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凡美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1.《古诗中的儿童形象》教学实录一、引入:师: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都是活泼可爱的现代儿童。在遥远的古代,你们的同龄人是怎样生活的,想知道吗?生:想师:让我们一起吟诵着走进古典诗歌中去看看吧。二、识诗人,解诗题师:出示《贾岛推敲图》图片,这就是苦吟诗人贾岛,我们昨天都听过他“推敲”的故事,今天,让我们随着他留下的诗歌走进另一个故事。师:这一天,贾岛走了很远的路,要去寻访一位非常优秀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个隐者。什么是隐者呢?老师把注释放在了这里,请刘士豪来读一读。刘士豪朗读隐者的意思。师:贾岛兴致勃勃地远道而来拜访这位隐者朋友,结果却(出示:不!遇)心情如何呢?生:不好!师:请孩子们试着诵读一下,从声音里体会他的心情。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开心,因为题目的“不”是入声字,只读一半就哽住,是很痛苦、压抑的意思。师:是呀,除了入声字,我们再看看这个去声字,声调从最高音一下子降到了最低音,心情真的是失望到了极点啊!请孩子们再读一次题目,相信这一次读得更好啦。生:齐读题目,“不遇”读得很失落。三、吟诵诗歌,感知诗意及儿童形象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诗人的心情如此糟糕呢?秘密就在诗句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师:孩子们看看这首诗押的什么韵?生:去声韵师:是呀,这首诗押的是去声六御韵,它是一首古体诗,能用我们平常学的押平声韵的绝句规则来吟诵吗?生:当然不能。师:古体诗到底该怎么吟诵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学过的几首古体诗(课件出示题目),孩子们想吟诵哪首?生:《短歌行》师:《短歌行》太长了,咱们只吟诵前四行,记住它的调子,好不好?“对酒当歌”开始!生:一起吟诵前四行。师:还想吟诵哪首诗呢?生:《橘颂》师:好的,也只吟诵前四行。生:一起吟诵《橘颂》前四行师:课前我们复习吟诵了《春江花月夜》,再比较一下刚才我们吟诵的《短歌行》和《橘颂》,大家认为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该用哪个调子呢?生:不知道。师:是的,古体诗的调子实在很难把握,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是五言古体,马老师新教大家一个调子,这是叶嘉莹先生的调子,由徐伯伯翻录出来的,马老师把徐伯伯的调子再改编了一下。以后遇上五言古体诗,你都可以用这个调子来吟诵,根据诗意改改个别地方就行。想学吗?生:当然想。师:好,现在老师教一句,请孩子们学一句。(师教生学)师:孩子们学得很好呀,字音很准确,调子也把握得很准确,大点声,再来一次吧。师教生学第二遍师:真能干,声音现在大多了,多简单的诗歌,多简单的调子呀,对自己有信心了吧?再来一遍信心就更足了。师教生学第三遍师:我看到好多孩子两眼放光,大概都明白诗歌的意思了吧。谁愿意做小老师来讲讲你知道的诗歌的意思呢。生讲解诗歌意思。师:明白了意思,我们能吟诵得更好了。现在,我们分角色来吟诵这首诗歌吧。我是贾岛,你是--生:童子师吟:松下问童子。问:孩子,你的老师去哪里啦?生吟:言师采药去。师问:到哪里采药去了呢?我能找到他吗?生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师:孩子们,为什么才两次问答,贾岛就确定自己遇不到这个隐者了呢?生1:童子说了,这山里云雾很多呀,把整座山都遮住了,怎么找得到嘛?生2:是的,说不定贾岛和老师一个往东一个往西,绕着大山转圈圈还是遇不上呢。师:你说的是他们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了。师:说得很对,你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在吟诵一下,从声音里体会一下。生吟诵体会。生:“山中”两个字拉得好长,说明这座山很大,连绵起伏的,童子不知道老师在哪里,贾岛去找也不一定找得到。师:我们再吟诵一下,看看你从去声韵里能理解到什么?生:老师说过,去声表示坚决、很清楚地告诉别人你要做什么。这首诗歌里的童子一定是很坚决地告诉贾岛,你找不到我师傅的!师:你说得很准确呀,他也从童子的态度里知道了隐者是极难遇上了,所以贾岛用了去声韵。我们再来吟诵一遍,你就记得更清楚了。师生分角色再吟诵《寻隐者不遇》师:在这首诗里,你觉得童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生: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他很认真地告诉贾岛,我师傅是找不到的,您别等了。师:我也同意,这是一个从来不隐藏自己的观点,非常诚实、率真的孩子。