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积极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象山教育在“十一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教育优先发展主题,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教育的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提速、全面优化、全面升级的新阶段,实现了教育的“四大提升”和“四个转变”。(一)“四大提升”,即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断提升、农村教育倾斜程度逐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1、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断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2006年县本级财政预算内对教育拨款2.32亿元,2007年2.79亿元,2008年3.77亿元,2009年4.86亿元,2006至2009年县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占县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4.96%、26.3%、29%、30%,教育拨款基本做到了“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学校基础建设掀起新一轮热潮,2006至2009年期间,安排学校建设项目62个,完成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实际投资44425万元。维修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投资3174万元。投资3825万元建成21座运动场项目,至2009年底共有22所中小学建成塑胶运动场。我县义务段教育标准化学校通过率达90.7%,超过宁波市平均数。全县中小学宿舍总面积67147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6.76平方米,食堂总面积62566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1.4平方米,均超过省规定标准。22、农村教育倾斜程度大幅提升。全面开展农村学校改造工程,2006~2009年,农村教育基建投入2.27亿元,占总投入的79.7%。农村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实施城区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捆绑结对”发展制度,下派城区优秀管理人才到农村学校任职。2006~2009年,从象山二中、外国语学校、文峰学校、春晖幼儿园等县内窗口示范学校,抽调27位学校干部到高塘、新桥、西周等学校担任校长、园长等职务。出台了《关于加强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丹城城区、石浦地区教师支教农村的力度,农村学校支教工作稳步推进。3、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科质量检测工作全面铺开,小学毕业年级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列为质量监测,小学其他年级的检测科目随机抽签决定,初步形成从高考、中考、小学毕业考到各年段全覆盖的质量监控体系。中考合格率逐年上升,完成重点中学切块指标的学校逐年增加,后20%的比较集中的学校数减少,校际间总分平均分的差距缩小。在高中段招生中开始注重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促进学校增强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编写和实施《中小学教学常规》,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强化对各学校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学校的质量意识显著增强,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4、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2006以来,用于设备添置、教师引进、培养等方面的职教统筹经费达到2000万元,县职高、县技工学校、爵溪职高和水产技校实训楼相继竣工使用,全县4所公办职高均有学生技能培养实习的实训大楼。在实施产教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优势,发挥重点专业品牌效应,成功探索出“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办强专业引产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象山职高利用建筑、美工、旅游等专业优势,先后创办七家企业;县技工学校利用汽修实训基地,创办“奥通”汽修有限公司,实现了教育、社会和经济效应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2007年在原爵溪中学的基础上,独立设置爵溪职业高级中学,3扩大办学规模,为象山针织服装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宁波水产技校做好海洋这块文章,为渔民转岗再就业服务。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深化,2006~2009年培训后备劳动力1200人,企业职工培训9800余人,开展农(渔)村劳动力转岗培训11000余人,培训渔民23000余人次。教育事业服务社会能力日益显现。(二)“四个转变”,即走内涵发展之路,从“量”到“质”的提升转变;扶持弱势群体,从少数人受益到实现应助尽助的转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选择性培训到全员培训的转变;深化依法治教,从无序竞争到规范办学的转变。1、走内涵发展之路,从“量”到“质”的提升转变。经过省标准化学校改造,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实现了从“辐射”转向“覆盖”。截止2009年,全县拥有省示范性小学9所、初中7所、幼儿园4所,被认定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的中小学校、幼儿园43所。象山中学、象山二中、象山三中、滨海学校进入省重点中学行列,县职业高级中学、县技工学校分别成为全国重点职高和全国重点技工学校。2008年9月,投资4438万元、规模36个班的丹城四小开学;2009年投资近2亿、规模42个班的象山三中迁建工程正式启动。我县教育发展重点正逐步从硬件投入转向注重内涵发展上,各类学校弘扬传统、发挥特长、创出特色,建设富有内涵的学校文化,变单纯的升学竞争为学校综合能力和办学特色的竞争,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社会公认度高的市级、县级特色学校。至2009年,我县已命名了墙头学校、城南学校等9所县级特色学校,创建了文峰学校、新港小学等6所市级特色学校,实验小学被命名为省体育特色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保障弱势群体,从少数人受益到应助尽助的转变。我县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段学校学生免杂费政策。2007年秋季开始又落实免教科书费、作业本费政策。“两免一补”范围从原来的高塘、鹤浦两个海岛乡镇,扩大至新桥、泗洲头两个欠发达乡镇。2007年秋季开始,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免除保育费;对一、二年级中职学4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免除住宿费,对一、二类家庭经济困难中职生,免除课本费、学费、住宿费,同时实施爱心营养餐;2009年秋季起,对贫困孤儿的普高学生,每年补助1200元;对市级低保户大学新生每年补助5000元,县级每年补助3500元,在读生每年补助3000元。建立了从学前儿童一直到大学生的全覆盖助学。