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野中郁次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野中郁次郎【作者简介】野中有Il次郎CIkujiro1、,fonaka,1935-),日本一桥大学国际企业战略学院教授,曾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ss商学院的MBA和博士学位,并获施乐知识学教授桨,Nonaka教授是知识管理领域被引述最多的学者,他和HirotakaTakeuchi所著的《知识创造的公司》一书曾获得1996年美国出版商协会年度最佳管理类图书大奖,该书同时也是知识管理领域被引用最多著作。E摘要】这篇文章主要提出了一个管理组织知识创造动态过程的范式。本文主要忠、想是组织知识可以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问持续的对话而创造,我们考察了这种对话的特性并界定了四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的互动过程。新知识由个人所创造,但是组织在知识的记录和扩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知识创造的要素维度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应用到两个实际的案例中,并且都促进了恰当的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关键询:自我设计组织,团队,知识转换,组织创新,管理方法1.引言显然我们的社会已逐渐转向知识社会(Drucker,1968;Bell,1973;Toftler,1990)。随着知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逐渐增加,这需要我们对大型企业组织的创新一一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战略或组织创新一一的思考有一个转向。1这对于组织如何处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知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而这个转向也将包招对组织知识创新过程的概念重构。11H主一段时间以来,组织理论一直被这个范式所统治,也就是把组织看作信息处理系统或问题解决系统。这个范式的核心假设就是,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有效地处理信息和l决策。这个假设认为,问题解决存在于输入处理输出这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它的关键思想还是延续了看待组织的一种被动手11静态的观念。它把信息处理过程看作问题解决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聚焦于组织已经有了什么,而不是考虑组织可以创造什么。任何一个能够动态地应对变化环挠的组织,不但需要有效地处理信息,还需要能创造信息和l知识。根据组织对于在特定环境中构思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来分析组织,毫无疑问构成了解释组织某些行为的重要观点。然而在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要对组织有一个动态的理解,那么更重要的是看其创造和l分配信息知识的能力。举个例子,创新是知识创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能仅仅用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充分解释,它更应该使用一种过程的方式来看待,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界定问题并创造新知识来解决宫。而且,组织中一个部门的知识创新会带来一系列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创新,它引发组织中更广泛的知识系统的变革。这样一个创新序列,意味着组织更应该用创造信息和知识的观点来看待,而不是用如何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观点来看待o2.组织知识创新的'原文发表于OrganÎzat刷sc刷ce,1994,5(1):14-37本文由倪旭东翻译,熊立校对。一一编者注l参见LewinandStephens(1992)关于在后工业社会中组织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论述。在接下去的几部分会介绍一些组织的知识创新理论的基本概念架构,我们首先会讨论信息和知识的内涵并区分显性知识和l隐性知识,这个区分代表了组织知识创新的认识论维度,它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问持续的互动,而这恰恰引发了新知识和新概念的产生。虽然新思想来自个人头脑,但是个体间的互动显然对产生这些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互动中的交流可以有助于新知识的发展和l扩大。当这些群体跨越了组织部门乃至组织的边界,它就构成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另一个维度,称为本体论维度,它和共享发展知识的个体间的交往互动结合在一起。根据知识创造的这两个维度,我们应该关注个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具体地讲是个人委身于知识创造所起到的作用o这包括他们的动机,自主权的作用,组织和|环境的波动及中断的影响。接着,一个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会提出来,官展示了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维度在知识创造中的关系,同时根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的持续互动来说明新概念的创造过程。当这些概念在其他群体中也引起共鸣并得到认可时,它就会得以进一步地发展和阐明。渐渐地,这些被认为有用的新概念会获得更广泛的流通并变得更为明确o我们关于实践中的管理是如何支持组织知识创新的观察会进一步阐释这个螺旋模型。2.1知识和信息知识是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多面概念。从古希腊开始,哲学上就一直把知识含义的研究当作是一个无止境的研究。2本文沿用传统的认识论观点,:[巳知识定义为经过验证的真实信念飞然而,应该注意的是,传统认识论观点对于知识的本质属性更注重其真理的一而,而本文更强调知识是个人的信念,更强调知识的辩护的重要性。这个差异实际上已经表明了传统认识论观点和知识创造论观点对于知识的不同看法。前者更加注重知识的绝对性,静态性,非人格化的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是那些用命题的形式和形式逻辑表述的知识。而后者把知识看作是验证个人信念的人际动态过程,也部分地表达了个人对真理的渴望。虽然知识和信息这两个词语经常交换使用,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根据Machlup(1983),信息是一个讯息流,它可以添加1、重构或改变知识。Dretske(1981)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定义,他指出·信息是能够产生知识的商品,而信息中所携带的信号就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的内容(Dretske,1981,p.44)。