再看看我们学过的有儿童的诗歌,这些诗歌里的孩子又是怎样的呢?师:出示《宿新市徐公店》生:吟诵复习。师:这首诗里有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1:天真的孩子生2:可爱的孩子师:出示《池上》生:吟诵复习师:这首诗里又有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1:顽皮的孩子生2:调皮的孩子生3:淘气的孩子师:孩子们词汇可真丰富,说的意思都差不多呀,可是用了不同的词语,很不错。四、自学新诗《舟过仁安》和《小儿垂钓》师: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两首非常好玩的诗歌,也有可爱的儿童。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学过的所有近体诗的规则来吟诵。师:请孩子们回忆一下,近体诗有哪些吟诵规则呢?生1: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生2:依字行腔生3:韵字拖长生4: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生5:不倒字生6:文读语音师:请孩子们用上这些规则,按白板上的要求学习这两首诗吧。白板出示:学习要求1、诵读着读准字音2、借助注释和声音理解诗歌意思3、自己定调,吟诵诗歌。4、吟诵展示(5分钟后)师:请孩子们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五、总结师总结:孩子们,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在童年里,与经典诗文相伴,为我们的人生奠定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记住,会吟诵的男孩--玉树临风,会吟诵的女孩--贤淑温婉!2.《所见》实录【暖场】师:孩子们好!我是来自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的马老师。知道吗?如果是十年前,我会给大家介绍:孩子们好,我是来自九龙坡区建设一校的马凡美老师。孩子们知道建设一校是哪里吗?九年前,马老师因为个人原因,调到了成都。不过,马老师永远都牵挂着重庆的孩子们。马老师走到哪里,都会骄傲地说:我是一个热情、直爽、善良的重庆人!我永远爱着我重庆的父老乡亲!师:马老师从许老师那里知道,你们是一群非常能干的孩子,会听,会说,还会背不少古诗呢!今天来这里是跟马老师一起学习吟诵的。你知道什么是吟诵吗?生1:就是朗读吧。生2:我知道,就是大声朗诵。师:到底什么是吟诵呢?我们听一听就知道了。来,看屏幕上的古诗,你背哪首给我听,我就吟诵哪首给你听,这样,你就知道什么是吟诵了。【上课】一、感受吟诵,了解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师:已经到上课时间了,这样,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出示《赠汪伦》)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全诗。师:孩子们读得不错呀,字音都非常准确。想知道我们的先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吗?我们来看看快一百岁的山东老人王佩行先生读这首诗歌的情景吧。生观看视频师:先生说:“就是这样读的。”孩子们,一百年以前一直上溯到三千多年以前,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读书的。你们积累的那么多古诗,都是诗人们吟诵着创作出来的。而你们刚才读书的方式,是近百年来从西方传过来的一种读书方式--朗读。师:今天,让我们走进一首古诗,用我们中华最古老、最独特、最质朴的方式--吟诵来学习,吟唱出我们心底的歌吧!二、学习吟诵,感受吟诵之美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幅画卷缓慢打开,一个场景展现出来)请孩子们屏气凝神,跟着马老师穿越。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清朝,大诗人袁枚正在林中散步。突然,他听到了一阵嘹亮而悠长的歌声。抬眼望去,一个小牧童正在牛背上放声高歌呢。这时,一阵更响亮而婉转的歌声传来,原来是蝉儿呀!这两位歌唱家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听袁枚随口吟出的一首小诗就知道了。师吟诵《所见》师:孩子们,这就是吟诵,敢跟马老师学吗?生:敢师一行行诗句地教吟诵。生跟着学。师:真是些勇敢好学的孩子,敢开口跟马老师学了!还敢来第二遍吗?生:敢师教第二遍,生学吟诵师:才两遍,孩子们已经吟诵得字正腔圆了,了不起呀!来第三遍吧?生:好!师教第三遍,学生学吟诵。师:有的孩子在打着手势跟老师学了,有那么点吟诵的味道了。现在,会吟诵的孩子跟马老师一起来教不会吟诵的孩子,师生一行行地同教不会吟诵的孩子。师:教的孩子真不错呀,你看,眼神专注,节奏比划着,韵味十足,多像私塾里的小先生呀!