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对策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对策思考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就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创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和谐社会;就业形势中图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8)03―0075―04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视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他在解读“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中指出,“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要做好人口工作,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经过今后五年的努力,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就业是我国需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始终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正如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林用三在“两会”期间对记者所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处理好就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实行更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已在转变,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大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要实行这一转变,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优化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改善经营管理方式,这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各地各行业都在争相提供优惠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增加组织竞争力。因此,加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二)对促进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不断加剧:竞争择业,竞争上岗,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这一背景下,连续多年的扩招本来已经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力度,再加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里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面对一群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一旦他们的就业愿望得到满足,他们将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反之,其负面影响可能大大超过其他群体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另外,高校毕业生具有思想活跃、接触社会实际少、心理抗压能力弱等特点,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也利于社会稳定。(三)是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毕业生是祖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承受十几甚至几十万元的高额花费,国家要投入巨大的资本,学生个人也要付出十多年的心血。无论是从高校毕业生自身及其家庭的付出,还是从国家投入来看,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都将是巨大的浪费。加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能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一,能大大减少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以目前一个家庭供养一个本科生毕业,需4万元计,培养一名大学生是一项“高投入”工程,就不了业将会导致家庭难以脱贫,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负担越重。若能做好就业工作,将加快农村脱贫奔小康的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二,避免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的浪费。大学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对他们的培养,国家和其家庭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第三,加快农村“普九”教育的进程。贫困地区的农民供养孩子上大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提高生活质量。若不加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不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家长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就会受挫,子女的厌学情绪将会增加。目前,教育行业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生源不稳定,初中生流失多,有些乡镇的高中生出现了大面积辍学,高中教育萎缩,走向了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将最终造成国民素质下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难的原因从1999年开始的扩招,使得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说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成就的背后也带来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据统计2000年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7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2008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558万,是8年前的五倍多,而从企业2008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2000年6月,各层次高校都有数量不等的毕业生还在待业,总人数在30万人左右。2003年,待业毕业生已超过52万,占全国毕业生总量的24,5%,2004年70万,2005年75万,毕业生待业数量增长不可避免。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出现就业难的现象。总体来说,就业形势呈现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的矛盾: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就业竞争激烈。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条件艰苦,虽然需要人,但却又很少有人去。总体呈现出“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专业结构的矛盾:从专业上看,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而象历史、公共事业管理、政治、法律、经济学等专业却需求甚少。院校结构的矛盾: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名牌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教育部直属院校最好,平均每年的初次就业率达到85%,其他部委院校次之,地方院校最差。学历结构的矛盾:从学历上看,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1.26,本科生约为1:1.1,专科与高职生约为1:0.4。据教育部公布: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91.9%,本科生81.7%,高职高专生62.1%。(二)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等都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当前的大学生培养存在结构性问题。目前,在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5%,与发达国家15%以上的比例仍有不小的差距,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问题。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大学生应该是不够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属于“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结构性待业。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培养当中存在结构失衡现象,即理论型、学历型人才比例偏高,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比例偏低。第二,政府、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并未与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政府机构和企业的改革使传统的大学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冗员过多,包袱过重,也相继实施了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第三,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难以就业。另外,教育体制落后,政府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使得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第四,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去向时存在区域选择过于集中,就业单位性质选择过于“扎堆”,出现区域性人才和行业供需矛盾。从区域选择来说,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出现大材小用,甚至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出现要不到,分不来,留不住等令人尴尬的局面。从就业单位性质来讲,近几年来,大学生都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类用人单位表现出浓厚兴趣。第五,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个体的竞争力不强。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和无所适从。一些大学生接受了专业知识,但是没有培养出进一步研究的能力,特别是缺少应用操作的能力,这就使他们在就业市场缺乏核心竞争力。第六,目前的就业服务存在一定的不足,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构成了阻碍。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用人单位不了解大学生,大学生也不了解这些用人单位,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第七,大学生择业观和心态未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可很多家长和学生还都抱有精英的心态,这种就业观阻碍了很多大学生就业。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对策思考做好就业工作,应在集中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同时,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研究制定促进就业的战略,科学合理地确定就业的战略目标。在研究制定促进就业战略时,需要科学把握几个关系: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充分就业应当作为我们的价值取向和长远目标。不过,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是不现实的,我们的阶段性目标应定位在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上。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在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充分就业,而且要求逐步优化就业结构,逐步减少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扩大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应当把就业质量问题摆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就业质量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就业的稳定性、就业的收入水平和就业的社会保障水平等。具体对策如下。(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在宏观上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促进全社会就业率的提高的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奠定基础。各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上是受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核心保障因素。(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针对目前就业问题突出的情况,应该扩大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如大力发展能够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同时,重视微小企业(指自我雇佣、个体经营,包括不付薪酬的家庭雇员小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岗位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在发展战略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机构,增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三)国家政策支持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除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与相关教育部门的互动以外,政府和就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也不可或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就业政策上应正确引导,发挥就业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南针作用。政府要鼓励投资、鼓励创业、鼓励自我就业,要给足政策。国家应该给予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低的税负率,更加少的行政管理环节来促进就业。事实上,国家一直在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并为此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这无疑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了一条具体解决路径。现在的关键是创造一系列制度条件,包括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以适应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如凡是毕业生找到合法、稳定的工作岗位,所在地应允许落户,或采取类似“绿卡”的方式落户,愿意到农村或西部工作的毕业生,可以随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