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第二节文学革命的经过第三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四节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第五节文学革命后新文学社团的涌现第六节“五四”新文学的实绩与光影附录一:“五四”文学革命之检讨附录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检讨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一、陈独秀(1879¡ª1942)二、胡适(1891¡ª1962)三、鲁迅(1881¡ª1936)一、陈独秀(1879¡ª1942)二、胡适(1891¡ª1962)三、鲁迅(1881¡ª1936)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一、《新青年》二、陈独秀《敬告青年》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新青年》1、《新青年》简介2、《新青年》的特色3、《新青年》的文化实践1、《新青年》简介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1915年9月15日创刊,名《青年杂志》,每期印1000份。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发行量最大时达15000份以上。1916年底,陈独秀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将编辑部迁至北京。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及鲁迅等轮流编辑。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1920年迁至上海出版,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1年春,迁广州出版,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断续出版到1926年7月停刊。2、《新青年》的特色(1)它的读者定位是¡°青年¡±,确立了自己¡°新鲜活泼¡±的形象。(2)它迅速集结了当时各种¡°新式¡±知识者,形成一个新的实践阵营。(3)它的话语资源不曾为那些急切谋求社会政治变革的近代知识者所共享。3、《新青年》的文化实践《新青年》及其同仁的文化实践表现为破坏与建设两个维度,即抨击旧文化,输入新文明:(1)抨击旧文化:首先展开在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重新评判,展开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2)输入新文明:即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方思潮的引介。二、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于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出六项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退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迷信的”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国粹,破坏贞洁,破坏旧伦理,破坏旧艺术,破坏旧宗教,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六卷第一号第二节文学革命的经过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四、林纾《致蔡鹤卿书》五、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六、严复《涵芬楼古文钞·序》七、与“学衡派”的论争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正式拉开¡°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文中曰: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京》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八曰不避俗语俗字◆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浒》《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几有一‘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几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文学改良刍议》文风平和◆开首曰:¡°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结论¡±部分又曰:¡°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晷,又不得就国中长者质疑问难,其所主张容有矫枉过正之处。然此八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一一有研究之价值。故草成此论,以为海内外留心此问题者作一草案。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一文。◆开首即言:¡°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又言:¡°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贵族文学,藻饰依他,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古典文学,铺张堆砌,失抒情写实之旨也。山林文学,深晦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大多数无所裨益也。陈氏于文末呼吁:¡°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三、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文学革命之反响,可谓应者寥寥。◆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钱玄同化名复古派文人王敬轩的《王敬轩君来信》,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谬加指责,再由《新青年》编辑刘半农以记者名义发表《复王敬轩书》,详加驳斥,嬉笑怒骂,极尽嘲讽调侃之能事。◆史称“双簧”。四、林纾《致蔡鹤卿书》林纾首先攻击《新青年》“废孔孟,铲伦常”,此为信之主题。关于文学部分,他说天下唯有真学术真道德,始足独树一帜,使人景从。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合文法,不类闽粤为无文法之啁啾。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若水浒、红楼皆为白话之圣,并足为教科之书。不知水浒中之辞吻,多采岳珂之《金陀萃编》,红楼亦不止为一人手笔。作者均博极群书之人,总之,非读破万卷,不能为古文,亦并不能为白话。该文文辞秀茂,也是一时传诵之作。五、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1)北京大学教员曾有以¡°废孔孟,铲伦常¡±教授学生者乎?北京大学教授曾有于学校以外发表其¡°废孔孟,铲伦常¡±之言论者乎?(2)北京大学是否已尽废古文而专用白话,白话是否果能达本书之义?大学少数教员提倡白话文学,是否与引车卖浆者所操之语相等?蔡元培提出办大学两主张:(1)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2)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六、严复《涵芬楼古文钞¡¤序》◆严复替《涵芬楼古文钞》作序说:¡°古文不亡于向之括帖讲章,则后之必有存,固可决也。¡±◆他用约翰生口吻嘲笑提倡白话文者:¡°北京大学陈胡诸教员,主张文言合一,在京久已闻之;彼之为此,意谓西国然也。不知西国为此,乃以语言合之文字;而彼则反是,以文字合之语言。今夫文字语言之所以为优美者,以其名辞富有,著之于口,有以导达奥妙精深之理想,状写奇异美丽之物熊耳。今试问欲为此者,将于文言求之乎?抑于白话求之乎?诗之善述情者,无若杜子美之《北征》,能状物者,无若韩吏部之《南山》。设用白话,则高者不过《水浒》、《红楼》,下者将同戏曲中之皮黄脚本。就令以此教育,易于普及,而遗弃周鼎,宝此康匏,正无如退化何耳。须知此事尽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林琴南辈与之较论,亦可笑也。¡±七、与¡°学衡派¡±的论争◆1922年1月,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从美国学者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立场出发,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激进倾向进行批评,因此引发新文化运动中的另一场重要论战。◆¡°学衡派¡±诸人对于新文化运动批评不乏中肯意见。但因新文化运动所处的特定时代位置,这种批评和反批评并未能纳入一种正常学理讨论和思想交流,而更多一些情绪和姿态的成分。《学衡》杂志简章所标“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第三节文学革命的意义一、如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宗旨所显示,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角度而言,意义十分重大。二、它在完全改变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文学¡±的生产方式。◆文学革命打破了近代以来体用之争的思想藩篱,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和极大的热情吸收和引介外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上述情况除说明当时开放的文化态度和确实的外来影响之外,还预示着文学生产的一种体制性的变更。这就是它已经裸露在或者说置身于一种国际性的互动关系之中了。◆在文学革命运动后的几年时间里,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各种思想和学说,都不同程度地找到了机会,畅行于中国市场。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