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农业博物馆设计方案一、设计原则文化优先:弘扬农耕文化,构建富有文化底蕴的展馆。特色性:利用农耕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展区;运用景观手法塑造空间环境和特色。超前性:处理好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二、设计元素生态:打造生态农业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也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在展馆中巧妙贯穿“绿色生态”这一符号,凸出农业生态安全。科技:科技创造革命,展馆中融入科技元素,变幻的展馆造型,充分演绎出农业发展改革的魅力。土地:土壤是农业之根本,汲取土壤作为设计灵感,贯穿于整个展馆,构建具有质感的展陈空间。三、展示框架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序厅前言展馆前言艺术图文形象墙蒙城特色农具、农耕、农产品等农业元素,蒙城地域元素,展馆名称浮雕墙蒙城概况介绍蒙城县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等情况。拼接屏农业变迁农耕源流以时间为轴,展示蒙城悠久的农耕文化,凸显蒙城农耕历史对于蒙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淀与推动作用。原始农业:展项通过图文板、场景,追溯农业发展源头,再现早期伏羲文化浸润下的农业萌芽。粗放农业: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逐步脱离原始社会状态,农业技术初步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精耕细作雏形初现: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和铁质农具的发明,使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铁质犁具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畜力耕作方式的发展,代表了一个新的生产力时代的到来。畜力与铁器的结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秦、汉、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发展的成熟时期,出现五谷[即:黍(黄米)、稷(小米)、麦、菽(豆)、稻(或麻)]丰登繁荣昌盛的景象,中国传统农业也开始进入了辉煌时期。近代农业: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期依然维系传统方式,农业发展缓慢,但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不断加深艺术图文农耕嬗变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政策及蒙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过渡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和长足发展。全面建设期:从1956年到1966年十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业集体经济的内部关系获得调整。然而,1958年中国开始走入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和制约。艺术图文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进入我国现代农业的孕育发展时期。蒙城韵律农业现状介绍蒙城县的农业发展现状和产业格局。艺术图文农业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地质、气候、水文等内在的自然条件优越;政策扶持等。艺术图文发展成果展示在新的历史时期,蒙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下的优秀成果。艺术图文领导关怀展示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领导对蒙城县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关怀。多媒体蒙城特色农耕风貌传统农耕流程:通过雕塑营造场景表现传统农耕的一般流程,即耕地——播种——灌溉——锄草——施肥——收割——打碾等。传统农耕器具:以实物模型展示蒙城特有的农耕器具。传统农耕方式:以动画的形式呈现蒙城独有的农耕方式,并介绍每种农耕方式的特点以及所适用的不同场合。场景复原+艺术图文+多媒体特色农业规划引领:展示近年来蒙城政府高效工作下,“三农”的崭新面貌。产业分布:蔬菜播种总面积45.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2万亩,全县200亩以上蔬菜基地30个,蔬菜总产量155万吨,国家级蔬菜标准园4个,省级蔬菜标准园6个。水果总面积3万亩;苗木花卉3万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省级示范点2个。多媒体+艺术图文农业先锋农业企业:展示蒙城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公司、优秀示范点等。农业品牌:“农瑞祥”、“张大哥”、“庄子”、“纪龙百味”等20多个农产品品牌农业硕果:实物模型展示以蒙城特有的农副产品。艺术图文+实物展柜致富标兵介绍蒙城县产业带头人、种植能手等,并讲述发展之路与先进事迹。多媒体荣誉称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生猪良种补贴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安徽省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展柜未来展望科技兴农促进农业科技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发展循环农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艺术图文产业规划展示蒙城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等。艺术图文尾厅电子留言电子留言系统电子留言系统结束语后记总述艺术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