学的孩子也不错,放声吟诵,坐得端端正正,手里也不闲着,就是书斋里的小书童呀!师:小先生和小书童们,咱们一起来最后一遍,加强记忆。三、巩固吟诵,了解吟诵规则师:吟诵好简单,这么快就会了!马老师告诉大家,古代的诗人是吟诵着创作的,这些长长短短、高高低低、快快慢慢的声音里藏着许多秘密呢!马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师:这把钥匙就是两个字:平仄(师板书)师:请跟老师读“平--”古代的平声字就是我们普通话里的一声和二声。这些可以拉长的平声字我们用横线来表示。师:我们普通话里的三声和四声就是古代的仄声字,请跟着老师读--“仄”(课件出示金文:“仄”字的动画)师:孩子们看看这个“仄”字,它表示的是一个人侧身歪头、贴着悬崖、走在峭壁上的小路上。因为不小心就会坠落,常常因为恐惧而发出短短的尖叫声。(师边说边演示,叫“哦!”)所以,仄声字就表示读音高而短的字,我们用短短的竖线来表示。师:其实,我们普通话除了一、二、三、四声,还有一个声调呢。不信,你听“爸爸”,这第二个字是什么声调?生:轻声音节呀。师:孩子们说得很对。在古代呀,也有一个声调,跟普通话里的轻声音节很相似,都读得特别短促,它是特殊的仄声字,叫入声字。我们用“!”来表示。上面的竖线表示它仍然是一个仄声字,但是它很特别,读出来就要停住,就像声音断掉一样了。师: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首诗里的入声字。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标出了平仄线的诗歌,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歌。师生用手画出平仄线吟诵,师示范:入声划下即收住。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吟诵两遍了,你发现了什么?生:我们吟诵的声音长短就跟这个线一样的。师:是呀,这些平仄线,就是我们声音长短快慢的节奏线呀!孩子们,快伸出你的小手来,划着节奏,我们再来吟诵一次吧。四、借助吟诵,走进诗歌声音的含义师:加上手势,就是跳起了别样的音语舞,多美的手势,多美的汉诗韵律呀!师:孩子们,平长仄短这把钥匙可不简单,不仅帮助我们掌握吟诵的节奏和韵律,还能帮助我们走进诗歌声音的世界呢!赶紧去看看吧。(出示题目《所见》)师:请孩子们齐读生齐读(出示一、二行诗)师:诗人袁枚到底见到了些什么呢?请孩子们听马老师吟诵第一、二行诗,待会告诉大家,从马老师的吟诵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生1:我看到了一个会唱歌的牧童。师:怎么唱的呢?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小牧童,吟唱第二行诗歌试试。生:(有些犹豫)我还不大会吟诵。师:没关系,马老师会帮你。生:吟唱“歌声震林樾”。“声”字拖很长。师:你的歌声真是婉转悠扬啊!哪位孩子还看到了和他不一样的牧童?生:我看到了一个开心的牧童。师:有多开心,你吟诵这两行给大家听听。生:吟诵两行诗。表情很到位。师:真是个开心的小牧童,小脸都笑开花了!哪位孩子还看到了和他不一样的牧童?生:我看到的是很得意的牧童,因为他认为自己唱歌是最好的。师:好的,最棒的歌唱家,请你吟诵给大家听听。生:吟诵前两行诗,中间的“黄牛”和“振”字读得特别大声。师:多好的歌唱家呀,他可以吟诵得跟马老师不一样。吟诵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在遵循共同的规则下,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能表达出你的想法就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看到的小牧童,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次吟诵一下第一、二行诗歌。生:吟诵一、二行诗歌。师:可爱的小牧童们,你的歌声那么悠扬动听,怎么突然就停住了?(出示一只蝉儿在树枝上的插图在课文插图的底图上)请看看图,或者联系上下文看看,想想原因。生1:见到蝉了,想去逮住它。生2:是因为如果自己一直唱歌的话会把蝉吓走的。生3:吓走了他就逮不住蝉了,所以就不唱歌了呀。师:是呀,诗人也想用文字的声音来描绘出这个情景,孩子们再吟诵一下第一、二行诗歌,看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让牧童的歌声巧妙地停住了。生:他用的入声字“樾”!师:是呀,这个入声字一读出来就得停住,一下子就让小牧童的歌声停住了。这就是诗歌的妙处,不吟诵是不知道的。大家再吟诵一下这一、二行诗,体会一下吧。(出示三、四行)师:小牧童的歌声停下来了,蝉儿呢?小牧童接下来又干了些什么呢?请孩子们自己吟诵体会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生:自由吟诵三、四行诗。师:孩子们,蝉儿在干什么呢?你发现了吗?用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