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1/17第四章统计与概率1.50年的变化第1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中首先利用“50年的变化”这一主题,对前面知识:数据的表示与处理进行了回顾,并且通过具体数据与图表,提高了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及应用能力,通过学生的研讨及实行操作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及活动过程中的思维.二、教学目标1.回顾统计图的有关内容,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具体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三、教材重难点重点:学生对我国50年来各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难点:认识数据可能造成的误导及统计图可能引起的错觉.四、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注意回顾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拓展.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阅读章前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章前图的处理,使学生认识到本章将要研究的内容.2.分析全国运输线路长度统计表.该表反映了我国50年来交通线路长度的变化情况,请你详细阅读,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师生尽可能多的展示收获的信息.在前面的基础上,回答课本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对于(1),学生可能先做出猜想,这时要求他们给出相关统计图加以说明.对于⑵学生说出的理由合理即可.3.认识与判断A.观察图4-1的甲与乙,回答提出的问题.对于问题的回答,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并重点探讨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里通过学生的探讨重点让学生体会到讨论这两个统计量的变化趋势时,首先应注意这两者的纵横坐标的一致性.至此,学生应能容易地回答“议一议”中的问题.B.分析研究图4-2中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再向学生说明加以验证:(实际情况1998、1999两年的图书出版印张数分别是373.6亿印张,391.4亿印张.)C.“做一做”中问题2的处理这几个问题的处理,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探讨与合作交流,并在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对章前图的认识,各抒己见.对此,学生先独立探究,再与同学们交流获取的信息.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并交流感受.学生通过观察,表示自己的观点.学生分析两幅统计图的纵横坐标,并分析图中展出的实际数据,如乙种酒的价格从1993-1997这5年间从40元增长到80元等来进一步认识.学生独立考察图形,分析几个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2/17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语言来回答.对⑴、⑵问题的研究,恰好可以作为处理⑶、⑷的突破口,在这里⑴、⑵的对立能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加以分析研究.当学生能对问题⑷有正确认识之后,“议一议”中的问题容易作答.3.随堂练习:课本P153练习题.4.课堂小结:相互交流学习本节课的收获.5.布置作业:习是4.11.问题,再与同伴相互交流.学生练习学案一、学习目标回顾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正确认识、判断一些人为的数据及表达方式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二、方法规律与探究通过具体实例,正确认识判断一些人为数据及表达方式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三、练习1.图1、图2分别反映了我市甲、乙两所中学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人数/个人数/个20001105150010001000800625600600500400时间/年时间/年199720002003199720002003甲校乙校2003年甲、乙两校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统计图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其他50%38%30%50%在60%12%10%甲校乙校⑴甲、乙两校,哪个学校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增长较快?⑵根据扇形统计图,小明认为乙校2003年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比甲校2003年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多,●●●●●●●●●●●●●●●●●●●●●●●●●●●●●●●●●●●●●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3/17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2.某班班长对某次政治测验的成绩作了处理,绘出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成绩均为整数)人数262422201816141210864249.559.569.579.589.599.5分数⑴将得分按下面要求分组:50—59分为第一组,60—69分为第二组,70—79分为第三组,80—89为第四组,90—99分为第五组,直观看,第几组的人数最多?第几组的人数最少?能求出最多的是最少的几倍吗?⑵实际上最多的是最少的几倍?图中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情况与此相符吗?⑶这个图为什么会给人造成这样的感觉?⑷为了更为直观、清楚地反映实际情况,上图应做怎样的改动?四、参考答案(略)莒南县汀水中学李克宝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4/17第四章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继续呈现有关50年的变化的信息,学生从中进行数据处理,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呈现的图表进行信收集与数据处理,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五、教学过程一、阅读图表,信息收集:1、阅读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统计表,先试着分析,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通过思考与交流,师生尽可能多搜集信息,从总体上把握该图表.在上面基础上,再来研究这里的3个问题对于(2),引导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统计图,(主要是扇形统计图,如果画条形统计图,则可以画成离散统计量的条形图,为什么?)对于(3)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这里,可以用观察到的大多数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200—400元之间,从而估计,也可从所画图形中估计.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估计(学生可能发现),则引入“议一议”2、“议一议”阅读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统计图(4—5,4—6),从国收集信息,并继续上面的问题.