同时,提高公办学校接纳民工子弟就学比例,2009年底7531名外来民工子女在我县就学,其中在公办学校入学的有5443人,占72.3%,凡符合条件的均与当地学生同等享受各种免费、补助政策。同时,我县企业捐赠教育资金蔚然成风,至2009年,象山县人民教育基金会共有留本基金1900万元。共资助贫困学生1630人次,奖励优秀学生2278人次,奖励补助教师1324人次。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引进合格教师到培养名优教师的转变。推进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整合资源、精简机构,实现了师训、教科、教研、装备资源的高度共享,创新师训模式。先后开展了“323”师训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通过高校引领、“名校带徒”的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管理实践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至2009年,我县有县骨干教师112名,县名师17名,市骨干教师19名,市名师15名,省特级教师10名,全国职业教育名校长1人。名师比例在全宁波大市各县(市)区中处于领先地位。4、深化依法治教,从无序竞争到规范办学的转变。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强化依法办学的意识,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关于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的通知》、《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课程,保证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课程。加强招生管理,实行城区中小学统一招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暑5期政治学习、开展“爱与责任”主题活动等,树立先进典范,积极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发挥模范榜样示范作用,教育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进一步完善依法监督机制,开展家长评教师、社会评学校、学校评机关等一系列活动,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三)面临的主要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巩固与提高,我县教育总体上已进入“读好书”的阶段。对照新形势新要求,象山教育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1、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均衡。通过积极推进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扶持农村教育,虽然农村学校办学明显改善,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收入也已超过了城区学校教师。但是,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相比,在教育管理、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子女进城就学急剧增多,城区学校学生爆满,特别是丹城学校压力极大,而农村学校则面临生源不断减少的现状,成为当前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2、教育内涵发展还比较滞后。师资队伍创新意识、教育理念、方法技术等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步代;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推进,城区学生课业负担没有得到实质性减轻,开齐开足课程等基本的办学规范在一些学校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够充裕,无法满足多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导致择校、应试教育等现象的存在。3、教育队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教师队伍总量富裕与结构性缺编问题同时存在,缺失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形成事实上的教师职业终身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下降,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外调跳槽的人数增多,部分教师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少数教师热衷搞第二职业,教师社会形象出现下降趋势。4、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日趋6多元化,迫切需要教育事业增加供给种类,提高教育供给水平。然而,目前我县教育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覆盖城乡、各类社会人群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尚有待完善,不能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培训需求。二、“十二五”时期象山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象山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几年是象山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建设的关键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教育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人口总量分布结构变化相适应,在不断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上有所作为,迫切要求教育在人才支撑、知识服务上作出更大贡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创造象山教育新辉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着力于教育的优先发展、优先建设、优先投入,着力于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协调发展,着力于从“有书读”向“读好书”转变,从硬件建设为主向学校内涵发展的转变,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象山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着眼于解决我县教育进入“读好书”新阶段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实现协调、增强活力、强化服务”的基本要求。----促进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首要任务是保证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工作重点是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7等化。----提高质量。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健全质量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全方位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在提高质量中的突出作用,不断提高师德和执教能力。----实现协调。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完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