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之邓小平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大纲要求1了解中国国情,认识时代特征,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3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要点速记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的必然性。1邓小平理论是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产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年的停滞和徘徊,尤其是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挫折之后,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吸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在挫折中奋起,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力量日益加强,制止战争、争取和平的各种因素逐步增长,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与此同时,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谋求本国经济发展,增强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从而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冷战对抗发展为共处竞争。时代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能力,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了迎接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抓住机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自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该阶段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也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该阶段改革逐步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3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该阶段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党的“十三大”以后,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批国家改弦易辙,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走入低谷。中国怎么办?社会主义向何处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发表了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等创新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作出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它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补充、修正、丰富和完善,它总是充满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富于实践精神,不断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表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践证明,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集中概括。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三个方面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邓小平理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邓小平理论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而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产物。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开拓性地探索和解决这一课题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基本纲领,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大纲要求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2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要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和意义。4了解我国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的主要失误和教训。□要点速记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新时期的思想指导,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于这一理论的全部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所必须坚持的思想原则。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及关系解放思想就是冲破禁锢,摆脱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它侧重于破除一切过时的旧观念、旧传统、旧框框,使思想获得自由;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实际情况,从中找出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它侧重于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就会落后于实际,更谈不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认识事物及其规律;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只有思想摆脱各种旧观念、旧框框的束缚,才能面对现实,使思想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达到从实际出发,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各有侧重,辩证统一,二者共同的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探索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能明确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正确道路,就谈不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四、我国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的主要失误和教训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我们坚持了以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种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必须坚持,不能动摇。问题出在我们常常脱离生产力来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其主要的表现是:(1)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无视我国既落后又极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片面地追求公有制的纯洁性,把一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排斥,“一大二公三纯”成为我国生产关系变革的模式。(2)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阶级斗争、群众运动、“高指标、高速度”、“抓革命、促生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主要手段。(3)在分配领域搞平均主义,“一平二调三共产”的分配方式一度盛行。这些错误做法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发生扭曲和变形,也使我国处于20年的停滞和徘徊之中。至于那种“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绝伦的说法,更是丑化了社会主义。当我们结束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和十年“文革”以后,睁开眼睛看世界,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而中国仍滞留在世界贫穷国家之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反思历史、正视现实后发出的呐喊。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思考、再认识。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科学地、精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没有停留在对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理论描绘上,而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既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又指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正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的特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理论新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整体本质特征。它在阐明社会主义社会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