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ying教育心理学笔记教材:《教育心理学》包燕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P1—7(表格总结)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中国潘菽——指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教育百科全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前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一、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它包括经验传递双方的活动,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广义的教育的含义:人在一生中不断地从事增进其知识和技能、改变其思想和行为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传递的社会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的探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二、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在学校教育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心理现象。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教育心理学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学习心理内容。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一、揭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从教学的整体性、连续性、目的性、长期性出发,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方向。二、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斯金纳提倡“程度教育”布鲁纳倡导“结构主义教育”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ying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7—13(表格总结)教育心理学基本原则包含: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教育心理的研究方法具体分为三种:一、实验研究二、相关研究三、描述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描述研究定义(实验研究)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而且成效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关推相关研究。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是否相关的结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例:复习时间与学习成绩(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例:旷课天数与学习成绩(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即两个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例:发型与学习效率不涉及探寻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就是描述研究。特点实验研究——因果关系例:莱普尔的实验1、被试随机分组;2、除实验处理外,其他条件保证相同;相关研究需要借助于观察和统计学方法来进行。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学指标。它在-1.0~+1.0之间变化。优点:让变量处于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研究,有利于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发现其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对无法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进行相关研究;还允许研究者同时对许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避免了多次实验的麻烦。不足: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相关研究的主要局限。描述性研究不仅用于教育心理学,而且更大量地被用于发展心理学。例:麦兹学校废除种族隔离;皮亚杰发展观;评价实验法通常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靠的方法。类型1、实验室实验2、随机化现场实验3、单一个案实验1、问卷调查法2、访谈法3、观察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三种:一、实验室实验二、随机化现场实验三、单一个案实验实验室实验随机化现场实验单一个案实验定义这是一种严格控制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通常是在特设的、具有各种仪器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的。这是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通常人们所说的自然教学情境下的对比实验即属此类。单一个案并不意味着被试只能有一个。程序三步曲:1、观察并纪录基线;2、引入特殊程序或教育措施,继续观察并纪录行为反应;3、撤除引入的程序或教育措施,继续观察并纪录行为;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控制严格,内部效度高。教学情景真实,外部效度高。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所研究的结果能够经常测量。不足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控制不如实验室严格,内部效度较低。局限于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如课堂上说话和离座等可以每天观测的行为。例子巴甫洛夫以狗为被试进行的一系列经典条件作用实验托尔曼以老鼠为被试所做的各种迷津实验古德和格洛伍斯“密苏里数学计划”(简称MMP)的有效性。拜瑞斯“良好行为游戏”实验重要贡献主要用于建立并检验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实际应用中的教学方案、程序或教学效果的改善情况做的决定性检验。-3-教育心理学——ying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P14—20(表格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发展我国孔子——强调学习的作用并考察学习过程: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品德。“好学近乎知”、“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立志、好学、乐学、笃性、有恒、虚心”荀子——强调环境、教育在培养品行方面的作用。“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主张“居必择乡”、“游必择士”等观点。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该书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房宗岳: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廖世承:1924年,我国自己编著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问世。本世纪初至1949年,西化,主要是翻译、传播。如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等。1949年~1956年,苏化,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1956年~1966年,苏化,以马列主义原理和方法指导。1966年~1977年,“文化大革命”1977年: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迎来科学的春天,并力求中国化。西方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教学”的原则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赫尔巴特——四\五段教学法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乌申斯基:1867年发表《教育人类学》,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宾奠基人”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以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伊泽修二的《教育心理学》:日本第一本论述教育心理学的著作。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桑代克:用实验法研究动物的学习。(桑代克)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由其开创。1911年~1913年间,《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出现了两大对立阵营,即(联结派)和(认知派)。本世纪70年代以前,联结派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占据主导地位。到70年代,认知派超过了联结派,并取代了联结派的统治地位。当前现状从对立走向融合。注:“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而不能牵制学生;要求严格,而不能让学生感到压抑;开拓学生思维,而不能告知答案。联结派认知派主要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观点:S—R,外部现象及条件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苛勒观点:完形说,内部过程及条件理论观点共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认知派同联结派在理论上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4-教育心理学——ying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P21-28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广义、狭义)、渐进论、阶段论、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动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先天(遗传决定论)和后天(环境决定论)两方面制约三、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发展性教学——“最近发展区”、早期教育——关键期、印刻一、心理发展的概念1、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2、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顺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3、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4、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5、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1、渐进论2、阶段论渐进论的观点:认为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阶段论的观点: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理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6、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的心理发展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阶段性;既有量变过程,又有质变过程。一般说来,所有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按照同样的阶段顺序依次通过各个发展阶段,从而使其心理不断地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二、心理发展的动力1、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先天因素:是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即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的状况。后天因素:是个体出后以后所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在后天因素中,教育是个体接受来自环境的一种最主要的影响。遗传决定论\自然成熟论环境决定论\外塑论代表人物彪勒、马斯洛华生、斯金纳观点遗传决定论:一个人的心理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达到何种水平,是由获自遗传的先天素质预先决定了的。彪勒——自然成熟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环境决定论:个体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斯金纳——外塑论:所有行为都可以通过操作强化来加以改变、塑造和控制,这种将心理发展看作是环境对个体打下烙印或塑造的结果。评价遗传决定论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是庸俗进化论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环境决定论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个体的心理发展既非遗传决定的,也非环境决定的。由遗传所决定的先天素质,如脑和神经系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在后天环境中进一步发育成熟,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取决于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皮亚杰指出,心理发展,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不断地构建心理结构而实现的。-5-教育心理学——ying三、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加涅——“累积学习说”(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斯基尔斯——“孤儿实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