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概论与设计美学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艺术设计概论与设计美学一、导论(一)艺术设计的概念及意义世界上的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自然生成的;一类是人类出现后为了自己的生存,创造出来的许多物。是什么样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如此强的动力?心理学家们认为在造物的背后,应该毫无疑问地有着更为强大的动力,那就是人类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思考。远古人类一旦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于灵魂就会充满丰富的想象,这些物是一种象征。可以推断,造物的原始动力一方面离不开生活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动力来自于精神需求。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活动链,呈循环发展态势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低层次的,又有高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造性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呈阶梯性、宝塔状分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设计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讲,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计”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标志。设计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与审美意识水平都在设计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虽然对设计的研究可追溯到中国先秦时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但是把它纳入科学的表现规范和描述范畴,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在我国获得现有的学科命名,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现代设计艺术发展到一个世纪之后,其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功能与形式协调统一的问题,而是进入对于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间、生活时尚及生活哲学等问题的认识。是改善产品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一项科学。研究趋势表明,对设计艺术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才能贴近历史真实,发现它的存在价值,才能对设计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所认识。什么是艺术?当我们看见这样的东西,我们会认定它就是艺术品。譬如说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譬如说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但有的东西就不是一下就能够判断的,譬如说一只手工艺制作的砚台,它在功能上可能只是书法的工具,但工艺师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对材料的加工使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所以,艺术的概念与艺术品的概念是不同的,作为物的概念,是不是艺术品全在与感觉,因人而异;但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就得从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来分析。如果说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只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艺术活动的产物,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就很重要。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从它一诞生开始就和艺术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也从来没有从艺术领域里面完全分离出来,由此至今有着两种不同的结论。其实,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说得清的,我们知道,设计与艺术无论在思维的形式上和造型的方法上,都有着许多共同的方面。艺术品和设计品这两者是不同的,因为这两者的基本特性不一样,我们可能会用艺术的手段来完成你的设计品,也有可能以工艺的技术的手段来制成一个艺术品,但从本质特征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什么是“设计”?国际上存在着各种不同说法: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设计是面对现实和可能发生的现实问题去提出解决的方针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活动,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第11次年会公布了修改后的工业设计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和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称为“工业设计”。在类别众多的设计中,设计者最终目的是拿出使人满意的成果,能够切实可行去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让设计物能够体现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特别是社会在发展中的文化价值。所以,设计需要预测潜在问题和展示新的生活方式,需要通过设计给人们提供可以选择的生活和文化。1969年由赫伯特·西蒙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这门学科门类的概念。他的著名论文《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和物的合理结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出发,总结出设计科学的基本框架,包括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践意义,设计学从此逐渐形成独立的交叉学科体系。设计科学(ScienceofDesign)基本体系如下:(1)设计哲理:设计意义、设计的理性、适应性系统论、设计研究方法论等。(2)设计技能研究:思维、问题求解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思维机制,关于“设计智能”的探讨等;(3)设计过程研究:真实的、普遍的设计过程模式,设计过程中的搜索(寻找设计方案)策略的机制等;(4)设计任务研究:设计任务的可分解性、设计需要目标、设计任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设计任务的表达、设计组织的管理任务、设计者一委托人关系等;(5)设计方法研究(设计技术论):设计的形式逻辑、设计方案搜索方法、设计方案评价方法、设计过程组织方法、表达方法、计算机应用等;(6)其他专题:基于以上设计理论,结合专业设计知识,研究工程设计、组织设计、社会——经济设计(规划)等领域的特殊问题,建立适合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普遍设计理论课程,探讨设计科学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途径等。设计科学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六大领域,即设计现象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行为学、设计美学、设计哲学、设计教育学。关于艺术设计的本质,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1.艺术设计是人类的行为;2.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3.艺术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艺术设计的内容包括“机能性”与“经济性”两大方面,而机能主要包含“实用机能”、“美感机能”、“象征机能”三种。