研究。在对铁路产业的法律规制原则方面,要遵循反垄断法与行业监管并行原则,因为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铁路行业的内部业务可分为可竞争性业务和自然垄断性环节,这样就为用反垄断法对铁路产业的可竞争性环节进行规制和用行业监管法对自然垄断性的铁路网络进行规制提供了可能性。也即对铁路行业的可竞争性环节和自然垄断环节区分规制、分别对待。在重新定位政府机构职能的问题上,提出铁路产业中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和公共政策职能分别由铁道部、国资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承担,以实现政企彻底分开。同时要对铁路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赋予其独立自主的经营决策权,把铁路塑造成为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政府对铁路产业的监管层面,政府应该把放松市场准入、引入竞争和完善价格规制作为监管重点。最后还对铁路产业的投融资体制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其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铁路体制法律框架的设想。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一下几点:在对铁路行业进行法律规制的原则上,要在区分自然垄断环节和可竞争性环节基础上实行反垄断法与行业监管并行、区别规制的原则;在实现政企分开的改革时调整分化政府的职能,提出了铁路产业中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和公共政策职能分别由铁道部、国资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承担的设想;在完善符合竞争机制的价格监管制度中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价格规制模式,但是提出了一个评价标准:即无论何种价格监管模式都应该使铁路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的经营者有感到降低经营成本的压力,同时又能提高或者至少是不损害社会福利。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989a8f53-2fdf-4060-8848-9e450150d230下载时间:201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