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抗日战争-教学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老师姓名:郑雪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图谋侵略和独占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基本国策。早在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就制定了针对中国的大陆政策。1927年6月27日,日本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召集所谓“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确立了把“中国本土及满蒙”纳入日本远东防御体系,首先将“满蒙”与中国本土分离,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方针。(二)日本灭亡中国计划的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1932年5月签定《淞沪停战协定》,1933年占领热河和长城各口。2、“七七”事变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也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全国各党各派各团体各界爱国人士相继组织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活动。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起点。2、日军对中国资源与财富的掠夺加紧掠夺占领区的资源,建立所谓“长期自给体系”实现“以战养战”。它们对东北、华北和南方的掠夺采取不同的方法。在东北,主要是开办工矿企业,修筑铁路交通,把东北纳入日本本土经济体系。在华北,加强政治和经济控制,把华北“建设成为日中间国防上和经济上(开发资源、利用资源、掠夺土地和农产品)强度结合地带”,以保证日本在华北的特殊利益。在南方,即华中和华南地区,则采取赤裸裸的抢劫。民族资产阶级及一部分国民党地方将领也加入了抗日行列,如第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十九路军的福建事变等。3、瓦窑堡会议,系统地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由土地革命路线向抗日战争路线的转移为了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着重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即:(1)进行上层统战工作具体表现为第一是争取爱国领袖的工作第二是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第三是开展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工作(2)根据新的形势,改变和调整了各项方针政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对日态度渐趋强硬;主动取得苏联的谅解和支持,以遏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战略要地,如上海、南京、长江沿岸的险要地区修筑国防工事,开始转移北平等地的文化古物,并准备撤退沿海地区的高等学府等;在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军事“围剿”的前提下,开始试探“政治解决”共产党问题的途径,但必须指出,蒋介石这时并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四)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1、西安事变的发生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与杨虎城毅然在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的血腥内战,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第一、张、扬两位将军的抗日爱国情怀。第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结束内战,一致对外”的强烈要求。第三、苏联等国际力量的影响与斡旋。第四、蒋介石的被迫转变。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终于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又在庐山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并作出了两党共同抗日的保证。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2、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表明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具有以下特点(1)广泛的民族性与极大的不平衡性;(2)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与军队;(3)经历了三年合作和十年战争的再次合作,十三年历史是一部宝贵的历史,但国共两党吸取的经验教训是完全不同的;(4)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没有共同遵循的政治纲领;(5)有利而复杂的国际环境。3、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1)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中国革命力量由此得到复兴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实力、组织、思想认识都得到大的发展。(一)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将侵略锋芒主要对着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8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把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接着调集大量兵力,从华北到华东、华中形成了正面抗击日军的防御体系,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三、抗战初期战略防御阶段的两个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初期的主战场。(1)华北战场(2)华东战场(3)华中战场组织过一些著名的战役,如:忻口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2、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对打破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决战”战略企图,消耗日军人力和战争物资,对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相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退的原因战略防御阶段,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暂时丢失一些国土在所难免,但国民党正面战场丢失国土面积之大,速度之快,除国力对比的悬殊外,与国民政府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有直接关系。(1)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没有发动群众(2)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洛川会议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随即八路军主力向华北挺进。2、抗日游击战争问题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作中,根据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的人数、武器、装备等基本情况,确立了游击战的作战方针和作战形式,即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第一,抗日游击战争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第二,不是无根据地的,而是有根据地为依托的;第三,主要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单独在外线独立作战。因此,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争在抗战初期有效地保持和发展了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后期起到了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在抗战初期,国内存在着“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观点,为了指导中国的抗日战争,毛泽东在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从这一根据出发,中日双方存在着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四个相互矛盾的特点。敌强我弱决定了日本可以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的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大国、进步、多助和小国、退步、寡助的对比又决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中国决不会亡。尤其是中国处在历史上的进步时代,有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这为持久抗战,争取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毛泽东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就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4、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就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既统一又独立的原则。(1)统一战线应该是既统一、又独立,不能以合作和统一而抹杀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及其必要的权利,必须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否则,合作就变成了混合,必然会牺牲统一战线。(怎么实行)(2)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目的不只是坚持自己已经取得的革命阵地,而主要是为了发展阵地,以逐步争取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因此就要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重要性)5、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在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开辟出来的。八路军开赴前线的第一次大胜利就是平型关歼灭战。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次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给全国人民以很大的鼓舞,也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太原失陷后到武汉失守前,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广大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展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四个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华中先后建立苏南、皖南、皖东等抗日根据地。在华南创建了东江和琼崖游击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开展了敌后游击战。这一时期敌后战场的作用是支援和配合了正面战场,同时,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四、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的两个战场(一)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形势1、日本侵华新方针(诱降)对国民党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新方针,将军事进攻的重点放在敌后解放区。2、英美的“远东慕尼黑阴谋”(劝降)3、汪精卫集团的公开投敌(投降)4、国民党政策的重大调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转折点: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2)态度转变的原因:日本战略的转变;英美的劝降;害怕人民力量的壮大(3)表现:对日作战消极;搞“曲线救国”;掀起三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季攻势、枣宜战役、豫南战役、上高战役、中条山战役、第二次长沙战役等大的战役。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入抗战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第三次长沙战役、两次入缅作战等,但是这个时期总的说来国民党军队消极避战,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即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出现大溃败。这个时期总的说来正面战场在抗战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的原因主要是其指导思想为依靠外援、坐等胜利、消极避战、保存实力。2、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的作用(1)极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2)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雄业绩,大兴了中华民族的士气,赢得了国际声誉(3)客观上支援了中共敌后战场的开辟通观八年抗战,虽然国民党、蒋介石干了大量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战场之一,拥有几百万军队的正面战场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日军的威胁,并牵制了相当部分日军,从战略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作战。(三)战略相持阶段时期共产党理论方面的重要总结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又联合又斗争是统一战线的总政策(2)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是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3)同顽固派作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2、中共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这个革命,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这个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因为它的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但因为这个革命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就成为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2)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3)总结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把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作为我们党的伟大任务。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以毛泽东为榜样,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大大地提高了一步。4、延安整风运动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教条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共同的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主观主义是党内“左”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我们要提倡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关键是处理好理论、认识、经验和实际的关系。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