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课程104教材学院网址:《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明德注释注:文中标题,是注释者所加。一、惨膺天罚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明朝嘉靖年间,江西的俞公,名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考上秀才,每次县学考试一定名列前茅。◆〔俞净意公〕“俞净意”,人名;“公”,尊称。〔嘉靖〕明世宗的年号,公元1522-1566年。〔讳,读会〕死者的名。“讳”的原意是:避忌;说到死者,不用“名”,而用“讳”,以表示对亡人的尊敬。〔字〕也叫“表字”,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例如爱国英雄岳飞,姓岳名飞字鹏举。古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尊敬,通常是称一个人的字,而不“直呼其名”。〔诸生〕读书人考上秀才,即可进入县的学宫读书,称为“诸生”。)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到了壮年,家境贫困,以教书为生。他与县学里的同学十余人,结成文昌社,遵奉文昌帝君的教训:惜字、放生、戒邪淫、戒杀生、戒口过,这样行持多年。◆及壮〕进入壮年。〔庠,读祥〕县的学宫,即县学。〔文昌社〕这个社团是奉行《文昌帝君阴骘文》。《阴骘文》里,告诫要惜字纸、放生、戒邪淫、戒杀生、戒口过等。〔骘,读质〕评定高低。〔阴骘〕“阴”,暗也。暗中行善,不为人知,所作之功称为“阴功”,所积之德称为“阴德”,被天评定的成绩称为“阴骘”。〔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掌文昌府及人间禄籍,司文人之命。自古读书人,凡欲求学问、功名、禄位者,皆敬祀文昌帝君,而学校还有拜祀的习惯,於每年二月初三日献祭。〔禄〕古代官吏的俸给。〔惜字〕爱惜有字的纸。在《阴骘文》里,规定“勿弃字纸”,这是因为古时候,有字的纸都是载圣贤之言,所以要敬重,不得玷污或丢弃,这是对圣贤之言的敬重和爱惜。〔邪淫〕指夫妇以外的淫事。〔杀生〕杀死活的动物。〔口过〕1以言语讥刺他人。口过是十分严重的罪过,因为它伤毁天地间的和气,触犯神明的忌讳,与杀生和邪淫的罪过相等。邪淫和杀生这两种恶业,自爱的人就会知道禁戒不犯,至于口头上的讪笑,随意的讥弹讽刺,这种笑里藏刀隐匿贼害他人之心,养成习惯之后,自己就很难觉察,最后竟然连言语容貌和心胸,全部变成轻薄了,而遭致惨重的殃报。)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窘益甚。(但是,前后七次投考举人,都没考中。生了五个儿子,有四个因病夭折。只留下老三,十分聪明俊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俩人爱如寳贝,八岁在街坊玩耍时失去。生了四个女儿,也只养活了一个。妻子因为儿女的夭折和爱子的丢失,两眼都哭瞎了。俞公终年穷愁潦倒,每况愈下。◆举人是三年一考,七次不中,即是说二十一年在失望中过去了。〔夭,读腰〕短命。〔里〕街坊;古时候,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遂,读岁〕於是。〔潦倒〕困顿,陷入困境。〔窘〕穷困。)二、并无大过?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年四十外,每岁腊终,自写黄疏,祷於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俞公自我反省,并无大过,却惨遭天罚,于是愤愤不平。自四十岁以后,每年除夕,就用黄纸写疏文祷告灶神,祈求他把自己“并无大过,却惨遭天罚”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这样做了几年,也没有回应。◆〔膺,读英〕承受。〔腊终〕腊月三十,即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亦称“除夕”。〔黄疏〕用黄纸写的疏文。〔疏〕条陈。〔报应〕回应。)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到四十七岁那年,大年三十,俞公与瞎妻一女夜坐,满屋冷落,凄凉相对,愁惨难堪。◆〔瞽,读鼓〕瞎。〔举〕全;例如:举国。〔萧然〕冷落。〔吊,读钓〕怜惜。)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忽然聼见敲门声,俞公手持蜡烛去开门。