通过思考与交流,对这里的计算方法先有个大体上的把握,(当然要求学生对方法进行可行性描述,统一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明的计算方法,加以对照.教师讲解:取每组的代表时,既要考虑方便运算,又要考虑每小组中数据的分布情况,要保证所选值的代表性.有时不一定是中间值.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可选取“中间值”或“中间值”的值?学生练习:试用上面的方法估计其他年份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将得到的结果与表中的结果相对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并引导回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3、“做一做”这里的统计图较多,先让学生逐一分析,如图4—7与4—8、4—9的区别与联系,从宏观上把握.对于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要求每个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得出个人观点,并解释理由.从四个图形中都可得到众数为21岁,为什么?你从哪幅图中得到了中位数?为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搜集信息,再与其他学生交流学生独立做答,相互补充交流方法,探索多种途径根据两幅图表,先独立设计,计算方法,再交流.学生描述过应出现“中间值”字眼通过回答,使学生认识到这里不清楚每组中数据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认识选取代表的方法,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个统计图,读取信息.解释众数的意义,从四个问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5/17平均数如何计算?加以说明?二、学生练习课本163页练习题.三、课堂小结什么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如何计算,相互说明四布置作业:习题4.21.2题题中加以体会.通过对“中位数”的回答,回忆获得中位数的方法:先按从大(小)到小(大)排列,所以图4—8较方便学生问相互作答,进一步把握.学案一、学习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读表与数据处理的能力.二、方法规律与探究关键:收集、整理数据,表达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数据结果作出判断.三、练习:1、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元)如下:职务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人数11215320工资5500500035003000250020001500(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历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说说你的看法.2、甲、乙丙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各选10名学生参加,各班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的个数统计如下表:输入汉字(个)132133134135136137甲班学生(人)101521乙班学生(人)014122输入汉字(个)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甲班学生(人)1351351351.6乙班学生(人)请你填写上表中乙班学生的相关数据.再根据所学知识,从不同方面评价甲、乙两班学生的比赛.(至少从两方面进行评价)四、收获1、(1)平均数=1500+(4000+3500+200*2+1500+1000*5+500*3+0*20)/33≈1500+591=2091(元)中位数、众数均为1500元.(2)平均数=1500+(28500+18500+200*2+1500+1000*5+500*3+0*20)/33≈1500+1788=3288(元)中位数、众数均为1500元.(3)这个问题中,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加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2、方格内集依次为134,134.5,135,1.8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6/17评价:①从众数看,甲班每分钟输入135字的人数最多,乙班每分钟输入134字的人数最多.②从中位数看,甲班每分钟输入135字以上的人数比乙班多.③从方差看,S2甲S2乙甲班成绩波动小,比较稳定.从最好成绩看,乙班速度最快的选手比甲班多1人.(莒南县汀水中学庄鹏程)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7/172、哪种方式更分合算教案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册的学习,已经研究了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概念,掌握了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一些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和实践活动,体会了概率的应用。但对生活中现象,还是不够的,本节通过“商场摇奖活动”,引出学生对摇奖均收益的思考,通过本节的学习活动,给学生一个评判某项活动是否“合算”的工具,提高其决策能力。二、教学目标1、经历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2、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如何评判某件事情是否“合算”,并利用它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评判。3、进一步体会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合算‘,并掌握一定的判断方法,提高决策能力,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进行评判。难点:获得理论计算所获购物券金额的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与统计联系。四、教学建议在学生经历“摇奖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小组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相互帮助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得到发展与提高。五、教学准备投影仪,转盘数个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一)教师:同学们见过彩票广告吗?你参加过商场的摇奖促销活动吗?你想知道每一次活动的收益情况吗?请同学们先看下面的一个社会现象:投影: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并规定:顾客每购买100元的商品,就能获得一次转盘的机会。如果转盘停止后,指针正好对准红色、黄色、绿色区域,那么顾客就可以分别获得100元、50元、20元的购物券,凭购物券可以在该商场继续购物,如果顾客不愿意转转盘,那么可以直接获得购物券10元。教师:你会选择转转盘呢,还是直接获得购物券?哪种方式更合算?二、动手操作1、教师拿出甲、乙两种转盘(甲盘同课本165页图4—10,乙盘同课本166页4—11),让学生选择并分组活动(每组实验100次)。2、让学生整理数据类别红黄绿次数3、活动结束后,教师统计各组红、黄、绿的频率,在黑板上出示。4、(1)汇总用甲盘的小组的红、黄、绿数据,问学生:你能计算转动一次转盘所获购物券金额的平均数吗?学生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