也就是说,有的重视实用的价值,有的重视审美效果,有的以象征意义为主要目的,有的则以经济性为最主要考虑的原则。所谓“机能”,就是指一件物品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具备的条件(如所需要的形态、结构、用途等),有的采用功能的概念。(一)实用机能(二)美感机能(三)象征机能艺术设计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实用的与审美的双重属性。在文艺复兴时期,科技与艺术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达芬奇等人既是艺术大师,又是科学家、建筑师。19世纪以后,由于机器的利用,知识的膨胀,劳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的分野也越来越明显,科技工作者认为艺术带有神秘的光环,艺术学觉得科学深奥难测。到了20世纪,有识之士们开始认识到:科学与艺术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将它们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与幸福。设计史上的包豪斯及其设计活动,就证明了技术与艺术的重新统一,将给人类带来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学科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艺术设计学)。作为人的行为来说,它是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是物质与精神、科技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经济与文化等的有机统一。(二)艺术设计的分类从时间上可分为:1.手工业时代的艺术设计;2.工业化时代的艺术设计;3.后工业化时代的艺术设计。从制作技术来看:1.手工制作的艺术设计;2.机器生产的艺术设计;3.手工、机器、电脑同时并存的艺术设计。以设计领域来划分看:1.视觉传达设计;2.产品形态设计;3.环境艺术设计。以功能目的来分有:1.以实用价值为主的艺术设计;2.以审美欣赏为主的艺术设计;以设计风格来分有:1.传统(古典)风格的艺术设计;2.民间风格的艺术设计;3.现代风格的艺术设计。综合以上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法,将艺术设计的形态大致分为六大类:1.手工艺设计;2.民间工艺设计;3.装潢艺术设计;(一)字体设计(二)商标设计(三)书籍装帧设计(四)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具有以下四大功能要求,即保护功能、方便功能、销售功能和审美功能。(五)广告设计4.工业艺术设计(工业设计);1.日用品设计:包括陶瓷制品、玻璃制品、家具、文具、玩具等。2.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设计:包括电视机、电话机、电梯、电话亭、照明设备与用具、电扇、空气调节器、电熨斗、电吹风、电动剃须刀、吸尘器、洗衣机、冰箱、热水器、电饭煲等;3.机械产品及手工具设计:机床、农用机械、仪器仪表、起重设备、通讯装置、汽车、自行车、摩托车、机车、飞机及航空航天设备及各种手工工具等;4.各种视觉传达设计:如广告、标志、装潢、包装、CI等;5.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等。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顾问彼得·汤姆逊为此曾提出工业设计的五项原则,大致如下:1.完整性原则:一件物品不能只是局部好看、好用,而必须具有完整性;2.变化原则:一切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人的需求欲望也不例外,设计就要充分掌握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通过设计来不断地满足这种需求;3.辨证的限度原则:设计的资源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是指材料,能源等,无限的资源是指设计师的智慧,这是整个设计活动中重要的资源;4.综合原则:要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的需求、工业技术等因素,综合考虑,在设计中加以体现,使设计真正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5.服务原则:工业设计的工作是起中介作用,把生产和消费、物质和精神、技术和艺术、实用与审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设计,为人服务。5.服饰艺术设计;服饰,比服装的范围广,它包括服装和各种饰物,服装是服饰的主体部分。服饰是人类特有的东西,难怪有人说人类是穿戴服饰的动物。在人类的各种需要中,衣、食、住、行等,“衣”位居前列,可见服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服装的三大主要功能——实用功能、象征功能、审美功能。6.环境艺术设计。1、环境空间设计2、环境实体设计二、艺术设计的历程(一)中国的艺术设计夏朝作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即意味着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而演进至商代和西周,则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虽然奴隶制是一个残酷的流淌着奴隶鲜血的时代,但是取代原始公社制度毕竟是一个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巨大历史进步。它大规模地利用奴隶的简单劳动协作,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以及手工业内部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正是依靠广大奴隶和平民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时期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取得了原始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发展,尤其是出现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产生了“士”阶层,发明了文字(商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发期和科学技术的萌发期。从人类物质文化演进历程看,此一时期也是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被称作第三个时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不同用途的器物或工具需要不同的合金配比,如用于利器的刀剑和用于照看形象的镜子就有较大的差别。先秦时代的《考工记》就曾记载了一个较为科学的青铜配比,如钟鼎一类器物的铜锡配比为6:1,斧斤一类的工具为5:1,青铜镜为1:1等。可见青铜的发明和利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科技成就。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形成,历时大约15个世纪,相当于夏商周三代。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使用大量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青铜礼器。二是中国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前,有一个漫长的利用铜矿物制造器具的历史,其技术和经验已积累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即使进入春秋晚期的铁器时代,青铜技术仍旧有新的发展。直至战国晚期,由于铁器工业的飞跃发展,青铜的历史地位才逐渐被铁所取代。由此可说,在世界文明史册里,中国的青铜工艺是独树一帜的,其治铸技术之发达,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品种造型之多、设计之独具匠心、装饰之精致华美都是举世无双。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铜器、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的大致做法是选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然后反复淋上细泥和成一定的厚度,待泥干透后加热,使蜡质流出再将铜液灌入。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商周时期青铜器生产和铸造的宏大规模,从安阳出土的司母戍大方鼎等一系列青铜器中可以得到证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作为设计和制造者的工匠艺术家们博大的气概和胸怀。据考古学家对“司母戍鼎”的分析,这一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达875公斤的大鼎,从铸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