知识可以被看作是由信息所产生(或支持)的信念,但是一个人所接收的信息受到他已有知识的影响。简单来说,信息是讯息流,了的知识正是由这些讯息流所创造和组织的,它根植于其羊;握者的信念和]承诺之中,这种理解强调了知识和人类行动是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领域认识到了行动和知识相关联的重要性。例如,Cruber(1989)指出一个专家的战略知识会指导他的行为,所以他会花心思去学习它。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的发展是基于对以前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忽略的问题的认真反思,如人们为什么用某种方式来行动?什么是所谓的民族心王里学的本质问题?CStich,1986)oSearle在谈到言语活动时,也从训话者的意图和承诺的角度指出了语言和l人类行动间的密切联系(Searle,1969)。总的来说,作为组织知识创造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我们认为应该注重那些深植于个人价值系统中诸如信念和承诺这样的词语所表达的积极、主观的知识属性。2对于认识论的讨论基于以下经典论述,比如Plato的Theaeletus和Ph扭曲,Descartes关于万法的甘|论,Lock关于人类政解力的评论.Hume关于人类政解力的探索,Kant对于纯粹丑l'性的批判,对与这些著作的解释可参见Hospers(1967),Dancy(1985),Hallis(\985),MoserandNat(\987),WinogradandFlores(1986)但是对于知识和信息的分析并不止于此,信息是传授和形式化知识的必要媒介和l材料,可以从造句法和语义学的角度来看。从造句法的角度来看待信息主要来自Shannon的分析,他认为信息的衡量可以和它的意义价值无关,比如说电话账单,它的费用计算和l谈话内容是无关的,而只和它的通话时间和距离有关。Shannon认为交流的语义层面,也就是信息的具体意义和操作问题是没有关系的(ShannonandWeaver,1949)。但是一个信息的真正理论应该关注讯息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该内容所嵌入的那个形式(Dretske,1981)。说到知识创造,信息的话义层面,也就是它所表达的意义更为重要。造句法角度并没有抓住信息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任何一种信息定义的专注都会导致对于信息处理这个过程不恰当的重视,这样就会对于来自混乱和模糊信息中的知识创造不甚敏感。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待信息,从字丽上训信息意味着包含新的意义。正如Bateson(1979,p.5)所说的:包含差异的信息制造了不同。这个视角为解释组织中的事件提供了新的观点,官使得以前看不见的联系和l思想变得明显起来,也使得某些意想不到的联系变得清晰起来(MiyazakiandUeno,1985)。为了建立组织知识创造理论,采用信息语义学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o2.2知识创造的两个维度虽然在管理中关于知识的重要性己经写了很多,但是对于知识是如何创造的,以及知识创造过程是如何管理的只有很少人关注。知识创造过程的一个维度来自知识的两种类型的区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正如MichaelPolanyi(1966,p.4)所指出的:我们所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要多。3可以用言语和数字表达出来的知识仅仅是整个知识冰山的一角。Polanyi把人类知识分成两种类型,显性知识或编码知识是指可以用正式的、系统的语言所传递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具有个人的成分,很难形式化和l交流。隐性知识根植于行动,承诺,和具体的情境中。用Polanyi的话来讲就是居住在人类思想和身体的综合认识中。Polanyi是在哲学的情榄中阐述隐性知识的内容,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他的思想扩展到更为实际的领域中。隐性知识包含认知和l技术两个层面,认知层丽聚焦于Johnson-Laird(1983)所说的心理模型,人们运用此模型在心中建立类比来形成看待外部世界的操作模型。这些操作模型包摇图式、14式、信念,以及帮助个人感知和明定外部世界的观点。而技术层面主要包括具体的知道如何做,运用在具体情境中的技能,手艺。隐性知识的认知层面主要是指个人对于现实的一个图景以及对未来的看法,也就是关于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知识,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还会讨论到,隐性知识的编码化这个转换过程一一就是创造新知识的关键点。隐性知识包括持续的认识行为和IBateson(1973)所说的类比行为o在这种情绩下,个体间的交流就是一种类比,为了能共享隐性知识以建立彼此的理解,这个理解包括平行处理现有问题的复杂状况。而显性知识则是具体的或者说是数字的,它可以记录在图书馆,档案文件,数据库中,并可以在一个连续的基础上被评估。本体论维度=社会互动的层次。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知识由个体所创造,组织离开个人无法创造知识,但组织可以支持有创造力的个人并为个人创造知识提供好的环境。所以组织创造知识应该理解成扩大由个人所创造的知识,并明确地使它成为组织知识网络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区分社会互动的若干层次,在这些层次中由个人所创造的知识被转化和合法化。首先,社会互动中的一个非正式群体提供了一个现场讨论会来培育每个层次的知识价值并发展新的知识。这个非正式群体可能会跨越组织边界举个例子,可以包括供3参见Polanyi(1958)和Gelwick(1977)应商和顾客一一这样组织就可以恰当地整合这些涌现的知识来发展战略。非正式群体对组织知识创新的潜在贡献,应该和更为正式的层级结构的概念联系起来。如果这样做的确非常有效,那么新知识就会伴随着更为有利的组织过程和技术而在组织内获得更广泛的传递。除了在组织内部创造知识,在组织间设立正式的规定来创造知识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有非正式群体间的互动,跨越顾客,供应商,渠道商,比如形成联盟或外包,那么组织间的知识创造就是有可能的。2.3意图,自主权,波动在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知识的主要传递者是组织中的人。个体其实在不断地运用自己的观点来重构这个世界。就像PolanYI所说的承诺存在于个体知识创造的行为中,承诺是提升组织内新知识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三个基本的因素导致个体对组织的承诺:意图,自主权,某些程度的环境波动。意图。意图关系到个体如何来看待世界并理解周围的环境。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想法,更是一个行动导向的概念。EdmundHusser(1968)认为这种态度是主体意图的一部分。他本质上拒绝意识的存在,这也是被19世纪的心理学家所广泛假定的,他同时指出当主体开始关注一个物体时,意识才开始产生。换句话说,任何意识都是关于一些事物的意识。宫的产生,持续,并消失都伴随着主体对于客体的承诺。Eigen(197))根据他的演化理论认为,演化耍包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吸收环境信息的过程,Eigen主张必须要引入信息意义的程度,或者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