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的成都杜甫草堂园林空间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园林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摘要:成都杜甫草堂为“诗圣”颠沛流离入蜀时之居所,毗邻浣花溪畔而筑,后经历代修葺而完善保存至今。草堂园林素朴典雅,建筑古朴无饰,集众艺术之大成于一体,诗景相融,史境相通,营造出不可复制的诗意园林空间。从诗、书、画与园林艺术的结合,以及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的融合方面探讨了成都杜甫草堂诗意园林空间的特色,并进一步对其打破传统祠堂园林的布局方式、主体建筑构造特点和造景要素的配置机理作了分析。关键词:风景园林;杜甫草堂;诗意园林空间;意象文章编号:1000-6664(2010)05-0096-05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8-05-28;修回日期:2010-04-22Abstract:DufuCaotanginChengduwasDuFu'sresidencewhenhecametoSichuanindifficultiesanddistress.ItwasbuiltalongtheriversideofHuanhuaStreamandhasbeenpreservedaftergenerationsofreparation.ThegardenofCaotangissimpleandelegant,andthearchitectureisofprimitivesimplicity,whichblendsthegreatachievementsofvariousarts,poetryandscenery,andhistoryandlandscape,andcreatedanirreproduciblepoeticgardenspace.ThepoeticlandscapespacecharacteristicsofDufuCaotanginChengduarediscussedthroughtheaspectoftheinteg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poetry,calligraphyandpainting,andthecombinationofhumanisticimageandnatureimage.AndtheconfigurationmechanismoflandscapingelementsinDufuCaotangisalsoanalyzed.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DufuCaotang;poeticgardenspace;image诗意栖居的成都杜甫草堂园林空间解析ResearchonPoeticGardenSpaceofDufuCaotanginChengdu孟浩亮谢纯张泽岑MENGHao-liang,XIEChun,ZHANGZe-cen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美誉。他生活在唐朝由繁华盛世到衰落破败的转折时期,年轻时曾云游全国各地,759年冬,由于仕途无门,贫病交加,他领着全家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出发,踏上了入蜀的途程。杜甫初到成都时尚无居处,第二年(760年)在友人的帮助之下,于浣花溪畔修造了自己的住所——“草堂”,在此居住的4年时间里,他所作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共有240多首。不过草堂自他去后便无人居住,继至五代时,诗人韦庄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旧址,才重结茅屋,盖起了第一座纪念性建筑。后到宋代重新修葺时,又绘杜甫像于草堂壁间,始成祠宇。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五年(1811年)又经过2次大规模的重修,将园林作为重点来进行营造,才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诗圣当年“诛茅初一亩”的故居,现已发展成为占地24hm2的纪念性园林——成都杜甫草堂,形成了一个融诗、书、画于一体的文人园林空间,被誉为一块文学的圣地,一座诗歌的丰碑[1]。1草堂特色——祠堂园林景色幽,诗情画意满园秀杜甫草堂将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歌、书法、绘画3种艺术精巧融合,其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相互渗透,虚与实互相融会,是纪念性园林建筑与景观结合的典范(图1)。唐诗的风格大体不出清新与豪放两大类,而杜诗除了沉郁顿挫以外,还具许多风格,或清新、或恬淡、或华瞻、或古朴、或质拙。这些不同格调的诗篇,像颗颗珍珠随潺潺流水,与风景融糅,与建筑共生,使千年草堂折射出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显现出独特的园林艺术魅力。草堂以质朴典雅为独到,其间碧波萦绕,石桥相通,浓荫蔽地,幽花溢香,既体现出杜甫无限意境意象文人画书图1诗、书、画与草堂园林的关系诗96中国园林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故居的雅淡清幽,又不失祠堂园林的稳重肃穆。同时,整个环境诗景相融,史境相通,杜甫饱经风霜的一生及在此所作的240余首诗歌通过雕塑、书法、绘画等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其亭、廊、槛、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融于诗圣千秋流传的诗歌中,置身其间,“人在园中,园在诗中,诗在景中”的情境油然而生。2草堂布局——粉墙一径染水意,黛瓦沧桑浸园情草堂布局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对称严整,肃穆稳重,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由照壁作序景,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并通过两旁对称的附属建筑以及点缀其间的亭、廊、槛、榭,共同构筑起多层次的环境空间,营造出极富变化的空间感受(图2)。在正门与大廨,诗史堂与柴门之间,还利用萦绕多变的水体打断中轴线,再通过筑桥引水,使其隔而不断。除此之外,草堂的空间形式并不是完全按照“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的园林布局手法,建筑群的主厅,位于中心位置的诗史堂不作为高潮,而是将这一重心位置作为发展阶段,形成纪念性的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工部祠)的到来。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对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将高潮融于3个不同意境的诗意空间中,形成一个中心(工部祠),3个结景点(碑亭、茅屋、水槛)。