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特理论体系总论一、中特理论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围绕中特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思考和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终于开辟了中特主义道路,创立并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特理论体系,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二、中特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特主义。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明确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特主义的命题以来,我们党就一直把它当做中心口号来使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特主义伟大旗帜。这五次党代会的报告标题中,均有“中特主义”字样。中特主义,体现在实践上,就是中特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中特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特主义道路,形成了中特理论体系。高举中特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特主义道路的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特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特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特理论体系的内涵。建设和发展中特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中特理论体系,就是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总体上说,主要包括以下14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建设中特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特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贯穿于其形成发展全过程和各个组成部分的灵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关于建设中特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结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坚持以经2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建设中特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本依据。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分步骤、长时期的努力,要始终立足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二十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还需要实施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于建设中特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关于中特主义的根本目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中特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关于中特主义的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关于中特主义的政治建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中特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于中特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于中特主义的社会建设。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3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限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关于中特主义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中特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特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建设中特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关于中特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时代潮流,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关于建设中特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特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要把中特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特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特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三、中特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中特理论体系是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结晶;是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重要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特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结论和概念,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继承、发展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因此,中特理论体系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4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四、高举中特主义伟大旗帜。中特主义伟大旗帜,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特主义伟大旗帜,体现了中特主义道路和中特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高举这面旗帜,既要在中特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特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特理论体系。中特主义伟大旗帜,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始终高举中特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中特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