见一角巾黑服之士,须发半白,长揖还礼后,坐了下来。◆〔秉,读丙〕持。〔角巾〕古时隐士常戴的一种有棱角的头巾。〔皂〕黑色。〔士〕指读书人,例如:士农工商。〔苍〕灰白色。〔长揖〕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口称:“张姓,2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自我介绍说:“姓张,自远路而归,聼到你们愁苦叹息,特来慰问。”俞公心中惊异此人的来临,执礼十分恭敬。因而对他讲述自己:平生读书博学,多积善行;但是,投考举人许多年,至今不中,儿女死的死,丢的丢,妻子眼睛也哭瞎了,一家人连衣食都难以维持,并且把每次焚烧以祷告灶神的疏文,为张读诵。◆〔异〕惊异。〔生平〕平生,已往的日子。〔功名〕考中举人、进士。〔遂,读岁〕之这里是成功、实现的意思。〔妻子不全〕妻和儿女都不能够保全,夭折、丢失、眼瞎。〔历〕遍;例如:历览。)三、意恶憧憧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张说道:“我知道你家的事已经很久了。你的意恶太重,专门追求虚名,而且疏文是满纸怨恨、愤懑,亵渎的向上帝述説,恐怕你要受到的惩罚还不止此啊!”◆“君意恶太重”,这是要害!铲除意恶,是改造命运的下手处,著力处。〔予〕我,与“余”同。〔意恶〕人之过恶分身、口、意三个方面,即身恶(恶的行动)、口恶(恶的话语)、意恶(恶的念头);身恶和口恶都是从意恶而生。〔务〕追求。〔尤〕怨恨,归咎。〔渎〕亵渎。〔陈〕述説。)公大惊,曰:“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俞公大惊,说道:“聼闻冥冥之中,再小的善行也一定被记录下来。我发誓力行善事,恭敬、谨慎地奉行文昌社的规约已经多年了,难道这都是虚有其名吗?”◆〔冥冥之中〕指另外的时空,鬼神居住的地方。〔纤〕细小。〔恪〕恭敬,谨慎。〔规条]规约条文,即文中所说:惜字、放生、戒淫、戒杀、戒口过。〔属〕是;例如:查明属实。)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张说:“实际情形并不是你说的那样!就以你所奉行的规约中,惜字一项来説,你的学生和朋友等人,多用书页、文章和旧的纸册来糊窗户、包东西,甚至用来擦桌子,还藉口说不要玷污它,然后就把它烧掉。你天天亲眼看3见,也从不稍微告诫一下;只不过路上看见字纸,捡回去烧掉,这样做有何裨益!◆〔款〕条文里分的项目。〔辈〕指某一些人。〔旋〕不久,一会儿。〔略〕稍微。〔谕〕告诉。)“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诸人不举,君亦浮沈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於中也。(“你们社中每月放生,你不过是跟著大家忙乎,随波逐流而已。要是没人发起,你也就聼之任之,其实慈悲的念头并没有从你的内心生起。◆〔班〕一群人。〔因人成事〕依靠别人,不能自立。〔举〕发起。〔浮沈〕随波逐流,自己毫无坚定明确的意志。)“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於庖,君戒杀,彼独非生命耶?(而且在你家中,虾蟹之类亦被烹煮食用,你说你戒杀生,难道它们就不是生命吗?◆〔庖,读咆〕厨房。)“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於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於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触怒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又如口过这一项。你语言机敏巧妙,常令闻者佩服。你那时出口,心中也知有伤厚道,但与亲朋熟友谈论人、事的时候,总是讽刺讥笑挖苦,不能管住自己;舌如利刀,轻浮、刻薄、诽谤,锋刃所及,触怒鬼神。阴间早把这些恶行记录在册,真不知道有多少,而你还以朴实厚道自居。你扪心自问,要欺骗谁?欺骗天吗?◆〔倾倒〕折服。〔风〕同“讽”,譬喻而不直言。〔讪,读善〕讥笑。〔简厚〕朴实厚道。〔凡几〕总共有多少。〔凡〕总共;例如:凡十余年。〔吾〕我。〔吾谁欺〕即“吾欺谁”,颠倒语序以加重语气。“吾谁欺?”译成白话是“我们这样做,要欺骗谁呢?”这是假拟语气,较之“汝谁欺?”即“你要欺骗谁呢?”要委婉一些。)“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再説戒淫。你虽然没有邪淫的实迹,但是你看见人家美貌女子,总是久久注视,心即摇摇不能自止,不过没有邪缘相凑罢了!