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滨州传媒网2010年02月09日10:56(鲁政发〔2008〕46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北翼的主体,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全省拓展发展空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其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推进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抓住用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历史机遇的战略选择。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培育经济新亮点,成为全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发挥环渤海经济圈重要成员作用的桥头堡,对增强我省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莱茵河三角洲鹿特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新奥尔良、尼罗河三角洲开罗等城市的兴起,我国深圳特区、浦东开发区的快速崛起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启动,都表明大河三角洲的发展规律是随着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加大,必然形成较大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通过集聚要素、膨胀规模、增强辐射,最终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经济区。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后发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一)区域概况。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将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通过全省上下十几年的艰苦奋斗,黄河三角洲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十五”以来,该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高效生态经济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6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专栏1:区域发展现状(二)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热点区域逐步向北拓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三角洲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日益凸显。一是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该区域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截至2006年末,区内人均土地面积约4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拥有未利用地811万亩,约占全省33%,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1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其他180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这些未利用地的89.7%集中于渤海沿岸的莱州、昌邑、寒亭、寿光、广饶、东营区、垦利、利津、河口、沾化、无棣等11个县(市、区)。随着防潮体系建设的开展,土地后备资源将逐步增加。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吸引生产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专栏2:土地资源现状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国际产业升级转移加速,国内经济由南往北、由东往西递延,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天津全国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确立、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作为环渤海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省对接京津冀发展的门户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陆上最近距离80公里、海上最近距离110公里,处于华东华南向华北产业转移扩展的中间地带,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三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我省已探明储量的81种矿产中,该地区有40多种,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为50亿吨和56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海岸线近900公里,占全省的28%,是我省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旅游、风能、地热等资源丰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力巨大。四是生态系统独具特色。黄河三角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多种物质交汇,多种动力系统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等条件得天独厚。拥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多层次推进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五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43亿元,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原油、原盐、纯碱、溴素等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化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对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寿光、莱州、广饶、邹平4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7个县(市、区)进入全省50强。(三)制约因素。一是淡水资源短缺。黄河三角洲属淡水贫乏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77毫米,年际年内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黄河作为重要客水来源,引水量受到国家分配我省每年70亿立方米的指标限制;地下水含盐量高,碱地种植耗水量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9.5亿立方米,人均303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平低41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二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现有防潮堤标准低,风暴潮威胁较大,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地质、地震构造背景复杂,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问题。三是重大交通设施相对滞后。港口规模小,吞吐量低,配套支撑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2006年港口吞吐量1200万吨,仅占全省的2.6%;铁路通车里程262公里,仅占全省的7.7%;黄河缺乏通航功能。交通滞后是长期制约该区域潜在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四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效生态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地方工业总量规模较小,产业素质偏低,关联度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五是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2006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仅占全省的6.5%和4.7%,外贸依存度仅为16%,比全省低近20个百分点。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黄河三角洲长期面临的突出瓶颈制约将逐步突破。黄河河道治理和防潮堤坝建设的加强,将为加快开发建设构筑起安全防线;区域性大港和内外贯通的铁路、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将为开发建设提供支撑保障能力;特别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和黄河调水管理的加强,黄河入海水量稳定增加,加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加快,以及直接利用海水和海水淡化规模的扩大,水资源制约将得到有效缓解,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日益成熟。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面临着周边发达地区对资金、技术、人才“抽离效应”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高效生态经济主题,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二、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一)发展定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努力实现工作指导转变,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城市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经济区、现代物流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二)指导原则。坚持统筹规划,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黄河三角洲发展与全省总体发展战略和“十一五”规划有机衔接,坚持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建设统一指导,科学高效一体化开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区域品牌,共创发展新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生态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平衡。坚持高起点开发,集约高效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集群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按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产品,着力提高项目规模和质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走集约集群、互动互补、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坚持突出重点,分步有序开发。积极借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经验,在搞好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把握好开发建设的时序和规模,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先行突破。依托港口和开发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带,加大土地、开放、项目、税收、人才、生态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要素、产业加速集聚,打造沿海产业带,带动整个区域有序快速开发。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场经济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完善服务体系,推进行政管理、金融、土地、财税等综合配套改革,政府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营造招商引资、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努力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坚持全方位开放,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把扩大开放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各环节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集群式转移,扩大出口规模,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带开发。以交通接轨为先导、产业接轨为重点、企业接轨为主体,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全面对接和交流合作,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实行错位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科教兴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人才聚集机制,增强人才智力支持。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企业,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实力。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实行产业布局、服务设施、居住社区和环境维护统筹规划,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