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注:通常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等。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设问方式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如借景抒情,象征,动静结合等)2.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有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如燕子的活泼可爱,生机勃勃等。诗人的闲适,愉悦,郁闷,烦恼,凄苦等)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步骤概念: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术语: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1.动静结合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简析后两句的表达技巧。•答:(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2)两句中有花落有莺啼,有动作有声响,这是动;山客犹眠说明居住的环境是寂静的,花落莺啼更衬出了这种寂静。•(3)表达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虚——•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设想未来之景。•抽象的情•实——•眼前之景,之事。2.虚实结合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答:⑴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⑵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牡丹”象征富丽;“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松”坚贞伟岸、坚韧不拔或常青不朽。……3.托物言志(象征)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画菊》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答:①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甘于奉献)的高贵志向。《画菊》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①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崔诗通过“去年”春日偶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词通过写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的不同,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直接表现出来。点出对比的不同点4.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手法。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蕴含了诗人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5衬托或烘托正衬主体与衬体相似反衬主体与衬体相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析: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了汪伦对我情谊之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析:此处以狗吠、鸡鸣反衬出乡间的宁静、平和。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①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烘托)手法。②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将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③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诗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表现了诗人对采莲女的喜爱与赞美。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反衬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2.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反衬与对比的区别•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的《悯农》)•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白梅》•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区别小妙招:①有无对比点②有无明显的主次之分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6.借景抒情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判断下列两首诗分别属于借景抒情三种类型的哪一类?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①这首诗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②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江水碧透显得鸟儿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的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极言春光融融。③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7.抑扬结合•诗歌中出现了褒扬、贬抑两种不同的情感,但最终只突出或表现一种情感。术语: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答:①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②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登上翠楼去赏春景的兴奋欢愉之情,这是扬。后两句写闯入眼帘的柳色,引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伤感,这是抑。③通过少妇微妙的感情变化,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试从抑扬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抑扬结合答题模式1、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的手法2、先写()情,这是扬;后写()情,这是抑。3、通过情的变化,深刻表现出了()情。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答: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②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感觉很遗憾,这是抑;后两句写诗人看到了满园春色,红杏出墙的美景,心情高兴起来了,这是扬。③通过感情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从抑扬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1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1分)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乐景写乐情【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