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说课稿)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教材的编排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专题的名字(“慢慢走,欣赏啊”)显示了专题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欣赏、体悟美。而这一板块(一花一世界)则更注重让学生于细微处去品读,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希望以一种常态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审美力,品读玩味文章,而不愿意以一些精美的画面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苏教版必修教材在专题的排列上显然不是并列的,而是一种层递的关系,后一专题是前一专题的拓展和深入。必修二的教材编排让学生在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的大前提下,再来感悟生活中的美,别有深意。2、教材编排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二篇文章。文章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写的很有层次性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的生动可感,读着文章就像和作者一起体验生活,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说目标1、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3、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是:“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说学情1、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对这样一位作家进一步的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无疑是很有帮助的。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高中语文学习以后,学生已有相对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和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因此要求学生能在上课前作充分的预习,对文章涵咏品味。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情感,陶冶情操。在经过必修一第一专题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本文是一篇语言有诗化倾向的、感情深沉真挚的散文,在教学中应用充分的时间以更多的方式让学生来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体验,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美读。同时适当地对学生作鉴赏方法的指导。3、说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所有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让那些审美感悟能力更强的学生很好的展示自我。说教法学法:1、涵咏法(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周汝昌:治学不易,要有才、学、识、德、勇、毅、果、静、谦……也要有悟。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以我的体验,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忌一个字:死,最宝贵的是:活。要教活学生,就要教他们这种涵咏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读死书。)2、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说教学过程预习:1搜集有关作者的材料,学习“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对于散文,对作者的了解尤为重要。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拨动着作者的心弦。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这一点不难理解。2反复阅读文章(涵咏玩味),评点3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以便课堂交流展示)。(班德瑞的音乐——《寂静山林》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多少描写雨的诗句呢?(诗句导入,通过古典诗句的吟诵,初步感受雨的意境。)(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春雨润江南”,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忽落知多少”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秋风秋雨秋煞人”)同样是雨,意境却是不同的。雨寄托着诗人的喜悦,承载着离别的相思,吟唱着人生的豪情,演绎着境遇的起伏……那么用散文的形式来描写呢?若再带上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思念,雨将能引发我们多少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控制在3分钟之内。(二)整体感知课文1、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来谈谈读完全文的感受。2、学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划出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明确:“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无论赤县也好……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要领略……仍需回中国。……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3、学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空间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现实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组内交流。(板书)听辽阔的空间(横):美国-台湾-大陆(江南、四川……)听晌午-黄昏四月-七月那“雨”悠邈的时间(纵):春雨-秋雨少年-中年冷古(太初)-今(公寓时代)雨纵横交错中年过后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的现实感永恒理想的追求4、主旨的把握:(学生再一次整体把握全文)《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了辽远的时空。作者以“听雨”为主线,用“冷雨”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三)精彩语段赏析(方法:不同的角度、想象画面、关键词语等)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为什么(欣赏的角度)。具体操作:学生谈——进行方法指导——再赏析——学生读——朗读指导(示范点拨)——学生美读(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语言艺术,其基础是诵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1)多角度写雨重点赏析“听听,那冷雨……”赏析:多角度写雨,主要写听觉,然而也调动了视觉、嗅觉等多是感觉对雨进行描绘,将雨景、雨声雨意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创造性地描绘了“雨”这一诗情的意象、“听雨”的意境。“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赏析:凄迷比之凄凉、凄清、凄楚更多了模糊之意,情感上更多了怅惘。朗读应能把怅惘之情读出来。“一打少年听雨……;二打中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赏析:(化用前人诗词)“少年听雨”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的人生乐少恨多,表现老境孤寂凄凉作反衬;“中年听雨”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美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白头听雨”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视学生赏析的情况来指导朗读)(2)诗化的语言(情景再现、关键词语)学生可能会找到的一些段落:“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也许地上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等等明确:(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补充说明)a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b大量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c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四)结语一滴水能闪耀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朵花也同样可以反映整个世界的美丽。细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生活是丰富而美丽的!一、说教材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能力目标: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德育目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我凭主观臆测,认为之所以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外,选择了本文,是因为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意境。在他的文中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都被拿来丰富作者的感性世界。在本文中更是淋漓尽致地将各种感官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冷雨,变得无孔不入,连同那情思一起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读者也被带入了“连思想也都是湿润润”的意境之中。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重点及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关键: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二、教法、学法的阐述涵泳法。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因此其审美体验是多维立体的。在对本文鉴赏的起始阶段里、感性阶段中,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较灵活的方式,或闭目品味,悉心感受;或击案叹服,盛赞“名篇”;或声情并茂,高声吟哦,逐步进入阅读感受阶段,体验品味阶段,领悟判断阶段……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都可以通过涵泳品味获得对作品美感的把握。美读法。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曲曲传达出作品蕴蓄的美感。《听听那冷雨》如琵琶曲般顿挫峭拔,非常适宜于涵泳、美读。比较法。把《荷塘月色》和本文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或分析。三、教学过程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过程:导入,作者介绍,检查预习(读音、字型练习),解题,内容解析(朗读全文、分析具体语言),内容小结、重申主题(总结本文的同时与前文加以比较)。理论:积累式与分析式人的类属性认知特点:人类的认识总是依循着从“个”到“类”的过程。(指导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层递性原则、心因性原则、操作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