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教学目标1、理解并准确掌握诗歌的意象。2、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3、由境寻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鉴赏古典诗歌的入场券-意象意象•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独特的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意象=客观的“象”+主观的“意”二.高考例题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007年广东高考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案:(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答对2个给l分,答对4个给2分。•2013惠州三模试题•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请简述诗歌中第一、二句意象开启诗歌艺术之门的钥匙-意境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题型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答题步骤•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而《山居即事》中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3、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简而言之,三步可概括为九个字: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例:(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描图景)营造了清新闲适的画面。(点氛围)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析感情)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课堂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1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2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3瓮:这里指水瓮。•○4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的气氛的,给2分。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