你反身自问:如果她夜里来敲你的门,你能像鲁男子那样闭门不纳吗?而你竟然说自己终身无邪淫,可面对天地鬼神,真是荒谬到了极点!◆〔熟视〕久久注视。〔心即摇摇不能遣〕邪念来回盘旋不能驱去。〔遣〕驱去。〔鲁男子〕此典故出自《孔子家语》。鲁国一位男子独居一室,邻人是一位独居的寡妇,夜间暴风雨损坏了寡妇的卧室,她来敲这位男子的门,要住在他那里。男子说:“男女不能同居一室。”寡妇说:“你为何不学柳下惠,不建门之女坐其怀中而不乱?”男子说:“我没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定力,4但我拒不开门,亦不至於乱。”因此闭门不纳。〔柳下惠坐怀不乱〕柳下惠宿于郭门,不建门之女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未发生非礼行为。《孔子家语》中的原文如下: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厘妇(“厘妇”,寡妇也;“厘”,读“离”),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厘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厘妇自牖与之言:“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你)何不如柳下惠?然妪(而我是)不建门之女(“不建”,门名。),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此者,期於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不袭其为〕自己没有柳下惠那样非礼勿行的克己功夫,就不生搬硬套他的行为(指让女子坐其怀中),而关键是要做到柳下惠所做到的不乱。)以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这几条是你发誓要严格遵守的规约,都没有一样真正做到,何况其余!)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於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善行可记。(你连年所烧的疏文,都已全部上达於天,玉皇大帝命令日游使者,观察你的善恶已经数年,可是没有一条善行可记。)但於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雠报复念,憧憧於胸,不可纪极。此诸种种意恶,固结於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只是在你私居独处中,看见贪念、淫念、嫉妒念、狭隘愤怨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望人报恩念、思己复仇念,此往彼来於胸中,简直没完没了。种种意恶,牢固地盘结在你心中,神明记录已多,天罚将愈来愈重,你逃祸都来不及,凭甚麽还要求上天降福呢!”◆〔但〕只。〔褊,读匾〕狭隘。〔雠〕同“仇”〔恩雠报复念〕望人报恩、思己复仇的念头。〔憧憧〕往来不定,摇曳不定;“憧”,读充。〔不可纪极〕罄竹难书,即罪状太多,不能写尽。“纪”记载;“极”,穷尽。)◆意恶为害最烈,其原因有三:(一)不了解意恶的后果许多人不知道意恶(恶的念头)同身恶(恶的行动)、口恶(恶的话语)一样,会造业并受到祸殃的果报。(二)意恶的数量巨大5同身恶、口恶相比较,意恶的频率(即一定时间内,例如一昼夜,所发生的次数)、范围、规模,要大得多得多。所以要改造命运,一定要修意、修身,即意身双修,才有效果。要净化心灵,照顾好每一个念头。文中的俞公就是“意恶太重”,所以“惨膺天罚”;当他彻底改了,“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命运也就彻底变好了,福、寿相继而来。(三)意恶是根意恶是根,口恶、身恶都是由此而来。断恶如斩毒树,应直断其根。所以断恶,要在“断意恶”上面下功夫,而起心动念,一定要意善:“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宋朝的赵康靖先生,曾经每天用瓶子和白豆黑豆来练习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个善的念头,就把一颗白豆投入瓶子里面;若是起了一个恶的念头,就把一颗黑豆投入瓶子里面。到了晚上就把瓶里的豆子倒出来点数,记善恶。开始练习的时候,投入瓶子里的黑豆很多,后来就渐渐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