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信息时代的问题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在信息时代的问题与发展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普及,人类社会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并且呈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至此刻,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方式,更加引发一场全面而深远的社会变革。因为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信息社会中得到了极大地张扬,并且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哲学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给传统的哲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人们去重新反思自己的理性思维。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应当正视时代问题、关注时代命运、掌握时代脉搏、总结时代特征、彰显时代精神,通过哲学自身独特的反思功能及时地去反思信息技术本身。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肥沃的土壤,为其创新与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重要的源泉。为此,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信息时代的本质及其发展势,及时探究信息社会的新动态、新矛盾,科学总结信息化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来的新观念,不仅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呼唤,更是哲学要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时代科技发展同步,推进其理论创新,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信息科技革命的爆发、信息经济的崛起、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已经形成了统一的社会发展浪潮。而这一变革并不仅仅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它还必然会引起人们的观念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综合效应便是人类的哲学“体制”的变革。因此,哲学要变革,也是因为现有的哲学出现了某种危机。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变革着人类的理性思维、推动着哲学理论的进步,信息化进程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现实而紧迫的挑战和危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时代性和非绝对性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他必须要承受他之后的人类理性的批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同样会被他之后的时代精神所超越,这种批判和超越,在今天表现为某种时代性的挑战。恩格斯指出:“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当今世界信息科学的进步和社会格局的全新变革,显示着某种新的时代特征,要求某种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哲学。这种新的时代精神、时代哲学在其建构自身的过程中,必然要以某种全新的视野来审视以往的哲学理论。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种全新视野的审视中,必然也会受到人类新的理性的批评。面对信息时代的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责任有义务开放自身,正视时代的变革,利用科技进步来丰富和发展自身。哲学体制的转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就是要改变它的传统形式和结构,哲学的危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表现为某种具体形式变革的危机,并非本质性的危机。恩格斯指出:“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采取的旧有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创立的,是那个具体的时代的历史产物,他具有与那个时代相一致的特点。从历史的高度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式,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应当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不同的具体规定性。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会采取更为适合现代科技和当代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这个形式必将具有全新的范畴和内容、体制和结构。信息系统学科群的崛起,不仅揭示了与传统科学和哲学所解释的物质世界不同的全新的信息世界,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全新视角的科学纲领,这绝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自身的一次重要飞跃,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进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现实生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在近百年来不断呈现加快的趋势。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必然随着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前进。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它以其特有的实践本质、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实现哲学与信息的交融,为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它依据时代的变革而变革,随着时的发展史,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以社会的变革为自身的依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而重大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针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面对这些挑战,马克思主义必须创新,解答新形势下的新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紧跟时代发展的浪潮,适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在新形势下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的正确解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同样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和新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顺应社会发展的全新的理论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处于相互作用的动态中,所以信息时代的到来,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评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史的基础上特别是资产阶级时代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来说,它也包含着开放和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且世界永恒发展,事物需要不断地开放自身、与外界保持联系沟通,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与时代、实践紧密联系又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开放体系。在哲学认识论层次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我们仍需以认识主客体关系为基础,然而在信息化社会的认识领域中,微观层面的变革已经拉开大幕,运用信息的观点和方法对认识活动的本质、起源、过程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用信息的观点对认识过程进行解释时,不仅要把信息观点作为一种方法引入认识论的研究,更要把认识本身看做是信息活动的过程,是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将人的认识活动做信息化的描述,不应仅在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人的认识过程之间,进行简单的类比,而应该将信息看作是真实意义上的存在,这样我们才能坚持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遵守哲学认识论的本体论承诺的前提条件。人对世界的观念把握活动或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识结构的现实展开,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认识课题的能动反映活动。认识系统结构的各个要素在认识活动中的结合方式决定了认识的基本属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客观性,人的认识总是指向一定的客体并在观念中这样或那样地再现客体;认识具有主体性,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自身因素也就是主体因素投入认识全过程,融合或凝结于认识结果,使得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属性;认识是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这也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人类能动地反映世界的能力和方式是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任何一种现实的认识,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和光缆传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开辟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国际互联网和未来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构成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网络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载体和平台,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给人类认识带来了深刻影响和较大挑战。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利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信息技术使网络这种媒介手段达到了空前发达和普及的程度,也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才使信息时代成为可能。信息认识的网络化使人的认识中介不断强化和延伸,网络媒介扩大了人类认识的空间,提升了认识的方法。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通过各种信息活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有了更多的新途径,使得人类的感官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获得前所未有的新的体验方式,为人类获取更多的经验知识和检验理论提供了新的高效方法。从本质看,信息时代的各种信息技术与之前各个时代的诸如石器、铁器和大机器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视野,创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随着虚拟技术、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类的认识中介系统真正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这些技术把原本非现实的的抽象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可视的、现实的、规律化的思维,使得人类的思维兼具形象性和虚拟性。从哲学意义上分析,传统的认识活动中,作为认识中介的各种工具虽然同样重要,也沟通了主体与客体,但它还处在量变阶段,没有达到足以整合主客体的特性的程度。到了信息时代,中介系统才实现了质的飞跃:信息沟通了一切,由此把主客体真正的在一个整体内对立统一起来。在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或者正在信息化进程中的社会里,人类的认识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特殊认识活动系统,实现了认识的信息化。信息化认识,强大了现实认识主体的功能,提高了其认识的能力和效率;扩展和延伸了认识客体的范围;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内涵。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生命以至类人的出现,只是为人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人是以实践的本质存在的,人在实践活动首先是生产实践活动中成为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既是人从动物分化出来而形成为人的基础,也是社会从自然分化出来形成为社会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加快了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一体化,生产开始从过去的对物质性资源的利用转向对信息资源的依赖,能否有效地利用信息成为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信息经济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经济作出了分析和探讨。信息成为人类社会首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占总产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例不断上升,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经济已经不仅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存在,它更是一种社会形态,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产业变革,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变迁,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人类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人类将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迈进。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动物的存在方式是由其生理结构,特别是其活动器官的结构决定的,而人是在有目的地运用人工工具改造外部环境的活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意义上属于超生命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因此也就在生命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人的超生命的本质和特征。从人的本质上看,表现人的现实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社会关系的综合,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正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们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能够同自然力量相制衡的社会力量,才能使改造自然的活动得以进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哲学中主客体长期对峙的状态,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它是建立社会联系和形成社会统一体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