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七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情感:诗人用“古人”和“来者”来代指像燕昭王那样的贤主。但前后相望皆不见,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心情。2、内容: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其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3、写作方法:直抒胸臆。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纳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既是全诗的诗眼,又加重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内容: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诗人由个个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情感: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宽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情思。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引导学以致用作家作品1、作者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文学家。少任侠。文明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宫内,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有《陈伯玉集》。2、本诗选自《陈子昂集》。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琵琶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背景回顾这首诗写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所采纳,并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全心情非常苦闷。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琥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池这首《登幽州台歌》。整体把握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经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无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重点探究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诗作大意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主旨诗人俯仰古今,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融理入情,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情思;同时也表达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发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写作技法1、情景交融,两相映照。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第三句登台眺望,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2、在遣词造句及句式上化用楚辞体。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式。全篇前后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艺术感染力。课下注释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怆然:悲伤的样子。3、涕: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