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学本科论文范文】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目录1.摘要………………………………………………12.关键词……………………………………………13.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危害………………24.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35.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46.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与危害………………………57.怎样做到合理用药………………………………68.合理用药的意义…………………………………79.参考文献…………………………………………8【摘要】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本文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和临床危害,从而提出了减少不良反应,如何合理用药及合理用药注意事项。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就是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关键词】不良反应危害减少合理用药1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危害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质量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于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任何药物的药理作用都包括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即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非期待的药理作用。其临床表现及危害可表现为如下几点:1.副作用(sideeffect):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这是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通常不可避免,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一般较轻微,大多是可以自行恢复的功能性变化。药物器官选择性愈低,其副作用可能愈多。例如舒喘灵在治疗支气管痉挛时引起的双手震颤,阿托品在治疗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尿闭、视力模糊。不过副作用是可以随着治疗目的而改变的。2.毒性作用(toxiceffect):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产生的损害性的作用,一般较严重,是可以预知的。药物基本上都有毒性反应可以理解为药理作用的延伸。毒性反应主要是对神经、消化、血液、循环系统及肝、肾等造成功能性或器官性的损害,甚至可危及生命。如利福平所引起的肝损害[1],庆大霉素所引起的肾损害。毒性反应可分慢性反应和急性反应。3.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reaction),是机体被药物致敏后,药物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该反应通常造成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紊乱。药物变态反应可表现为全身反应,如血液样反应、血清病样反应、支气管哮喘及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呼吸道等变态反应或胶原系统病变等,甚至变态反应性休克[2],也可表现为皮肤反应,如皮肤瘙痒、粟粒样疹、荨麻疹[3]、固定性药疹等,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懈萎缩型药疹等。4.后遗效应(residual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是仍残存的药理效应。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仍有困倦、头晕、乏力等反应。5.继发反应(secondaryreaction):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使肠道菌群的公升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如耐药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导致葡萄球菌性肠炎或白色念珠菌病等。6.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目前认为在怀孕的最初三个月内,胚胎发育分化很快,最易受药物的影响,故在怀孕的头三个月内尽量以不用药为宜。某些药物可能有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应予警惕。7.药物依赖性(drugdependence):是指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根据使人产生的依赖性和危害程度可分为两类,即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生理依赖性也称躯体依赖性是指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其特点是一旦中断用药,即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如剧烈疼痛、严重失眠,并变的身不由己,甚至为获取这些药物而不顾一切,走向严重犯罪。心理依赖性也称精神性依赖性是指使用某些药物后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可间断使用的欲望。其特点是一旦中断使用,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可出现身体多处不舒服的感觉,但可以自制。2.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1.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2.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3.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3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1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1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4],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2毒性反应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2.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2.3肝脏毒性[5]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3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4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6]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5.1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5.2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7~9]。2中药不良反应分析1超量使用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2个体差异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10]。3药物自身因素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4人为因素如果药不对证,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5剂型因素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