在这3个结景散点中,有着各异的景致,其布局形成了稳固的“结景三角形”,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对,构图上的均衡,让游者自然地从祭祀杜甫的神圣空间里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图3)。3草堂建筑与环境——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①草堂建筑形体适量,接近于民居,并以四川典型的穿斗式木构为主,辅以石作,再有棕红色的柱、枋、门窗与粉墙黛瓦形成色彩的冷暖对比,使得整个建筑空间在繁荫广被的环境中倍加典雅醒目。此外,由于水系与素墙的分隔,草堂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1—1—2—2”(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其不仅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更让整个环境顿添几分生动之气,同时也使游人从清幽的园林景色中逐步进入到祭拜杜甫的神圣空间里(图4)。3.1正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草堂正门由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和石作台阶而成,尽显古朴素雅(图5)。其正上方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所书。正门两侧楹联从清代起便是杜甫《怀锦水居止》中的诗句“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其以诗点景,以联示位,点明了草堂当年旧址之所在。此外,立于正门对面白墙黑边的砖砌照壁是依寺观祠庙的形制而设(图6),既与建筑形成对抗之美,又在草堂建筑群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道屏障,起“障景”之用。而正门内的院落则是按杜诗“浣花溪水图2杜甫草堂平面图图3“结景三角形”示意图图4建筑格局分析图图5素朴典雅的草堂正门11957年朱德游览杜甫草堂时所题。234597中国园林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意境布局,整个庭院碧水萦回,竹树相映,一派天成之作的丽景雅园。3.2诗史堂——杜少陵鉴人鉴世鉴万世,左拾遗撰诗撰实撰诗史诗史堂为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建,后经修缮而保存至今,其占地近100m2,为过厅式建筑,风格朴实无华,但气宇轩昂,恢弘而古雅。整个建筑除中部设杜甫铜像留进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砌成半桩台,其上再安装花窗作为装饰性封闭,因此诗史堂的前后门自然地形成框景。位于框景中心位置的杜甫铜像,从室外看为暗,而框景之外的背景则为明,通过明暗的对比,使得框内之景强烈地吸引着视线,自然地形成一幅对比度颇高的诗意剪影画(图7)。诗史堂与大廨之间以回廊连接着东西2座建筑,其利用建筑“点”与回廊“线”的联络,形成不同的“面”,由此划分出不同层次的诗意园林空间[2]。古雅的回廊径直通透,整体呈深褐色,在其底部设置的平盘飞来椅,既使建筑上下部分平衡稳重,又可供游人小憩观景。回廊的四周广植梅、杜鹃、栀子等香花植物,人行其间,暗香随衣。步入廊中,可见森森茂竹,巍巍高楠,繁荫掩映,扶疏拂檐。随廊而行,又是馨秀桂花,片片梅林,溶珠滴翠,天姿朗澈。行至堂前,又可品诗赏字,浸香悦鸣。此园林空间于小中见大、简中寓繁,诗情、画意、书境皆得,可谓步移景异,意象深远。3.3工部祠——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工部祠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而得名,其与诗史堂同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后虽有修葺,但整体风格未变,风貌依旧(图8、9)。工部祠虽为祭祀杜甫的中心飨殿,但建筑体量并不宏大,为一单进瓦屋,并且四角檐柱平直不起翘,素面无饰,颇似乡间建筑。后世至今保留如此形制而不做修饰,是因其既合乎杜甫小官的身份,不逾矩,又能通过与诗圣人格精神相符的、朴实的建筑风格来彰显杜甫平民诗人的形象。在建筑的正中设有雕镂花边神龛,里面供奉着杜甫彩色头像,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⑴,人们便扶老携幼至此凭吊诗圣。两边楹柱上则是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书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其字体遒劲豪放,飘逸潇洒。而“人日游草堂”的习俗也就是由此联所产生:清咸丰四年(1854年)初,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熟知杜甫、高适“人日”唱和的典故,因此他在果州(今四川南充)主考竣事后,直奔蓉城草堂,由于还没有到正月初七,特宿于郊外等到初七“人日”,才进堂题就此联,以此表达对诗圣的景仰之情。此联一出,文人墨客便竞相效仿,每年“人日”聚集于草堂,挥毫泼墨,吟诗作对,后逐渐演变成“人日游草堂”祭拜杜甫的传统。祠前建筑柴门占地仅20m2,虽体量较小,素雅古朴,但所传达出的空间语言却极为重要(图10)。其既作为诗史堂与工部祠2座主体建筑之间的过渡空间,将纪念与祭祀2个区域分隔,又利用前后开敞的建筑形式及景观的渗透呼应,自然地将游人引入祠前院落这片透露相依、虚实相连、意境相伴的诗意空间,此营造之法,颇为精妙。两侧平房之一的“恰受航轩”,屋身狭长,仿若船舟,其取杜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而建,虽不为舫,但借境于杜诗,步入其中,颇有水中行舟之感。另一侧的“水竹居”,则由杜甫诗句“懒性从来水竹居”之境而成。同时,柴门还通过空花短图6草堂照壁图7诗史堂及其诗意般的园林空间图8简单朴实的工部祠1“人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的民间传统节日,相传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6种动物后,于第7天创造了人,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人类的生日。68798中国园林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墙把这左右两侧的建筑联络成齐整的院落,让原本分散的工部祠与这3个建筑之间,在空间上构成相互依附的“品”型整体,由此更加突显工部祠主体祭祀建筑的地位。3.4碑亭——少陵诗篇留后世,千秋碑亭遗古风碑亭为正六边形,作为纪念性的建筑,它并没有如传统亭子追求气势的磅礴,雕刻的精细,而是仅仅采用川西随处可得的茅草铺顶而成,其独创一格地利用茅草的朴素色彩与粗糙质感,来融入整个草堂雅洁的环境基调中。碑亭内则是清代果亲王手书的“少陵草堂”石碑,其笔力劲逸,健朗厚重。这一景观布置,把皇族手书的石碑放置于平民式的茅草亭中,通过身份、地位与材质的强烈对比,构筑出独一无二、相映生辉的亭式建筑,使其更加彰显诗圣朴实亲民之象(图11)。3.5茅屋——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览疾苦济世怀于草竹草堂茅屋是依据杜诗的描写及历史的格局而建,它所呈现的并非恢弘浩大的气势、雕梁画栋的装饰美,而是建筑的古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